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凡武
一個畫家,一旦形成自己的風格,倘若不思進取,便如同老驢拉磨一樣一輩子原地打轉。人或許還活著,畫已經死了。
仫佬族第一代畫家潘常歡在20世紀90年代初所創作的人物畫就已聲名遠播。他的《歌催月圓》《第一次來信》《啟蒙記憶》《旭日》《秋韻》《荷香》等系列工筆人物畫作品讓人百看不厭,歷久彌新。
1984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成立。彼時在中央民族學院(現為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讀大三的潘常歡專門創作了一幅工筆畫作品《春到仫佬鄉》,以歡快的筆調,描繪了仫佬鄉春天的到來。這件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時,得到了北京畫界的高度評價。《春到仫佬鄉》是潘常歡謳歌本民族的處女作,從此開啟了他為民族立傳的漫長創作之路,直至如今仍激情未息。
青年潘常歡熱衷于繪畫材料的創新突破。1986年,他以的確良布作畫的《旭日》首次在“廣西美展”亮相就獲得了銅獎。同樣用的確良布創作的《第一次來信》成為“建軍60 周年全國美展”廣西唯一入選的中國畫作品,被北京民族文化宮收藏。1989年絹本工筆畫《歌催月圓》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同時入選的還有他主創的壁畫《浩氣磅礴》,同一屆國展入選兩件作品,實屬罕見。
潘常歡善于造境,比如《啟蒙記憶》把人物安排在畫面的下部,上面大部分空間只有一輪噴薄欲出的朝陽,突出了在寂靜的山野中戎馬倥傯的情景,而《第一次來信》的構圖與此相反,把人物安排在畫面的上端,新娘手捧新郎從遠方寄來的報喜信和軍功章,一輪明月映照著空曠的天地。這幅作品畫在淡藍色的確良布上,利用布的原色渲染了月色朦朧的寧靜氣氛,與人物此時此刻不平靜的心境形成對比,這詩般的意境創造頗具匠心。以簡潔的形象抒發豐富的感情是潘常歡工筆人物畫的特點。《歌催月圓》取材于仫佬族傳統節日中秋“走坡節”(青年男女對歌會友的聚會),畫面上沒有喧鬧的群眾場面,一根曲線象征坡嶺,又大又圓的明月掩映著4 個正在放聲歌唱的姑娘,對歌的小伙子也沒有在畫面上出現,只是在款文中聽到他們的歌聲:“妹呀妹、好漂亮,臉蛋圓圓像月亮,像月亮、月亮圓,哥想和妹結同年?!睘榱送怀鲋黝},在“圓”字上大作文章,人物造型夸張,圓圓的臉蛋與圓圓的月亮相呼應;款文字體取圓形結構,印章也用圓的,可謂苦心經營!今天重讀仍不失當年的藝術感染力,堪稱一代經典。
20世紀90年代初,剛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個展并在美術界贏得一片贊譽的潘常歡悄然離開廣西,前往深圳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
如果說在深圳洪湖公園的一次黃昏賞荷,給潘常歡的藝術人生帶來了頓悟,那么一次偶然的香港之行則成就了他創作的重生。當他獨自站立在香江邊,久久凝望維多利亞港而陷入沉思時,一切具體的景象都在夜幕下隱去,留下的是閃爍的霓虹在夜空中搖曳,在凌亂的光影中,他忽然發現好似一片片荷花在飛舞,荷葉幾乎隱藏在黑暗中似有似無。他猛然想起明代畫家徐渭在畫上有“萬物貴取影”的題句。所謂“取影”,即取意為形之心象,此乃化石點金之句,潘常歡之荷自此不與人同。
2006年,潘常歡在深圳雅昌藝術館舉辦“夢幻荷花”個展,清新的畫風立即引來廣泛贊譽。畫家陳加林評價說:“常歡兄畫荷不類古人,不同今人,獨出機杼、別開生面,全然一派‘潘家樣’。遠觀空蒙迷離、韻致幽遠,近看墨彩斑斕、柔和細膩,既有中國畫之韻致,又有水彩畫之淋漓,同時兼具油畫之厚重,十分耐人尋味,令人留‘蓮’忘返。能于荷中變幻萬千氣象、獨標高格,非大才不可為也!”這段話,道盡了潘常歡荷花如夢如幻的獨特畫風。從他的《暗香》與《無塵》中仿佛看到了佛的手印,《生機》與《抒懷》猶如聽到圣賢的弦歌,《仙境》與《聽雨》如同傾聽天籟。《晨趣》中蓮葉田田,《祥光》中清影照人,《微風》中荷花與蜻蜓的私語,《映月》則把人帶入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詩意里。自古以來,畫荷者不計其數,成就者亦眾,欲從中翻新實屬不易。“十年磨一劍”之后,“夢幻荷花”終成潘常歡創作中的又一經典。
廣西羅城是潘常歡魂牽夢繞的家鄉,作為仫佬族第一代畫家,設計一系列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服飾,一直是潘常歡的心頭念想。在一次整理舊作時,潘常歡發現自己在1990年創作的《錦繡八桂系列·仫佬族織錦》,以仫佬族背帶芯刺繡圖案作背景、表現仫佬族少女形象的工筆畫作品,令他興奮不已!原來背帶芯的“石榴”“蝴蝶”以及“鳳凰”等圖案是那么精美,那么鮮活,那么具有民族特色!背帶芯是仫佬族最具代表性的圖飾,加上圍裙帶的雙魚、輪回等圖案,足以構成仫佬族元素的服飾。潘常歡先后畫了近百張手稿,歷時兩年終于完成了《仫佬族服飾優化設計方案》,并獲得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近年,在深圳工作生活20 余年的潘常歡回到桂林常住,與家鄉羅城近在咫尺。30年前的火種又慢慢燃燒起來,他又以新的繪畫語言創作了一批兼工帶寫的人物畫作品,如《吉祥仫佬》《春光》《于成龍在羅城》《醉美仫佬鄉》《山泉姑娘》《金色的夢》等,既有30 年來的連貫又有新時代的審美,突破了以往裝飾的樣式,各種人物的動態和神韻自有一番驚艷。他以人物、山水、花鳥之間的元素巧妙融合,更借以民族服飾表現出天然之美和情感之真。
“我神往金碧輝煌的藝術殿堂,更陶醉于仫佬山鄉的泥土芳香”——這是潘常歡30 年前寫下的自勉,家鄉、民族永遠留在他的心中,激蕩在他的筆下。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濃濃的仫佬情懷亦隨處可感可見。他的藝術總是為民族立傳,為民族而歌,為時代立碑。他的繪畫讓人愉悅、安詳、平和。故說,有一種愛叫善良,有一種美叫常歡。
潘常歡/幽芳 34cm×136cm 2017年
潘常歡/映月 68cm×68cm 2008年
↑潘常歡/清逸69cm×67cm 2019年
↓潘常歡/晶瑩68cm×68cm 2007年
潘常歡/映日 65cm×68cm 2008年
潘常歡/聽雨 66cm×68cm 2006年
潘常歡/幽芳 50cm×140cm 2018年
潘常歡
1958年出生于廣西羅城,現居桂林。1985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理事、廣西——中國東盟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廣西工筆畫學會顧問。
曾任廣西美術家協會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廣西民族書畫院副院長、廣西工筆畫研究會副會長、《廣西日報》美術編輯。
1989年,兩件作品同時入選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1992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仫佬族第一代畫家潘常歡畫展”。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并獲獎,被中國美術館、北京民族文化宮等單位收藏。藝術成就收錄于《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