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強
世間萬物都在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是細微的,如果你不將它與之前的狀態進行對比的話,你可能感覺不出來它發生了什么變化,但如果一對比,你會發現,變化怎么這么大,然后,你會想,它是怎么變化的呢?
這幾年啟謀的山水畫變化很大,雖然我覺得也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變化,但其實啟謀肯定經過了太多的思考與探索。啟謀的山水畫我是經常見的,但就是在渾然不覺中他的繪畫風格發生了改變。集中地欣賞他這批山水畫,讓我想起了幾年前,他山水畫的風格用筆很粗放,筆鋒是方的,筆墨給人感覺很硬很剛。此時他的畫中少了剛猛、縱橫與霸悍之氣,多了不少書卷氣,畫面也朝著溫潤與秀雅的方向發展,這可能和他的年齡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年過四十,心態與審美都在發生著變化,更重要的是,修養經過不斷地積累,越來越厚實。修養之于繪畫,看似很虛,其實很實。虛是指你看不見它,好像不重要,實是指它真的存在于你的畫面里,內行人一眼便知。這畫下功夫了沒有,有思考沒有,有生活沒有,有修養沒有,一張畫掛在那里,一覽無余。
我覺得,啟謀的畫越來有味道,從學術上講,古意今情;從風格上講,沉穩內斂、中正文氣。
古意今情是啟謀為這批畫設定的主題,更是他的學術思考與藝術探索。山水畫歷史久遠,傳統悠久,歷代都產生了不少名家。但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畫山水畫成了一個問題,因為自然山水離我們越來越遠,面對忙碌的都市生活與信息化時代,該如何表現我們作為當代人對自然山水的反映,如何塑造山水畫的當代風貌,肯定是每一位山水畫家必然要面臨的問題。啟謀深深地知道,當代的山水畫肯定不能畫得和古畫一樣,必然要傳達出時代氣息,必須要呈現出當代畫家的思考,所以他決定將古代山水畫傳統與當代藝術審美進行有機結合,進而探索山水畫的新出路,形成新的藝術樣式與風格。他將古代繪畫中的點景人物或局部放置在具有當代藝術氣息的山水畫中,并做了協調統一的處理。這些作品,藝術語言技法與審美是當代的,里面的某些局部或點景元素又是古代的,便形成了古今融合的狀態,讓觀者感覺似曾相識,但又頗有新意。這種對古代藝術元素的挪用,實現了優秀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藝術語言技法與審美的當代性,又實現了藝術的創新,可謂是巧妙的結合,且有學術意義,實現了畫家所設定的“古意今情”與情感傳遞。尤其是《歌行望九天》《廣寒無雙圖》《職供圖》這三幅效果極佳,作品中重構后的畫面意境,煥然一新,不管是視覺元素,還是審美意象,都可圈可點。其他作品雖也有這種畫面傾向,但從評論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目前這種結合的狀態過于協調,“沖突性”還不夠,“古”的元素沒問題,但“今”的表達還不是特別強烈,比如形式感、技法的獨特性、山水畫主題的當代性(主要是指山水的內容,可以是當代庭院、公園景區等,都可以作為“古”的背景)等。但藝術探索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我們不必苛求啟謀一下子就走到了創新的巔峰,但我們期盼著。
沉穩內斂、中正文氣指的是啟謀這批畫傳達出來的氣息與風格,這些山水畫的用筆穩健沉著,書法行筆,但不是縱橫張狂、筆墨飛揚的草書筆法,而是偏向于行楷的書寫,力透紙背。啟謀的筆墨功夫非常扎實,但并沒有為了突出筆墨的美感而犧牲造型,相反,他很重視造型,畫中的樹木、山石、人物、動物等各有姿態,畫家沒有采用大寫意式的描繪,而是惟妙惟肖,形神兼備,筆墨突出而且很好地服務于造型的理念。啟謀的山水畫融合了文人山水畫與院體山水畫的技法特點,削弱了院體山水畫刀劈斧砍的大斧劈皴法以及方硬剛猛的氣息,在一定程度上化方為圓,增加了畫面的中正文氣,使這些山水畫顯得更加儒雅。
劉啟謀/吳江待渡 34cm×137cm 2022年
↑劉啟謀/風飄律呂45cm×67cm 2019年
↓劉啟謀/廣寒無雙圖45cm×67cm 2020年
↑劉啟謀/濯濁圖之一45cm×67cm 2019年
↓劉啟謀/山亭文會45cm×67cm 2019年
劉啟謀/平蕪盡處是春山67cm×45cm 2022年
劉啟謀/西林題壁圖 67cm×45cm 2022年
劉啟謀/青山移居圖 67cm×45cm 2022年
藝術探索之路何其艱辛,每一幅成功的作品,甚至是每一個新元素的應用,都是無數次嘗試的結果,這絕非個中人所能體會。啟謀的山水畫正面臨著一個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嘗試與探索,也充滿著期待與驚喜,我們拭目以待!
劉啟謀
研究生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師從全國著名畫家黃格勝教授?,F為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美術館館長,漓江畫派促進會常務理事,廣西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廣西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有《馭變謀新——劉啟謀中國畫作品集》《國畫新稅——劉啟謀》《廣西青年畫庫——劉啟謀》等。中國畫作品《大時代·小人物》被中國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