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鳳 朱龍 王璇
有這樣一群人,幾十年前,他們積極響應國家和地方水利工程建設號召,義無反顧拋家舍業,甚至背井離鄉搬遷到新的地方生活居住。他們被稱為庫區移民,在濰坊,這樣的移民有23萬多人,遍布13個縣市區、1805個移民村。
如今,走進移民村,映入眼簾的是筆直的道路、整齊的房屋、便捷的生活設施,果蔬大棚、水產養殖、光伏發電、交易市場、商業房租賃……各具特色的產業項目正在聚勢發力,帶動村集體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
4月21日上午,在昌樂縣喬官鎮常家莊村新建的瓜果交易市場里,一輛輛農用三輪車拉著農戶自種的西瓜、甜瓜進入院內,卸車、過秤、付款,半個小時不到,農戶空著車高高興興走了,工人們則馬不停蹄開始分揀打包,因為很快拉貨的大車就要來了。
“去年這個交易市場建好后,我第一個搬進來,房租是之前的一半,空間大了很多,原先一天發2萬斤貨,現在能發5萬斤。”經營瓜菜批發的劉素美說,她做果蔬批發10年了,以前都在路邊租民房,房租貴不說,空間狹窄,裝車卸車都在路邊上,很不安全,發貨量還上不去。自從搬進交易市場,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常家莊村是移民村,靠近主路,附近都是種植瓜果蔬菜的村莊,瓜農菜農們一年到頭都在馬路邊上賣瓜賣菜,每年都會發生交通事故。2022年,昌樂縣水利局在征集移民產業扶持項目時,發現了這個情況,實地考察后決定利用村里的土地建設果蔬交易市場,把馬路邊上的市場“搬”進院里,由專人負責經營,收益由鎮上按照各村實際情況分配,既解決了“馬路市場”的難題,又能給移民村增加一項穩定收入來源。
同時,交易市場的運行能充分利用起村里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帶動就業。“我這邊干活的都是周邊村里的家庭婦女,每月每人能掙到四五千元,不比去外面打工掙得少。”劉素美高興地說。
水肥一體化、自動溫控機、智慧物聯網、智能補光燈、自動噴淋系統……“黑科技”滿滿的智能大棚里,一棵棵櫻桃樹掛滿了紅彤彤的果子,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豐收。
“這是400萬元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建設的櫻桃示范園項目,4個連拱大棚,全部種植櫻桃,智能化管理,2021年建成。因為櫻桃樹種植需要一定的周期,還需要2—3年達到豐產期,豐產期之后收益就比較穩定了,每年穩定在50萬元左右。”臨朐縣城關街道衡里爐村黨支部書記曾慶全介紹道。
衡里爐村擁有30多年櫻桃種植歷史,全村1420畝耕地全部種植櫻桃,是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櫻桃),種植技術成熟,銷售渠道穩定,產業基礎牢固,村民整體收入水平較高。然而由于村民思維模式固化,傳統的種植模式很難突破,大棚種植戶老齡化現象凸顯,產業升級面臨“瓶頸”。
因為擁有搬遷安置移民,衡里爐村基于良好的產業基礎,成為臨朐縣水利局移民產業扶持項目的首選,以此為契機,在村民大棚的邊上建設4個現代化智能大棚,用實際產量和長期收益對比投入成本,引領傳統大棚向智能化大棚逐漸升級。
“智能化大棚的投入成本非常高,這是村民們最在意的。但是智能化大棚所帶來的便利、高產、高收益他們并不清楚,我們建這4個大棚,就是要把這些新技術、新設備以及后續產生的高收益一起展示給他們,在耳濡目染中帶動起他們更新種植模式的積極性。”臨朐縣水利局黨組成員、縣水利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李富銀這樣說。
輻射帶動周邊6個移民村,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4萬元,引領當地產業升級,帶動移民村村集體和村民長效增收,互利共贏,一舉多得。
“下一步我們要依托櫻桃種植,大力發展采摘業務和鄉村旅游,延伸產業鏈,提高果子的單位附加值,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曾慶全說。
今年三月,坊子區黃旗堡街道西紅柿小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西紅柿采摘節,現場涌入數萬人,游覽小鎮風光,品嘗有機西紅柿,促進了文旅消費。
在西紅柿小鎮,一排排的西紅柿種植大棚一眼望不到頭,棚里是正在逐漸成熟的西紅柿,三五一串,簇擁在架子上,長勢喜人。“這里是沙質土壤,鉀含量高,適合種植瓜菜,有30多年的西紅柿種植歷史,種植技術成熟,主打的是‘找回童年的味道,口味非常受歡迎,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每年光靠采摘就能銷掉一大半。”黃旗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子龍說。
這樣的產業自然備受移民產業資金的青睞,因此在坊子區水利局挑選項目時,第一眼就看中了西紅柿小鎮。去年,投資200萬元的7個移民產業項目大棚迅速建起,由逄王果蔬合作社承包給農戶種植,當年12月就種上了西紅柿,目前西紅柿已進入成熟期,預計單個棚年產量29000斤,7個棚每年產西紅柿20萬斤,產值120萬元。
村民周東祥是5號大棚的承包戶,雖然已經69歲了,但他棚里的西紅柿個大飽滿,一點也不比年輕人種得差。“我身體很好,平時打理大棚沒問題,忙的時候孩子們會來幫忙。”周東祥說,去年聽說村里要蓋新大棚,他趕緊去申請,一開始村委覺得他年紀大不同意,他一再堅持并獲得了5號大棚的承包權,“我們這的西紅柿賣得很火,我也想趁著還能干動多掙點錢。”看著粉嘟嘟、紅彤彤的西紅柿,老周笑得合不攏嘴。
坊子區水利局移民科科長李振生介紹,他們與黃旗堡街道簽訂合作協議,出資建設大棚,由街道選擇運營方,最終收益再由街道統一按比例分配給轄區內的移民村。黃旗堡街道用一枚小小西紅柿,實現了產業發展和移民村增收的“雙向奔赴”。
無論果蔬交易市場、智能櫻桃大棚還是供不應求的西紅柿大棚,都是濰坊“以資金扶持產業,以產業帶動當地發展和移民增收”的生動探索和實踐。
“說得通俗一點,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要保障資金和產業的安全落地,就得嘗試不同的產業。”濰坊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韓俊清說道。在移民村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提升的基礎上,濰坊著力加大產業扶持項目扶持力度,創新探索“資金資產化、項目多元化、運營穩健化、監管常態化”移民產業扶持模式,以產業扶持帶動移民村發展和移民增收致富。
“我們組織人員實地考察每個備選項目,分析當地產業基礎、測算投入產出比,圍繞項目產量對比看收益、因地制宜建樣板、閉環管理強監管等舉措,比選產業試點項目的‘含金量,最后由市水利局研究確定項目安排。通過層層把關,保證了項目的可行性和穩定性。”濰坊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元君說。
優中選優的成果也是令人矚目的。2021、2022兩年的時間里,濰坊實施了21個省級試點,共計投資7200萬元,其中設施農業大棚項目10個,商業房項目4個,光伏發電項目3個,還有蔬菜交易市場、水產養殖、冷庫、桶裝水等一系列項目,目前已全面投產達效,每年可為233個移民村增加村集體收入500余萬元,帶動移民就業600余人。正如濰城區軍埠口西北董村黨支部書記王新德所說,“每年有了固定的集體收入,用于老年人福利發放、困難家庭幫扶、生活設施改造等,移民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從“搬得出”到“穩得住”再到“能致富”,無論什么項目,只要能讓移民村越來越好、越來越富,就是好項目。我們也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產業帶動力強、社會收益高、適合當地實際的好產業、好項目進入移民村,加快打造實力強品質優生活美的更好濰坊。
Any project is a good project as long as it can make the villagers live better and become richer, whether it is “moving out”,“happy living” or “becoming rich”.
Nowadays, when you enter the immigrant villages, what come into your view are straight roads, tidy houses, convenient living facilities, green- house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aquaculture,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s, trading markets, and rows of leasing commercial houses. A great variety of distinctive industrial projects are gathering potentials and strengths to lead the village collectives onto a road to vigorous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