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融,王道彪,趙 偉,林 菁,陳敏亞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院1.眼科2.教育處, 江蘇 無錫 214000)
我國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達到12.8%,其中出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占1/4 ~1/3。糖尿病性黃斑水腫(diabetic macula edema, DME)是勞動力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現已成為影響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一個主要因素[1]。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 藥物是目前各國治療DME 的一線治療方法[2-4]。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行白內障手術后可能會并發DME 或加重原有的DME[5-7]。在有糖尿病史的白內障患者中,有相當高比例患者的患眼同時存在DME。2017 年國際眼科學會(ICO)發布的糖尿病患者白內障手術治療指導原則中提及,如果患者存在DME,那么在白內障術前、術中應考慮使用抗VEGF 藥物[8]。本文對合并DME 的白內障患眼予白內障手術聯合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并與單純行白內障手術的患眼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研究經無錫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在該院就診的合并DME的白內障患者57 例(81 眼),其中男35 例(42 眼),女22 例(39 眼),年齡33 ~72(55.01±14.92)歲。納入標準:(1)按Emery 核硬度Ⅴ度分級標準,選取Ⅲ~Ⅳ級核的白內障患眼,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0.3;(2)有糖尿病史,經眼底檢查、黃斑區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眼底血管造影確診DME,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300 μm ;(3)排除有角膜或眼前段手術史、存在角膜病變、角膜外傷、青光眼、葡萄膜炎、全身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4)患眼既往無玻璃體腔注藥史。按患者意愿分為單純白內障手術組(Ⅰ組)32 例(47 眼)和白內障手術聯合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組(Ⅱ組)25 例(34 眼)。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術前術后檢查 術前術后均進行詳細的眼部檢查,包括BCVA(記錄時換算成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 視 力)、眼 內 壓(intraocular pressure,IOP)檢查、裂隙燈檢查、眼底檢查、OCT 檢查(記錄CFT)。
1.2.2 白內障手術及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 白內障手術的實施采用常規方法[9-10]。完成手術后,在顳下方角鞏膜緣后3.5 mm 處垂直于鞏膜面進針,向玻璃體內緩慢注射10 g/L 雷珠單抗0.05 mL,拔出針頭后用棉簽壓迫進針處10 ~20 秒,觀察有無光感及有無脹痛。術后常規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本課題所選病例手術過程順利,無術中并發癥。
1.2.3 術后隨訪 所有患者均給予術后第1 天、第1周、術后1 個月、3 個月的隨訪,記錄患眼的BCVA、IOP、CFT,觀察有無術后并發癥(如眼內感染等)。
1.2.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1 周和術后1 個月的BCVA 與術前比較均有顯著差異。Ⅰ組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BCVA 均優于術前(t=2.104,P=0.037 ;t=2.280,P=0.028)。Ⅱ組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BCVA 均優于術前(t=5.731,P=0.007 ;t=5.915,P=0.005)。詳見表1。Ⅰ組和Ⅱ組患者的術后視力均較術前有明顯提高。Ⅰ組患者術后1 周的BCVA 改善率為(23.6±16.9)%,術后1 個月的BCVA 改善率為(26.2±15.7)%。Ⅱ組患者術后1 周的BCVA 改善率為(46.5±19.3)%,術后1 個月的BCVA 改善率為(48.3±17.5)%。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BCVA 改善率均有顯著差異(t=3.080,P=0.023 ;t=2.987,P=0.021)。Ⅱ組患者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BCVA 改善率均更高。
表1 兩組術前術后BCVA 的比較(± s)

表1 兩組術前術后BCVA 的比較(± s)
組別 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Ⅰ組 0.721±0.189 0.551±0.201 0.532±0.180Ⅱ組 0.732±0.153 0.391±0.254 0.378±0.197
兩組患者術前的CFT 相比無顯著差異(t=0.301,P=0.712)。Ⅰ組患者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CFT與術前相比均無顯著差異(t=0.279,P=0.778 ;t=0.329,P=0.742)。Ⅱ組患者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CFT 與術前相比均有顯著差異(t=9.797,P=0.002;t=11.034,P=0.001)。Ⅱ組患者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CFT 均較術前明顯減小。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CFT 的比較(μm,± 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CFT 的比較(μm,± s)
組別 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Ⅰ組 421.782±87.640 479.453±91.181 423.325±42.895Ⅱ組 457.432±74.833 324.561±82.269 305.653±44.656
兩組患者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IOP 與術前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IOP 相比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術前術后IOP 的比較(mmHg,± s)

表3 兩組術前術后IOP 的比較(mmHg,± s)
組別 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Ⅰ組 15.671±2.278 14.967±2.402 15.716±2.516Ⅱ組 15.702±1.927 16.125±2.251 15.901±2.413
所有患者術后均隨訪3 個月。兩組中均有部分患者在術后第1 天存在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腫、一過性高眼壓、房水混濁,常規用藥2 ~3 天后均能基本緩解。在術后1 個月復診時,Ⅰ組中有15 例(19 眼)患者要求進行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治療,故這15 例患者此后的隨訪數據未納入研究。本研究采用了術后1周和術后1 個月的數據進行分析。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在手術治療合并DME 的白內障患眼時,術中聯合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術后患眼的DME 會明顯減輕,并得到更好的視力恢復。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BCVA 均較術前有明顯改善,其中Ⅱ組患者的BCVA 改善率均較Ⅰ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術后1 周:t=3.080,P=0.023;術后1 個月:t=2.987,P=0.021)。Ⅰ組患者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CFT與術前無顯著差異。Ⅱ組患者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的CFT 均較術前減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術后1 周:t=9.797,P=0.002;術后1 個月:t=11.034,P=0.001)。
綜上所述,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在手術治療白內障合并DME 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減輕患者的DME,使其獲得更好的術后視力。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