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風
細想來,從考入天津美院算起,專注所好已近十二年,在這十二年的學習中我觀察比較,不斷磨煉,努力掌握,是我成長最快也是最難忘的時光。因本科專業是視覺傳達,所以我得到的啟示是:繪畫藝術離不開設計,設計反映創作者視覺和心理對空間的感受。作品的特色取決于創作者的素養和偏愛,而作品的分量則取決于創作者的精神境界和品味格調。其中也必融入創作者對人類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對現實生活的體驗與判斷。繪畫是一種表現情感的載體和手段,畫家的思想和情感是通過作品的視覺信息來向觀眾傳達的。以藝術創作的邏輯來說,從創作者直接面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感悟能力到抽象、提煉能力和藝術家自身的修養積淀,最后到表現能力,這就是創作塑造的過程,是認識、理解、記憶的過程,也是鍛煉繪畫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繪畫尤其需要培養自己的創造意識,不滿足于再現客觀,不受具象原形的束縛,而是在想象中發揮創造,不僅意在象中,而且意在象外。
藝術的終極理想,始終要回歸到鮮活的生命體驗當中。生活本是極其豐富的,到處都可以體驗,時時都可以積累,樸素的生活閃現出耐人尋味的光澤。我讀研時跟隨導師學習美術評論與策展研究,看過很多展覽也采訪過多位藝術家,受益良多。老師導覽的時候強調畫畫首先要會看,會整體觀察,但真正做到會看并不容易,這是繪畫的專業特性。如同學音樂最重要的是訓練耳朵,要會聽。恰如,為什么一個好的藝術創作者評價一幅作品,常常比觀者、美術評論家更客觀、更容易看到作品的優點呢?而且創作者對作品的賞鑒評價也會很豐富,因為許多從來不搞創作,不自己親手從空白的畫布中建立起過一個世界的人,會自動站在凡·高、塞尚、波提切利、賈科梅蒂的肩膀上去俯視其他的創作者。而真正的創作者內心深處,永遠有一個繞不過去的標準,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一個不能夠客觀評估自己真實水平的創作者,不可能是一個好的創作者。好的創作者,永遠在冷靜旁觀,會敏銳地盯著別人作品中可以為自己所學所用的優點,也更懂作者的構思和表達的意圖。一個真正創作的人,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創作者的身份的。創作者都是要有很強大的自我的。有時看到一幅好畫,可能我這輩子也畫不出來,也深感自己的渺小無知。這種和自己的比較,需要一個極強大的心臟。因為那些比自己好的作品真的會令人自卑和沮喪。但我們深知,面對創作就是要破除自己的自戀,清晰地審視自己,觀照內心,專注所好,用真實自我與事物碰撞,敢于跟藝術“正面硬剛”,畫畫需要直接率真,而不是躲在假我營造的幻影里。
姚風/草原的風 布面油畫 100cm×160cm 2022年
↓姚 風/朝圣·盛裝 布面油畫140cm×160cm 2020年
↑姚 風/歸家 布面油畫120cm×160cm 2019年
↓姚 風/沙漠之舟 布面油畫120cm×160cm 2018年
姚風/縱橫征程 布面油畫160cm×120cm 2021年
↑姚 風/縱橫先行 布面油畫140cm×150cm 2021年
↓姚 風/沙漠之舟 布面油畫140cm×150cm
姚風/沙漠之舟12 布面油畫 100cm×160cm 2021年
近幾年,通過不斷看展參展,不知不覺中自己創作的心態也發生了轉變:想完成從參展的“規定動作”到“自選動作”的超越和蛻變。深知創作者若要長久地保持高度專注與內心感性甚是難得,但還是想擺脫既往的創作慣性,暫放之于技術層面嫻熟精湛的執著,不想停留在一個固化的思維模式當中,而是想持續地構建自身動態的主體,傾向于追求技巧之外的靈性感發。往厚處走,往深處走,以精神經驗、生命體驗激活最樸素、最本色、最原始的心源,專注所好,才能理清自己與文脈、時代、世界的關系,抵達“歷史—當下—未來”共在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