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天寧 [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女性日益成為當代美術家書寫的重要一環,第七屆全國青年美展也不例外。在這一屆青年美展入選的397件作品中,女性形象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其中主要描繪女性的作品亦有近百件。
如果說,青年美展的作品作為主流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當代美術創作的縮影,表達了絕大多數青年美術家的共同取向,那么透過青年美展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當代的青年美術家所提煉出的女性形象以及圍繞她們延展開來的女性生活新面貌,這既是對長久積累而成的女性形象特定的表述和反饋,也是當代社會生活中女性社會身份與地位的藝術化呈現,經由這些藝術化提煉而出的新時代女性形象的圖解、更新與探尋,我們可以觀察青年美術家對新時代女性形象的理解和建構,進而再現一個現代社會和時代特色的女性視覺符號和社會生活。
從第七屆全國青年美展中可以看到當代青年美術家對社會新氣象的感悟和對女性新生活的捕捉,青年畫家對女性題材的探索進一步拓展了表達空間,題材選擇更加多元,也借此傳達出當代女性生活的多姿態,以及當代青年的性別認知和觀念變化。
每個時代女性題材的繪畫或多或少都會關系到該時期的國家政策、社會發展和女性的社會生活與地位。在繪畫史當中,她們所關聯的現實題材和繪畫本體語言形式,也在某些方面表現這個時代,即用藝術化的女性形象折射女性社會生活,“多彩而自由”則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第七屆全國青年美展中的女性題材作品而言,女性題材的繪畫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工作是這一類題材中不可缺少的亮點,既往展覽中描繪工作場景的作品比比皆是,但在這一屆青年美展的女性題材作品中,可以看到當代青年美術家的處理變得更加細膩。《都市樂章——等待是一首溫馨的歌》(林瀚)描繪了一名在地鐵進站間隙對鏡涂抹口紅的女性,作品既表現出年輕女性美好的形象,也讓人們看到她對美的追求。《美麗的安海橋》(王藝璇)描繪了福建安海橋邊修剪草坪的園林女工剪枝割草,在漫天飛舞的草屑中勞作,締造著美麗的安海橋和這個城市。她們是辛苦的勞動人民,更是偉大的城市建設者。這幅畫捕捉了安海橋邊園林工人的典型的勞作姿態,傳達了對城市發展背后的辛勤勞動群體的贊美,也表達了對國家的繁榮美麗的祝愿。
生活是都市女性題材中的又一重點。而真正從藝術角度去描寫女性,并通過女性來反映社會、表現時代,離不開生活場景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與重現。《愜》(傅丹)以超市為背景,將一組正在選購物品的女性放置于畫面中,色調柔和,節奏舒緩,展現了都市女性日常生活的悠然。《假日·10》(江智聰)則將女性(包括女童)假日出游的愜意以明快的色調和舒朗的構圖呈現出來,表達了新時代女性對生活的美好向往。還有《早春·集》(陳永金)中的女性形象,通過這些最普通的女性來反映國家的繁榮和社會的富足,其展示的平淡而又溫馨的生活場景通過繪畫的表現得以張揚。
自我存在感的探尋歷來是女性題材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展覽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當代青年對于女性思想、情感等內心世界的追尋,由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形象和感受來描繪對象。《浮生若夢》(陳應松)和《少年的你》(崔師瑜),這些作品中畫家在表現自我與社會現狀瓜葛的同時,不回避自己內心的獨立感受,既耐人品味又畫面好看。①
吳俊巖/平凡的守候 油畫 160cm×160cm 2021年
羅小珊/絲路樂韻 中國畫 238cm×198cm 2019年
陳應松/浮生若夢 中國畫 240cm×200cm 2021年
社會關系是女性題材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其中家庭關系最具代表性,我們看到青年美術家對當代女性家庭關系的描繪更加注重寫實。如《日常生活》(仝紫云)和《平凡的守候》(吳俊巖),前者以夫妻關系為紐帶,通過懷孕的妻子和緊貼著她的丈夫,突顯出家庭的含義。后者刻畫親子關系,描繪了母親抱著生病的幼兒在醫院打點滴的場景,突顯出母愛的偉大。而《光之翼》(謝應云)則以教室為場景,以一名手持教案、身懷六甲的女教師形象,贊美女性既孕育新生命,又培育下一代的奉獻精神。
事實上,無論是工作場景還是生活場景,這些作品有的著眼于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平靜而愜意的狀態,展示她們的美好生活;有的關注新時代女性社會角色的轉變,體現她們的干練與灑脫;有的展示當代女性在文旅、互聯網等領域的體驗,藝術化地呈現當代女性現實生活的多姿多彩。
少數民族題材作品是歷屆青年美展不可或缺的類型,少數民族女性題材又是其中的“重頭戲”,本屆青年美展的相關題材總體上能夠看到青年美術家努力在對少數民族女性的認知和描繪上突破既有的印象和表達方法,更注重寫實性和現實主義的描繪。《火紅熱瓦普,新疆致富之歌》(沈臨楓)描繪了少數民族婦女使用手機直播賣貨的日常,她們臉上洋溢的笑容不僅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還道出了經濟發展對邊疆民族地區的帶動,以小見大呼應了共同富裕這一主題。《維特很嘎查文藝隊》(其布日)以青山為幕布、大地為舞臺,畫面中的人物是生活在呼倫貝爾的蒙古族牧民自發組織的民間文藝團體,也是為人妻、為人母的婦女文藝團體,群像式構圖飽滿,色塊點線面布局有趣,畫面兼具視覺沖擊力和敘事性,旨在弘揚烏蘭牧騎精神。而《放學路上》(劉呈欣)則是脫離傳統的少數民族題材程式化的表現方式,在形象刻畫、色彩應用等方面突出新意,強調寫實性,通過構圖、人物動作表現少數民族少女的輕松愜意。而少女身上民族服飾與腳下運動鞋、涼鞋的搭配也給人以各民族融合共通之感,我們似乎可以從中感受到各族人民共創美好未來的光明前景。
從本屆青年美展入選作品中,我們驚喜地看到青年美術家視野的延展。他們的目光穿過國境線,順著“一帶一路”延伸至大洋彼岸。《“一帶一路”國家日記》(顧海濤)既有穆斯林文化下的婦女側寫,又有歐洲國家在沙灘度假的女性的描繪,展示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女性形象的多姿態。《絲路樂韻》(羅小珊)以簡潔鮮明的層次人物畫造型,著重描繪了女樂者演奏的形象,通過強烈的感情體現和筆墨的強調,使她們的人格精神具象化,給人悠揚愉悅之感。《今日非洲·期待》(詹勇)通過細膩的線條、輕盈的筆觸、靈動的形象,以及畫面中4 名非洲女性的皮膚、發型、服飾、配景動物以不同技法加以表現,呈現出非洲女性發自天性的生命活力。
謝應云/光之翼 版畫 180cm×120cm 2021年
在美術史中,性別視角毫無疑問地深刻改變了我們看待藝術的方式,女性題材表現形式的創新和社會觀念的革新也體現在第七屆全國青年美展的女性題材作品中。在這些作品中,有對個體的內省和追尋,有對傳統語言和現實語境的回應和思考,有探索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大膽嘗試,更可貴的是,這些形式上的創新和觀念上的變革都不是分離的,而是將女性題材作為一個切入點,探討更深層次的社會議題。
透過女性題材作品,表現出的人文關懷帶有獨特的社會功用,其意義不僅在于確認和加強新時代女性新形象,更表現出大視野中的廣泛社會認同。《古往今來》(唐凝)和《融》(張文杰)突出人物形象的古今對比,畫面前景為現代女性簡潔干練的形象,對比背景中唐代婦女峨冠博帶,時代變化之息撲面而來。《春風吹過》(朱晶)采用裝飾手法,色彩柔和淡雅,將5名女童的天真爛漫和好奇童趣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十而立·業》(李娟)既是當代青年女性狀態的延伸,也是對現代女性在人生不同階段生活狀態的解讀,作品通過描繪平凡家庭生活場景中的母親與女兒,表達出對生活中寧靜和素樸的向往。
同時,我們看到,本屆青年美展女性題材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的創新也帶來與以往不同的呈現效果。例如對于裝飾手法的運用,其差異化手法對應著豐富的題材,顯得別開生面。有的采用寫實平面裝飾性處理,突出二維平面空間的平面性裝飾效果。有的強調純粹的圖形、強烈的色彩和厚重之感,尤其是在民族題材作品中的運用,引入裝飾手法表現少數民族女性形象。而肖像畫表現手法的創新則塑造了不同場景下的女性形象,其視覺沖擊力和內容豐滿充盈完美結合,同時借鑒民間美術的造型和色彩特點,這種兼有故事性和可讀性的表現,在《金獅帶我游敦煌》(吳翊楠、趙袁冰)和《黃金海岸之海邊通話》(楊瀾)中也有充分體現,畫面中人物形象以女性為主,強調社會生活、價值觀念的進步,以及新時代女性的美好生活情趣。
縱觀第七屆全國青年美展,女性形象使得女性題材作品更加細膩豐富,女性題材作品也帶動社會觀念的發展從而提高女性社會地位與生活水平。可以說,女性形象的多姿和女性生活的美好不僅是當代青年美術家在繪畫作品中共同追求的主題,更是當代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普遍愿景。這些作品不僅在凝心聚力、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作用,也折射出中華民族獨有的審美趣味、價值追求和精神意志。
注釋:
①袁武:《觀畫芻議——第七屆全國青年美展中國畫作品評選印象》,《美術》202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