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珠寧
【摘要】近年來,隨著新的媒介技術的發展,歷史類科教紀錄片在創作理念、傳播策略、審美特征等方面呈現出新趨向。在滿足受眾精神需求的基礎上,創作出集教育性、真實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歷史類科教紀錄片,使歷史類科教紀錄片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態。本文將以《中國通史》《大唐帝陵》等紀錄片為例,從創作理念和傳播策略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為中國歷史類科教紀錄片的創作發展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歷史類科教紀錄片;創作理念;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J95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1-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33
“歷史題材紀錄片是科教紀錄片的一種,它以人類活動和文明發展的歷史為表現題材,普及歷史文化知識?!盵1]歷史類科教紀錄片與普通紀實類紀錄片不同,它主要通過演繹美學的方式,來表現自然歷史的客觀世界。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兼顧技術性與藝術性的基礎上,歷史類科教紀錄片在創作理念與傳播策略等方面都發生變化。為歷史全局的把握、教育知識的普及和人文精神的傳遞提供新的表現形式。
一、歷史類科教紀錄片的創作理念
(一)教育性:歷史資料的運用
歷史類科教紀錄片表現的是過去發生的事件和人物,缺乏正在進行的影像畫面,因此需要借助過去記載的歷史文獻資料來評述歷史人物和歷史史實?!皻v史文化紀錄片,是指利用影像形態對歷史遺跡、文物器皿、文化景觀的激勵和表達,以此來折射當代人對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深刻認識、體驗與反思,具有十分明顯的文化意味?!盵2]有關歷史題材的紀錄片都需要借助歷史資料,來達到紀錄片的真實性,從而使其具有科學性與教育性。歷史資料主要包括文獻文物資料以及歷史影像資料等。
首先是文獻文物資料的運用?!拔墨I資料指可信度較高的歷史書籍、檔案、日記、報刊、圖畫等資料,通過對這些文字記載、圖畫的詳細拍攝展示,從側面印證事實,表明歷史事件、人物存在的具體形態?!?[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獻資料記載豐富,資料的客觀性使其成為極有力的佐證材料。例如紀錄片《故宮》中,文獻資料的運用頗為豐富,相關聯的文獻資料貫穿紀錄片的每一集中。“片中一定要有重要檔案的展示,如:詔書、奏折、起居注,古代紫禁城的圖紙、燙樣兒等如能招到也可利用?!盵4]文物與遺跡是一個時期的符號,是不同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內涵的象征。在紀錄片中展現文物與遺跡,是歷史類科教紀錄片普及歷史知識的重要手段。例如媒介融合視閾下創作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以“文物”為第一視角,依托文物古跡的歷史性,給受眾前所未有的視聽感受。百集歷史類科教紀錄片《中國通史》也運用大量的文物遺跡,全面講述中國歷史發生發展過程的基礎上,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傳達給受眾一定的教育性與哲理性。
其次是影像歷史資料的使用?!皻v史影像資料是指在歷史事件發生時能夠被影片制作者或他人所拍攝的真實的歷史材料?!盵5]歷史影像資料包括視頻和照片資料,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出過去的事件和人物,使影像資料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從而使歷史類科教紀錄片具有權威性。紀錄片《故宮》是歷史影像資料的典型運用,早前的黑白影像泛起雪花,20世紀的舊照片盡顯歲月斑斕。影像質量不高,但其歷史和藝術價值不言而喻,不僅展示了故宮早年的輝煌壯麗,講述了真實鮮活的人物命運和歷史事件,更讓受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二)真實性:數字技術的加持
真實性是紀錄片的本質特征,是紀錄片保持生命力的基礎。歷史類科教紀錄片“是以紀錄片為載體,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6]。由于受到客觀事實的限制,已經無法獲取正在發生的影像資料,但又必須保證紀錄片的真實屬性,因此將已經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以活動影像的方式講述給觀眾,需在真實性與藝術性之間達到平衡。隨著科技的發展,5G、VR技術,CG、3D等數字動畫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歷史類科教紀錄片中,依托歷史知識和文獻記載的真實客觀性,情景再現出歷史場景,是歷史紀錄片創作理念中的關鍵。
近年來,歷史題材的動畫紀錄片映入大眾眼簾,它是數字技術條件下對傳統紀錄片的一次新的范式轉向,給紀錄片提供了新的呈現方式和審美理念。這種數字技術的視聽還原,打破了安德烈·巴贊認為的“影像本體論”的觀點。影像藝術所追求的真實,并非客觀記錄就能得到的。我們所追求的真實性,是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但并不意味著是對歷史的直接展示與搬演,適當地對歷史空白進行補充。對于歷史題材的紀錄片,符合拍攝要求的現實早已發生,于是“情景再現”的創作方式應運而生,保證影片真實性基礎上,具有觀賞性。
歷史題材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是典型代表,它將動作捕捉技術、數字動畫技術應用其中還原歷史現實,打破傳統的真人實拍方式,給歷史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數字動畫紀錄片的概念飽受爭議,許多學者認為是對歷史的虛構,但近年來數字動畫技術在紀錄片中的應用,成為對此爭論的有力回擊?!段鳚h帝陵》 《中國通史》《圓明園》等紀錄片,都利用三維建模、二維動畫等數字特效來達到紀錄片的真實屬性?!凹o實類的紀錄片通過紀實美學向觀眾呈現一個指向現實社會(制度性事實)的客觀世界,而歷史、科教類的紀錄片則通過演繹美學來指向自然、歷史(物理性事實)的客觀世界?!盵7]通過“演繹美學”來再現歷史事實,可以充分調動受眾的想象力,滿足受眾對歷史記憶的影像重建。其次,虛擬現實技術在歷史類科教紀錄片中應用,也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聽盛宴,有較強的沉浸感與互動性。
“雖然歷史、科教類的紀錄片是通過演繹美學來指向自然、歷史的。但依然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呈現,它是建立在人們對自然規律或科學規律信仰的基礎之上的?!盵8]數字技術的介入,使歷史紀錄片的表現方式發生變化,紀實性的基本特性沒有改變,更多的是起到輔助作用,是一種符號化的形象表達。它以歷史史實為支撐,以數字技術為指導,共同致力于歷史真相和現實關照之中。
(三)藝術性:故事化的敘事
“故事化敘事是以真實性為根本的一種拓展紀錄片表現手段的方式,一種深化紀錄片生命力的創作手法,它以事件和人物為故事載體,從而表達出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對人文關懷的深度挖掘?!盵9]歷史類科教紀錄片具有宏大深厚的歷史背景,缺乏豐富的影像資料,多采用拍攝文物遺跡、文獻資料以及專家采訪的方式,這樣的敘述方式導致紀錄片沉悶、單調、畫面單一。隨著觀眾審美情趣的提高,要求歷史類科教紀錄片不僅具有真實性和教育性,更要具有觀賞性和趣味性。近年來,故事化再現的方式在紀錄片中廣泛應用,使紀錄片打破傳統曲高和寡的局面,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作品。
歷史類科教紀錄片《中國通史》就采用了故事化的敘事方式,避免了平鋪直敘的窘迫,使畫面更具感染力與號召力。故事化敘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情景再現”,通過搬演的方式還原歷史事件。而在后現代的語境下,數字技術的發展使情景再現更具藝術魅力。以第七十三集《海上絲綢之路》為例,畫面中穿插著三維動畫,浩瀚的海面上帆船揚帆起航,直觀地再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見證了一個航海黃金時代的來臨。除了數字技術的運用,片中更多采用真人搬演的方式實現視覺上的“復現”。紀錄片《大唐帝陵》則是完全采用數字技術制作的,是一部動畫紀錄片,兼具真實性與故事性。再如紀錄片《圓明園》,全篇通過演員來演繹歷史故事,將觀眾拉回歷史潮流中,感受圓明園的恢宏壯麗與慘痛破敗。情景再現以及搬演的方式,并不是對歷史的完全復刻,而是力求達到一種藝術化處理。三維動畫與真實演員相結合的故事化處理方式,必須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合理化演繹,不能架空歷史、虛構歷史,保證故事的真實性。
“好的紀錄片必然是一部好的故事片,建立在本質真實基礎上的紀錄片故事化,極大地提升了紀錄片的觀賞性,拓寬了紀錄片的創作手法?!盵10]故事化處理方式彌補了歷史影像不足的缺陷,營造出強烈的歷史時空感。歷史紀錄片的故事化表達,豐富了畫面內容,增強了畫面表現力,使畫面更具觀賞性和可看性,在傳承歷史文化,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傳達出深刻的內涵價值,使受眾產生強大的歷史認同感。
二、歷史類科教紀錄片的傳播策略
(一)多元化的傳播渠道
融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多元渠道。“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傳播的形態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實現對多種不同傳播途徑的融會貫通。在此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也拓展到了多個途徑、多個平臺,且網絡平臺成為紀錄片傳播的主要平臺?!盵11]歷史類科教紀錄片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其中一點要歸功于新媒體的傳播渠道。
百集大型紀錄片《中國通史》是由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制作并出品,在電視上播出之后并未受到廣泛關注,但在嗶哩嗶哩平臺上,有高達七千多萬的播放量。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在電視媒體紀錄頻道播出的同時,也在嗶哩嗶哩、優酷、騰訊、愛奇藝等移動端同步播出。臺網聯動的播出方式,擴大紀錄片的受眾群體,利用大數據推算,將信息更準確地傳遞給觀眾。
融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為受眾提供了“雙向互動”的平臺。例如在新媒體平臺上,觀眾可以通過發送彈幕實現實時互動。觀看結束之后,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客戶端實現內容的交流與話題的討論,受眾開始進行思考,不再是“單向度的人”。同時,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迅猛發展。例如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通過注冊抖音、微博賬號,實現跨平臺傳播,微視頻內容帶來更多關注度與播放量。多渠道的傳播互動,方便于觀眾及時進行反饋,從而使節目組提高節目水準。
(二)高品質的傳播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文藝文藝座談會上》提到:“我們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盵12]高質量的節目內容是作品成功的關鍵,新媒體時代仍以“內容為王”。
歷史類科教紀錄片要尊重歷史史實,堅持“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創作理念,避免出現“歷史虛無主義”。歷史類科教紀錄片不僅要承擔起傳承歷史的任務,還要引起觀眾的審美共情,滿足觀眾的審美期待?!吨袊ㄊ贰分饕v述了中華文明從起源到“中華民國”前期的歷史圖景,以歷史資料為依托,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監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撰稿,并和國內多所重點大學、專業機構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制作,同時采用大量的文獻資料與專家訪談,保證了內容的可靠性與權威性。
新媒體時代,歷史紀錄片的內容更具年輕化表達。2018年于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在眾多紀錄片中受到年輕觀眾的追捧。首先它采用碎片化敘事,共100集,分四季播出,每一集只有五分鐘,這符合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其次,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不同于傳統紀錄片中氣勢磅礴的解說詞,這部紀錄片中以文物為第一人稱與觀眾進行平等對話。內容活潑生動,語氣可愛賣萌,“接地氣兒”成了它的代名詞。這符合年輕受眾的審美喜好,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最后,科學技術打造過硬的畫面感。“3D掃描影像技術”對細節進行生動細致的描摹,還原文物真實面貌的同時,也帶給觀眾視聽盛宴與震撼。
(三)精準化的傳播對象
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傳播平臺呈多元化趨勢,受眾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整個受眾背景和創作形式都在不斷發展和擴大”[13]首先,對于《中國通史》《大唐帝陵》這樣臺網聯合出品創作的歷史類紀錄片,憑借著“央視”品牌的影響號召力,保證了中老年為主體的潛在受眾群體。其次,5G網絡和移動客戶端的普及支持,紀錄片的受眾群體分眾化。紀錄片不像電視劇、電影這樣通俗易懂的藝術形態,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性,因此受眾有限。但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觀眾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隨時隨地掌握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分眾化現象明顯,具有個性化、私人化特征。例如《西漢帝陵》《大唐帝陵》這種歷史題材的動畫紀錄片在傳播過程中就有明顯的分眾化現象,整篇以數字動畫的方式情景再現歷史史實,一部分受眾認為它開創了歷史類紀錄片的新局面,實現了新價值。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這種新形式破壞了紀錄片的紀實性,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最后,大數據推送精準目標受眾。各大平臺網站推送傳播的方式不同,從而使多種類型的紀錄片傳播各有特色,滿足受眾多樣化需求。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根據觀眾點擊觀看的紀錄片類型,推算出用戶的喜愛需求,進行準確的推送,有利于紀錄片更高效的傳播。
在新媒體語境下,歷史類科教紀錄片呈現出新的創作理念和傳播策略,它是現代科學技術與人的豐富的想象力相結合的產物。既符合科教片的教育性,又具有紀錄片的真實性、藝術性。數字化時代,歷史類紀錄片的傳播仍以精品化的內容為主體,使其達到傳承中華文化,傳播當代中國價值的傳播效果。同時要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創作出集思想性、觀賞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紀錄片作品。
參考文獻:
[1]王慧敏.歷史題材科教紀錄片中歷史資料的運用[J].青年記者,2014,(33):63-64.
[2]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07):83.
[3]王慧敏.歷史題材科教紀錄片中歷史資料的運用[J].青年記者,2014,(33):63-64.
[4]周兵.在創作方法與受眾的審美能力之間尋求一種張力——真實再現的探索[J].現代傳播,2003,(06):66-67.
[5]王慧敏.歷史題材科教紀錄片中歷史資料的運用[J].青年記者,2014,(33):63-64.
[6]王淑慧.《林肯的最后24小時》:歷史紀錄片中真實性的解構與重建[J].電影文學,2020,(04):151-153.
[7][8]聶欣如.歷史、科教類紀錄片的美學與合法性[J].新聞大學,2016,(06):1-8.
[9]袁瑩瑩:電視紀錄片敘述化故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10]楊潔.淺談紀錄片的故事化——以電視紀錄片《圓明園》和《南京》的創作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9,(09):153.
[11]張瑞希,江作蘇.媒介記憶視角下紀錄片的敘事嬗變:以《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為例[J].青年記者,2021,(10):18-20.
[1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
[13]陳藝菲,荀瑤.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的敘事策略與傳播路徑[J].四川戲劇,2022,(08):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