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 瑤 [廣西藝術學院]
2020 年11 月3 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在山東大學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隨后在兩年間又陸續發布了《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福建省以“三度”聚“三力”積極推進新文科建設創新發展》等通知和新聞,“新文科”的建設成為了全國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作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改革、實施了30 余年的“導師工作室制”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即如何推進新文科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創作人才培養模式。
《新文科建設宣言》中提到,要達成“新時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須加快創新發展”的共識,遵循“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發展之路”,完成“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在“新文科”的發展趨勢下,如何將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革新,使其在新時代教育中煥發生機,是導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當前遇到的挑戰。
“導師工作室”制是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自1989 年開始探索的創作人才培養模式方向。自1989 年起,美術系開始施行“美術教學責任班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于1993 年獲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全國高等院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自治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經過10余年的人才培養積累,2000 年“美術創作課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被廣西教育廳評為廣西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3年,根據教育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精神,美術學院開始實行“工作室制”。工作室制是在責任班制的基礎上建立的教學模式,除了具備責任班制的優點外,在此基礎上有了更明確的創作風格導向,其教學風格導向被明確寫進工作室的教學大綱。“工作室制”提出相對獨立的、有特色的課程建設體系,抓重點、抓拔尖人才的聚集培養。
導師責任制是對原美術系責任制班改革成功經驗的借鑒,是長期進行教學改革探索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實體改革的范疇。經過10余年的教學實踐,工作室制改革成效明顯,教學相長,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高,教師取得了一批優秀的教學成果,得到了自治區教育廳、兄弟院校和行業專家的肯定。
在邁入“十四五”之際,面對“新文科”建設任務的到來,“導師工作室制”也在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上有了新的改革與實踐。
“新文科”的最終建設目標是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在學科專業層面上需要明確育人、育才為中心的總體目標,堅持立德樹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為價值導向,以國家文化繁榮的需要為專業優化的前提。落實到“導師工作室”制,則是需要在這些基本前提和條件下,實施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上的改革。
第一,改革教育理念,堅持立德樹人,推進美術類實踐課程思政建設。導師工作室改變以往注重培養學生繪畫技巧的教育觀念,加強其在思政、德育方面的培養,加強學生理論素質的培養,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其次,注重綜合創作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確保藝術教育規律對個性化的要求,使培養人才有更強的適應性,符合新時代文藝創作的需求。近年來,導師工作室倡導寫生課程與紅色文化考察結合,以畫展促寫生、促創作,這一理念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實踐性。
第二,聚焦應用型藝術創作人才培養,堅持教學模式的創新。導師工作室充分尊重導師的自主性,以導師的教學理念和藝術理念作為建設工作室的支撐。
藝術教育的規律要求相對明確的和一貫的藝術理念,責任制班、工作室制對人才的培養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證明了該探索是符合藝術教育規律的。責任制班和工作室制都強調在培養過程中貫徹相對穩定的和成熟的藝術理念,不同的是,導師工作室更強化和突出了資深藝術家個人成熟的藝術理念和藝術風格;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學生的天資差異,打通本科及研究生階段壁壘,在高年級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有能力的低年級學生可以提前學習和熟悉未學課程,從而打破單一僵化的學習進程,促進學生快速成長。
工作室制的改革,對負責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具備較強的政治理論素養,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成熟的文藝創作理念,在此基礎上,才能適應“新文科”和“一流專業”建設提出的要求。
第三,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創新特色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
從課程設置上來看,不同的導師工作室,設置不同的課程體系,以體現不同工作室的教學特色和創新特色。課程設置注重銜接,體現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貫穿創作教學和思政育人的意識,把創作教學和立德樹人的理念貫徹到基礎課程中。近年來新開設或增加了與思政、創作育人相關的課程的課時,如作品分析、考察寫生、專題創作課等。這些新課程使學生對進入創作前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內容素材等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切實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文明素養。整個課程設置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各個學期,循序漸進,構成一個完整的創作教學體系,其最終目的是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創作人才。
利用地緣優勢特點,服務地區文化建設,改革創新培養方案。導師工作室模式注重與本區域人文地理資源的結合,注重培養具有“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的美術人才,將這一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到培養方案的創新之中。通過實踐考察類的課程建設,重點建設風景寫生、風景創作等課程,形成了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從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上觀念的改革,實際上是對新文科育人體系的深耕,嘗試從價值和內涵上為導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融入新的理論,夯實美術創作類專業新文科建設基礎。以上述新理論為基礎,總結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拓寬改革與實踐途徑。
繼續實施專業工作室制和導師工作室制模式。1989 年起,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的美術教學開始實施“責任班制”人才培養模式,即以若干名教師組合成責任班教師,負責一個班級大學四年的全過程專業教學。這一培養模式增強了教師的責任心,使教師的教學風格明確統一,教學理念得以始終貫徹,師生間互動交流進一步加強,教學效果顯著。2003 年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整合,根據實行學分制的需要,在責任班制的經驗基礎上建立起“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
2005年12月以知名教授命名的“導師工作室”正式建立,以導師為中心設置相對獨立的、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按不同風格、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管理方式開展教學,以學生的專業發展情況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體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強化人才培養的特色。
專業工作室制和導師工作室制在30 多年的培養過程中體現出其優越性,充分釋放了美術人才的創造力。在新文科的建設中,守正創新是一個必然的要求,從教學模式改革和實踐經驗來說,專業工作室制、導師工作室制就是需要穩固的“本”,在此基礎上,融入課程思政、紅色文化教育以及區域文化等新內容。
在新文科建設意見指導下,構建適合于美術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強基礎、突主干、顯外延、重實踐的課程體系。
課程設計方面,重視課程的整合和體系優化,對原有課程進行梳理,避免課程和內容的重復。科學合理地協調公共基礎與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課程、必修與選修課程等不同類型課程關系,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先進的及效用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改變縱向單一的課程設計,以縱向為主體,橫向為輔助進行課程改革,體現不同課程的滲透和交融。減少室內教學課時,加強課外指導,增加整體實踐課時數占比。促使課程的基礎實踐模塊、專業實踐模塊和綜合實踐模塊三個模塊互為補充,全面提高藝術實踐能力。
通過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把控藝術教育的價值導向,拓寬學生的視野,將課堂教學、藝術實踐、學術講座、課外活動、社會實踐、藝術創作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教學、研究、創作三位一體、良性互動的教學模式,以培養適應新時代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美術創新型人才。
在架構新的課程體系基礎上,推動美術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在當前繪畫專業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倡導“創、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指導思想,延續“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求同存異、立異創新”的藝術教育理念。
以工作室、導師工作室制為示范特色教學范例,加強對經典作品的研習,將課堂和自然寫生、文化調研等結合,開展對學生個別輔導,以求得美術教育“因人而異”的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中,突出“漓江畫派”著重寫生考察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廣西人文地理為主要藝術形象的寫生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環節結束后,對社會公開舉辦寫生匯報展,達成“以展促學”教學目的的同時,也向全國展示廣西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獨特的地理資源。
加強創新實踐能力是新文科育人體系的培養方向,其途徑在于積極搭建校內外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平臺,建立完整的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的實訓實踐提供基礎保障。
首先,在校內注重傳統藝術教育和現代技術的融合,采取“集中投入、優化配置、資源共享”的硬件建設原則,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支持,優先投入經費用于實驗室設備建設和校內共享實驗平臺建設。集中利用資金,優化配置資源,提高設備綜合效益;延長實驗室的開放時間,科學安排實驗室的上課時間表,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等,能夠有效地保障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
其次,積極拓展校內外實踐教學場所,挖掘、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的資源,廣泛開辟實習基地,緊密聯系由中小學校、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媒體以及風景區等單位組建的實習基地網絡,有層次、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教學實踐。
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美術類專業高等教育也面臨新的挑戰,要以主動開創的精神,積極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在原有的教學模式基礎上,探索新文科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相關理論的探索不僅可以從文理交叉、文工交叉等學科層面交融展開,也可以從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中進行內涵式的思路轉變。
從專業工作室制到導師工作室制,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在美術創作人才培養方面積累了30余年的培養經驗。面對新文科、一流專業建設的要求,也將嘗試從學院傳統、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和創新平臺方面著手改革,構建具有開放性、動態性、跨學科知識相互融合的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一批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與文化要求的美術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