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吳 瑛
三叉神經痛特點是在三叉神經分布區中反復發作、單側、短暫、劇烈疼痛、電擊樣疼痛,且疾病繼續進展會以周期性疼痛為主,基本不會自愈,影響人體基本功能,說話、進食、飲水及觸摸面部時均會引起疼痛,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1]。其疼痛癥狀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絕大部分患者難以忍受,一般臨床選用卡馬西平治療[2]。卡馬西平是一種抗驚厥藥,可明顯減輕三叉神經痛疼痛癥狀,但長期使用有副作用,甚至50%的患者會復發[3]。普瑞巴林有快速血藥濃度峰值和高生物利用度的優點,在三叉神經痛治療中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促進其恢復[4]。本研究通過分析普瑞巴林聯合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
1.1 對象與分組 選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診治的三叉神經痛患者78例。納入標準:符合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5];經CT或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診斷為三叉神經痛,均存在失眠癥狀;近1個月未使用相關鎮痛藥。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創傷、感染或牙痛、舌咽神經痛等導致的面部疼痛;患有精神疾病、惡性腫瘤;對本研究中藥物存在禁忌或過敏;患者心、肝、腦、腎等重要臟器存在功能異常。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颊呔栽竻⑴c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聯合組,各39例。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卡馬西平(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0.1 g/片),起始劑量每次1~2片,2~3次/d,逐漸加量至疼痛緩解,最高劑量≤8片/d,然后逐漸減量至維持劑量。聯合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口服普瑞巴林(75 mg×10粒),第1~2天每次75 mg,第3天起改為每次150 mg,均每日2次。兩組均連續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兩組療效、不良反應,以及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睡眠質量、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變化。
1.4 評定方法
1.4.1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者治療后上述癥狀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減輕,VAS評分降低70%以上,6個月內復發少于2次;有效:患者治療后上述癥狀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所好轉,VAS評分降低30%以上,6個月內復發3~5次;無效:患者治療后以上癥狀較治療前無改變。治愈、顯效與有效合計為總有效。
1.4.2 疼痛程度 使用VAS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該量表分值為0~10分,0分為無疼痛,10分為疼痛最嚴重,分值與患者疼痛程度呈正比。
1.4.3 睡眠質量 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睡眠質量進行評價。PSQI評分共18個條目,7個睡眠成分,各成分均為0~3分,總分為各成分得分之和,滿分為21分,總分與患者睡眠質量呈反比。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表1) 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受累神經及病變側別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療效比較(表2)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92.3%(36/39),高于對照組的79.5%(31/39),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2.65,P>0.05)。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治療前后VAS和PSQI評分比較(表3) 治療后兩組VAS及PSQI評分均較前顯著降低,且聯合組兩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及PSQI評分比較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及PSQI評分比較 ()
組 別例數VAS評分PSQI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98.0±1.05.0±1.215.7±1.711.2±2.0聯合組398.0±1.13.1±0.816.3±2.0 8.7±1.5 t,P0,>0.058.23,<0.011.43,>0.056.25,<0.01images/BZ_18_1479_2351_1509_2400.pngimages/BZ_18_1851_2354_1881_2403.png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比較(表4) 治療后兩組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均較前顯著降低,且聯合組上述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比較 (mPa·s,)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8例(20.5%),其中惡心、嘔吐4例,頭暈3例,皮疹1例;聯合組發生頭暈1例(2.6%)。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52,P<0.05)。
三叉神經痛是最常見的嚴重面部疼痛,發病率約0.3%,易與牙痛、偏頭痛等其他疾病混淆,故早期鑒別極為重要[6]。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復雜,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對日常工作與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臨床主要通過手術和藥物進行治療,但有些患者恢復后還復發,心理壓力較大,嚴重者產生抑郁、焦慮、消極、悲觀等不良情緒[7]。因此,選擇合理有效的療法對促進三叉神經痛患者的恢復有重要意義。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VAS及PSQI評分、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可見普瑞巴林聯合卡馬西平治療效果好于單用卡馬西平??R西平有穩定神經細胞膜興奮的作用,對神經細胞膜鈣、鈉離子通透性產生抑制作用,降低細胞興奮性,同時可抑制神經反復興奮,減少突觸傳遞興奮沖動,從而緩解神經痛,有助于提高患者睡眠質量[8]。普瑞巴林可通過減少鈣離子內流,對興奮性神經遞質的生成過程產生阻礙作用,從而起到鎮痛效果,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9]。
三叉神經痛患者伴隨著血液流變學紊亂,內皮細胞出現受力不均勻現象,使得內皮細胞遭到破壞,導致血小板聚集,造成組織循環發生異常,使組織局部缺血缺氧,促進酸性炎癥物質大量產生,影響神經正常傳導,從而誘發疼痛,且會加重血管內皮損害,進一步加劇微循環障礙,形成惡性循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能夠反映機體血液流變學情況,通過監測這些指標的變化,可以有效判斷病情嚴重程度[10]。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相較于單用卡馬西平,聯合普瑞巴林治療三叉神經痛,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R西平可通過加速排除炎性介質,維持血液流變學平衡狀態,促進微循環恢復正常,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從而達到止痛效果。普瑞巴林可以阻滯交感活性異常造成的交感及迷走失衡,改善血液流變學,有效調控神經內分泌系統,從而緩解機體應激狀態,發揮鎮痛效果。王媛等[11]研究發現,老年急性帶狀皰疹神經痛予以普瑞巴林治療后,疼痛和睡眠質量均得以改善。此外,聯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見普瑞巴林聯合卡馬西平治療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普瑞巴林聯合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有利于緩解患者疼痛,提高睡眠質量,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且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