祖 丹 許 勇 李欽亮 肖士鵬 李士春
首都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院 北京市石景山醫院骨脊柱科,北京市 100043
椎間盤源性疼痛常見有椎間盤源性腰痛,也有部分不典型疼痛,如椎間盤源性腹部疼痛、椎間盤源性睪丸痛,而椎間盤源性腹股溝疼痛也有報道,可見于L4~5、L5~S1節段椎間盤病變[1]。筆者對腹股溝疼痛的低位椎間盤退變患者先行腰椎神經根封閉術行診斷性治療,明確診斷后,再行經皮椎間孔鏡手術,取得滿意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21年 3月我院收治的單側腹股溝疼痛伴低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42~86(60.17±13.35)歲;病程5~14(10.00±2.80)個月;僅有腹股溝疼痛3例,腹股溝疼痛伴下肢疼痛9例;左側疼痛7例,右側疼痛5例;L4~5節段10例,L5~S1節段2例。手術均由同一組醫師完成。所有患者均進行腰椎X線、CT、MRI及雙髖關節MRI檢查。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單側腹股溝疼痛,伴或不伴同側下肢疼痛。保守治療超過3個月,且無效;腰椎核磁提示低位腰椎間盤退變、突出等。排除標準:存在髖部、股骨頭、盆腔疾病;存在腰椎失穩定、腰椎間盤明顯鈣化等。
1.3 方法
1.3.1 神經根封閉實驗:采取局部麻醉,取俯臥位。G臂透視定位手術節段,穿刺點取手術節段上關節突尖部與手術節段椎間隙中點兩點延長線,距離脊柱正中線旁開10~12cm。采用0.5%利多卡因行皮膚點,深筋膜逐層浸潤麻醉,取8號穿刺針,沿此路徑穿刺至椎間孔安全三角區域,在透視引導下,繼續穿刺進入椎管,穿刺針理想位置正位位于椎弓根內側緣,側位位于下位椎體后上角(及手術節段行走根),回抽無腦脊液后,給予0.5%利多卡因1ml。拔出穿刺針,穿刺點處貼無菌敷料。囑患者下地行走,神經根封閉實驗陽性結果判定標準即封閉術后即刻腹股溝區疼痛緩解(緩解率>50%),封閉術后4h~1d,腹股溝區疼痛再次出現。
1.3.2 椎間孔鏡手術:采取局麻強化,取側臥位,患側向上。G臂透視定位手術節段椎間隙,取8號穿刺針,用0.5%利多卡因行穿刺點(同神經根封閉穿刺點)、深筋膜、手術節段上關節突尖部浸潤麻醉。取出穿刺針芯,于穿刺點行1cm縱行切口,置入導絲,使用逐級磨鉆,行椎間孔擴大成形,后置入工作通道,工作通道最佳位置:正位位于手術節段下位椎體上終板中點;側位位于手術節段下位椎體后上角。連接椎間孔鏡系統工具,于鏡下行椎間盤切除(神經根腹側減壓),切除肥厚的黃韌帶(神經根背側減壓)。徹底松解神經根,減壓范圍自上位椎體下緣至側隱窩出口,減壓結束標準可見神經根搏動。手術結束檢查無活動性出血,退出工作通道時繼續將手術路徑上出血點行射頻止血。切口行縫合1針,覆蓋無菌敷料。
1.4 觀察指標 應用VAS評分評價患者術前及術后1周、1個月、1年腹股溝疼痛情況。應用ODI指數評價患者術前及術后1周、1個月、1年下肢功能情況。術后1年應用改良MacNab標準評價臨床療效。

2.1 手術前后VAS評分及ODI指數對比 術后1周、1個月、1年的腹股溝疼痛VAS評分及下肢功能ODI指數均較術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VAS評分、ODI指數比較分)
2.2 手術情況及臨床療效 手術時間65~132(96.42±18.97)min。術中出血30~55(42.75±7.33)ml。術中未發生神經根損傷、硬膜破裂等并發癥。12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及臨床隨訪,隨訪時間12~15個月。2例術后出現疼痛稍加重,給予甘露醇、激素、營養神經后,2周后疼痛癥狀緩解。1例術后疼痛緩解欠佳,繼續口服非甾體消炎藥、消腫,服用營養神經藥物,術后1個月疼痛緩解滿意。術后1年改良MacNab標準評價臨床療效:優9例,良2例,可1例,優良率為91.67%(11/12)。
有學者[2-3]研究認為,低位腰椎間盤突出造成腹股溝疼痛的原因是病變椎間盤后部的纖維環和(或)后縱韌帶、黃韌帶、竇椎神經等受到刺激后,痛覺沖動經腰椎旁交感神經傳遞,累及L1/2神經前支節段支配區的牽涉痛。目前臨床上對于間盤源性腹股溝疼痛主要治療方法為保守治療為主[4],開放手術治療偶有報道[5]。近年來,經皮椎間孔鏡技術近年來已成熟,可以同時對椎間盤、黃韌帶處理,行神經根全程徹底減壓,已經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方面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6-7]。
明確低位腰椎間盤源性腹股溝疼痛,需行椎間盤造影或神經根封閉進行確診[3]。筆者采取神經根封閉實驗,采用的是1ml 0.5%利多卡因,此種濃度利多卡因只對痛覺有影響,而對運動覺無影響。筆者采取封閉手術節段行走根,行局部浸潤麻醉,將目前認為的竇椎神經、后部纖維環、后縱韌帶、黃韌帶等參與間盤源性腹股溝痛的組織均包括在內。這樣可以了解到封閉后的腹股溝疼痛緩解情況,同時,如伴有下肢疼痛,也可以了解下肢疼痛緩解情況,筆者認為封閉后疼痛緩解50%以上即為陽性,具有手術指征。椎間盤造影有其缺點,包容性椎間盤突出,纖維環未破裂,由于椎間盤封閉藥物注入椎間盤中,因纖維環較為堅韌,未能透過纖維環后壁,可能對竇椎神經的麻醉效果不佳,從而造成封閉實驗假陰性。此外,有學者[8]認為,因神經根封閉穿刺路徑與椎間孔鏡手術置管路徑一致,行封閉實驗時為椎間孔鏡手術做好置管路徑定位,可以減少術中透視次數。
在椎間孔鏡手術方面,筆者均采用椎間孔鏡BEIS技術,其優點為:(1)BEIS技術為健側臥位,患側向上,于健側墊高腰部,可打開手術節段椎間孔,更利于放置工作通道。(2)BEIS技術穿刺點較高,這樣可觀察神經根全長,從椎間盤上緣至側隱窩出口,利于全程減壓。同時,穿刺點提高后,便于L5~S1節段手術,因為臨床中有的患者髂嵴較高,TESSYS術式因髂嵴的阻擋無法完成置入工作通道,而BEIS術式能夠避開高髂嵴完成工作通道的置入從而完成減壓手術。(3)BEIS技術中擴大椎間孔使用的是逐級磨鉆,磨除上關節突關節最少的骨質,對腰椎穩定性無影響,術后隨訪未發生腰痛等腰椎不穩定情況。本組12例患者,L4~5節段10例,L5~S1節段2例,觀察到L4~5節段為間盤源性腹股溝疼痛的好發的病變節段,與文獻報道一致[9]。如果患者核磁提示L4~5節段、L5~S1節段均有椎間盤退變,則先行L4~5節段神經根封閉,如果封閉實驗陰性,再擇期行L5~S1節段神經根封閉。12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術后腹股溝疼痛即刻緩解差,甚至加重,這3例患者術前合并下肢疼痛,考慮可能與術中減壓過程中過度剝離神經根造成神經根刺激、水腫等有關,給予對癥藥物治療后,在2周~1個月內疼痛得到部分緩解,末次隨訪時疼痛緩解滿意。余9例患者術后即刻腹股溝疼痛得到緩解。術后腹股溝疼痛VAS評分均較術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隨著隨訪時間延長,評分均能進一步降低,說明隨著手術部位水腫消退,組織瘢痕形成,手術效果達到最佳。術后1年時,ODI較術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優良率為91.67%,臨床效果滿意,這與文獻報道的治療效果相似[3]。而且,本文使用經皮孔鏡手術的臨床效果與開放手術治療間盤源性腹股溝疼痛效果相似[5],但是,椎間孔鏡手術比開放手術更加微創,恢復快,不增加術后腰部疼痛,能夠更早地恢復正常生活,患者更易接受。本組病例中,責任節段均為單一節段,未發現責任節段為雙節段病例,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
因此,在臨床中遇到腹股溝區疼痛患者,在排除髖部、盆腔等疾病后,需考慮到低位椎間盤退變疾病,在行相應節段神經根封閉實驗確診后,椎間孔鏡手術是一種安全、有效、微創的治療椎間盤源性腹股溝區疼痛的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