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凱
“個性圖式是建立畫家個人獨特風格的關鍵性要素,很難想象作品圖式無個性可言的畫家能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畫家。因此藝術家追求個性往往從視覺圖式開始,視覺圖式的個性化,也往往是畫家成就的標志。”版畫作品中圖式語言的建立,能夠與其他的藝術家區別開來,非但具有自身特點的代表意義,與所處時代來說,也具有時代的可識別性。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精神結晶,也是時代的產物,創作方法和運用的媒材多種多樣,所具有的圖式語言也不盡相同。藝術家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從生活中尋求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通過自身不斷體驗與嘗試,在作品中進行反復地解構與重組,因而個性的圖式語言成了成就的標志。
圖式語言的存在與建立,使創作者的觀點、立場、思想等能夠準確地傳達出去,因為作者在建立自己個性圖式的過程中已經不斷地在升華自我,把自己的立場態度通過圖式語言完全地呈現出來,它能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方向。生態環保題材版畫藝術正是在摸索與漸漸升華中創立的圖式語言,它雖然是眾多繪畫題材的冰山一角,但它的圖式語言已經與其他藝術形式區別開來,也因此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影響與傳播,并從圖式語言來實現它的社會功能與責任。
目前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亟待解決,生態環保題材藝術創作的發展必將產生更多極具藝術魅力、文化內涵的正能量佳作,使人們在美術作品中受到啟發,看到希望并做出行動。與此同時版畫作為復數藝術更能廣泛傳播藝術家的觀點,能讓作品在社會中“行動”起來。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說,藝術作品可以愉悅人們的眼球,也可以傳達作者的思想,讓觀者發現問題并引起思考。版畫創作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助力現代社會和諧發展,我所認為的創作除了具備自身藝術語言之外,還應當要有作者的觀點和立場,它不僅反映社會的問題,還在實現審美價值的同時實現其社會功能。
龍凱/驚弓之鳥 銅版畫 51cm×40cm 2012年
基于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考,在銅版畫作品中我嘗試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營造了一種矛盾空間,我想在作品中縮影我所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雜亂無章的道具沒有嚴密的邏輯,沒有合理的透視與主次,它們在我的作品中反復重疊,被重新解構為一個看似和諧的視覺圖像系統,就像簡單的隨筆。每一幅畫都是我生活中的感受,空間內不同的陳設有時是一種情緒,有時是不經意間的靈光,這些雜亂的元素構成了我設計的蒼涼荒蕪空間,構成一幅幅我的敘事畫面。我想在作品中與觀者“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和我們在自然空間的真正意義。我們在自然環境中不斷地攝取和消耗,這樣的過程還能持續多久?我們是否應當做出一些改變?銅版畫《戲鳥之五》意在引導觀者了解與理解生態危機,每一位觀者都是局內人,使其意識到生態環境有賴于每個個體去締造和保護。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精神結晶,也是時代的產物,我的銅版畫創作是我看到這些矛盾關系背后的風景,就像一面鏡子,反射著一種不真實的“真實”,沉悶壓抑與冷峻森嚴的理性意境集中凸顯現實世界的矛盾。人與鳥的取材是我對這些問題敘述的縮影,也僅僅是一個開始,創作的手法與題材也會隨著時間與認知慢慢變化,歸根結底是自身表達的需要。我比較習慣從社會、自然、動物、植物的生存勢態和環境進行一種人文的反思,在思考中去感悟人與自然矛盾中的和諧關系。嘗試在創作中充分地體現自己對人與環境矛盾中“平衡”的深層思考。
龍凱/殘鳥 銅版畫 51cm×40cm 2012年
《戲鳥之四》在此過程中能夠體現出版畫的認識、教育及審美功能。魯迅先生認為美術可以表現文化、可以輔翼道德、可以救援經濟。表現文化實際上就是美術的認識功能,美術其實泛指藝術。版畫的產生是由于教育傳播的需要,作品能夠對人們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優秀的版畫作品,都有著一種吸引力,能夠使欣賞者感到心靈上或視覺上的愉悅,從根本上說是作品中自身的美與人們心中的美感起到共鳴的作用。生態環保題材的版畫在宣傳正能量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影響了他們的審美心理。
這些都是我們的藝術作品進入接受人群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版畫創作背后所蘊含的使命,版畫創作圖式語言傳達給人心靈上的感觸與影響,這便是它的力量與意義所在。
在作品《故園—飛鳥》中充滿了我對童年生活時美好生態環境的回憶,同時寄托了對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田園式生活的向往。畫面中反復出現的古人生活場景與現實世界形成矛盾的和諧體。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生態環境是避免不了的問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版畫家,我在營造超現實空間意境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銅版畫在表現生態題材方面的技法優勢,力圖以精妙的圖式語言巧妙地處理這些和諧與“矛盾”。
龍凱/鳥盡弓藏 銅版畫 51cm×40cm 2013年
龍凱/兩只鳥 銅版畫 51cm×40cm 2011年
龍凱/另一只鳥 銅版畫 51cm×40cm 2012年
龍凱/槍火與驚鳥 銅版畫 60cm×50cm 2018年
龍凱/秋郊牧馬 銅版畫 60cm×50cm 2016年
在一件繪畫作品當中,可能會由一些基本常用的元素來組合,表現的基本方式可以是點線面,不同的表現方式帶來的視覺效果不同,單純的點線面與黑白不能完全地替代圖式語言,它是一種表現形式。畫家運用一些元素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觀點,不會僅僅局限在點線面等,還可以包括更寬泛的元素,例如運用的材質、肌理效果、畫面結構、題材等。運用這些構造出自己獨有的或具有個人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圖式語言。圖式語言并不需要完全依賴作品的具象的內容才會具有感染力,而是與作品的主題思想、觀點的表達緊密聯系并融合在一起傳達出作品所蘊含的特定的情感,也給接受人群在審美上帶來一定的影響。《故園—飛鳥》中的圖式語言就是以室內超現實場景為“符號”,強化沉悶壓抑與冷峻森嚴的理性意境。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會運用各種不同的媒材、表達方式或方法等因素來構建想要表現的圖式與內容,這些不同因素通過個人的獨特運用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以突顯藝術家的創作主題,從而形成個性圖式。圖式語言的構建不僅僅是藝術家自身獨立自主的表達,同時也要讓接受者參與到整個藝術生產活動中去,缺乏觀眾主體的正確完整理解,圖式語言的意義便顯得蒼白無力并失去價值。對于生態主題版畫創作的接受人群來說,理解當下不夠“大眾化”的版畫的意義確實是不容易,正是因為接受者的能力不同,所以對作品的認識也就大同小異,同樣的作品和同樣的圖式語言,傳遞的信息、心靈上的感受程度都不一樣。
龍凱/一只鳥 銅版畫 51cm×40cm 2011年
這不僅僅是版畫作品的社會功能的體現,更是版畫中圖式語言的力量。版畫創作者把不具美感的生態題材轉化成個性的圖式語言,使大眾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考變得嚴肅起來。這是我們理解藝術作品中圖式語言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去探尋生態題材版畫創作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它的圖式語言傳達給人心靈上的感觸與影響,這便是它潛在能量與意義的所在。
↑龍 凱/暢游書海之觀潮 銅版畫50cm×60cm 2018年
↓龍 凱/暢游書海之渡水 銅版畫50cm×60cm 2021年
龍凱/暢游書海之鹿鳴 銅版畫 50cm×60cm 2021年
龍凱/暢游書海之水圖 銅版畫 50cm×60cm 2016年
龍凱/暢游書海之浪卷 銅版畫 50cm×60cm 2021年
龍凱/暢游書海之聽水 銅版畫 50cm×60cm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