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本云 劉君義


[摘要]現代產業學院是高校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時代價值體現為產教融合邏輯分界的應用性和學科交叉現實選擇的融合性。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推進模式呈現出“系統性驅動的政府+高校協同育人模式”“個性化驅動的企業+高校協同育人模式”“協同化驅動的政府+高校+企業協同育人模式”“一體化驅動的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模式”。在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未來建設中,要有效提升產教協同融合度、產業需求契合度,真正激發企業內在動力,實現育人模式與產業需求契合度的不斷提升及瓶頸突破;產業定位要精準,學科優勢要突出,建設特色要鮮明,以強化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特色的凝練。
[關鍵詞]產教融合;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2-0130-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21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從國家層面提出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要深入促進產教融合發展,為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目標奠定基礎[1]。現代產業學院是高校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是地方高校發揮學科專業優勢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升級的重要途徑。2020年5月,在教育部關于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發布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逐步開始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廣東省作為國內最早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省份,其區域優勢與產業構成與其他省份差異性較大,典型特征不明顯[2]。吉林省是國內第二批開展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省份,其產業結構與區域優勢與中西部眾多省份相近,對吉林省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實踐進行分析具有典型性意義。
一、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價值意蘊
(一)產教融合的邏輯分界:應用性
教育部先后發布的《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和《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對未來技術學院與現代產業學院的分設,實現了研究型大學與應用型大學在產教融合道路上的邏輯分界。未來技術學院主要面向“雙一流”高校,聚焦未來革命性、顛覆性技術人才需求,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聚焦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發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一方面強調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助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致力于培養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強化“產教融合”路徑,深化產教融合、產才融合,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既需要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也需要相關行業組織、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廣大企業發揮積極作用。
(二)學科交叉的現實選擇:融合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供給鏈必須與產業創新鏈高度契合。《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也明確要求,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要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造就大批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產業轉型升級對于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現有人才供給鏈無法滿足產業需求鏈,主要表現在供給總量不足和質量無法匹配產業新發展需求兩個方面。供給總量不足問題在智能網聯、關鍵軟件、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關鍵領域體現得更為明顯[4]。從供給側來看,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主要表現為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仍相對單一,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不夠[5];專業核心課程設置與實際崗位需求脫節,人才培養知識內容未能及時跟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新課程、新教材缺乏,教學內容相對陳舊,實驗室建設和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不足,仍存在著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崗位需求不匹配、培養目標與產業發展需求差距較大等問題。
二、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典型現狀分析
吉林省作為重要的老工業建設基地,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建設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參與協同創新。吉林省省屬高校數量較多,高校分布與行業較為契合,通過對吉林省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實踐的分析,有助于其他省份高校提高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參與度、支撐度與匹配度。
(一)建設起步較早
為培養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實現高等教育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決定在特色鮮明、與產業緊密聯系的高校建設若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2021年7月,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了首批省級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項目名單,設立了20個省級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從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時間來看,吉林省教育廳的舉措要早于很多兄弟省份(見表1)。根據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公示信息情況來看,廣東省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起步最早,在2019年開始建設,早于教育部部署時間;遼寧省、湖南省、陜西省、河南省在2021年1月開始部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工作;江蘇省、吉林省、重慶市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時間均為2021年年中,領先于廣西省、上海市、河北省、浙江省、山東省、山西省、四川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福建省、江西省等省份。
(二)建設目標明確
產教融合作為促進教育與產業高度對接,保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必須融入經濟轉型升級之中。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必須為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服務[6]。從吉林省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現狀來看,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在發揮傳統優勢學科基礎上緊緊對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例如,JLNY大學積極開發吉林省傳統醫藥資源,大力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與科技相結合、與資源相結合,推動中醫藥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助力賦能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
從吉林省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情況來看, 吉林省地方高校緊緊圍繞吉林省區域經濟發展和戰略新興產業需求,結合《吉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打造的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發揮了高校自身優勢學科特色。通過差異化定位提高比較優勢領域的創新能力,開發數字化、智能化、專業化的產業新技術,以及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突破傳統產業發展瓶頸,形成新動能升級驅動。通過現代產業學院布局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建成各具特色的創新驅動轉換平臺。
(三)建設成效顯著
在2022年1月公布的首批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名單中,吉林省入選2個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入選數量僅次于江蘇省(10個)、廣東省(7個)、遼寧省(3個)、上海市(3個)。從入選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具體建設內容來看,JLJZ大學亞太數字建造產業學院圍繞吉林省數字經濟建設和發展需求,深入推進“新工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面向建筑業升級轉型,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領域,側重于培養“數字建造領域”拔尖創新人才。JLNY大學參茸道地藥材現代產業學院,聚集于吉林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面向吉林省醫藥健康產業建設實際需求,依托吉林省特色中藥材資源優勢,服務于北藥基地建設整體規劃。其與吉林省參茸產業管理部門和龍頭企業聯手建設,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校共同建設的人力資源優勢,通過優化產業政策,實現產業集群聯動發展。這兩個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與國家重點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戰略新興產業結合緊密,契合度高。截至2022年12月,吉林省已經立項建設了40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見表2),建設規模在全國處于上游水平。
三、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推進模式分析
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推進模式因高校所在區域產業布局的不同而呈現出較強的差異性。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動因和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推進模式也各具特色。目前主要有政府+高校協同育人模式、企業+高校協同育人模式、政府+高校+企業協同育人模式、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模式4種。
(一)系統性驅動:政府+高校協同育人模式
地方政府從統籌區域產業整體布局的角度,主動與域內地方高校進行產業對接,圍繞支柱產業或新興產業建設進行系統性推進,提高人才供應鏈與產業需求鏈的契合度,與高校共建現代產業學院。
例如,JLWGY大學與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建國際冰雪學院,政府、高校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是典型的政府+高校協同育人模式。JLWGY大學發揮外國語言學的學科專業優勢,依托國際旅游文化學院建設國際冰雪學院,側重于國際冰雪、文化旅游產業的研究與人才培養。其合作內容從產業需求出發,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經濟展開,聚焦于冰雪旅游+英語+小語種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聯動,創新教育組織形式,促進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
又如,THSF學院與通化醫藥高新區管委會共建醫藥健康產業學院,是校地合作的典型代表。THSF學院作為通化市唯一一所省屬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與當地地方政府部門有著廣泛的合作基礎。雙方以吉林省通化醫藥健康產業帶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智力優勢和學科資源優勢。通過共建教學、科研合作平臺,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服務科技創新,實現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助推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二)個性化驅動:企業+高校協同育人模式
此種模式表現為:具有深厚產業背景和較強資源的企業在發展中遭遇人才瓶頸或創新瓶頸,為提高高校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匹配度,深度參與高校人才培養,與高校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共建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機制,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的學科專業體系。
例如,CCGC學院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BIM技術產業學院是企業與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典型代表。雙方在2018年開始以BIM新技術的應用為導向,共同促進信息化與建筑業的融合發展,共同探索建筑業科技創新,共同培養適應行業變革的人才,加快推進傳統建筑業的信息化發展;同時培育新業態,創新服務模式,激發創新活力,共同推進建筑等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術成果轉化。
又如,JLGS學院與達內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建達內大數據現代產業學院,促進大數據與傳統專業深度融合。在大數據新時代,挖掘出傳統專業的生命力和競爭力,提高優勢特色專業效能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校企雙方共建專業、共建實驗實訓平臺、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等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企業實踐內容,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三)協同化驅動:政府+高校+企業協同育人模式
在地方政府與域內地方高校產業對接過程中,為深入解決支柱產業或新興產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具體技術問題和資源問題,提高高校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貢獻度,在政府+高校協同育人模式中引入企業,建設協同化現代產業學院育人模式。
例如,2020年12月通化市人民政府與THSF學院聯合成立通化葡萄酒現代產業學院,中國通天酒業集團有限公司、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直接參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通過通化葡萄酒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解決葡萄酒產業發展中高素質對口專業人才供給不足的問題;通過教育與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和緊密對接,有效推動通化葡萄酒產業的技術革新,加速產業核心技術轉化,打造通化葡萄酒產業品牌;通過政產學研用平臺一體化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
(四)一體化驅動: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模式
協同化驅動的政府+高校+企業協同育人模式中,產業的共性問題依靠企業自身很難解決,需要引入行業組織。因行業組織具有較強的專業優勢、信息優勢、人才優勢和組織優勢,了解該行業的發展情況、運作規律、發展形勢和發展需求,能夠有效幫助企業協調行業內部資源,解決行業共性問題。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模式能夠實現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的一體化推進。
例如,JLGS學院吉旅酒店管理現代產業學院正在探索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模式。吉旅酒店管理學院是JLGS學院與吉林省吉旅酒店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2019年共建的產業學院。在產業學院的建設過程中,不斷得到了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國旅游協會教育分會的具體指導,吉林省旅游協會中高層管理人員也不斷參與到吉旅酒店管理現代產業學院的實際建設中,現在基本上形成了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模式。通過整合酒店管理領域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多方資源,圍繞人才培養設立縱向、橫向課題,成立聯合研發平臺,搭建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通過多方共建的實踐實訓平臺,進一步擴大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供給,推動科研成果及時轉化和應用,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四、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實踐
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是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任務,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有效對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基礎。地方高校在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通過不斷實踐,不斷革新教學組織形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JLGS學院作為吉林省首批整體轉型的試點高校,是最早開展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高校之一,對其建設實踐進行總結能夠系統梳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發現共建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找出破解路徑與機制,有效提高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效果和整體水平。
(一)統籌布局,強化頂層設計
JLGS學院在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扎實推進新工科、新文科建設中,服務吉林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著力提高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按照“總體布局、試點先行、分批啟動、建特建強”的整體思路,從2017年開始,已經建成5個現代產業學院,還有5個現代產業學院已經完成前期論證,正在進行磋商準備簽約。
JLGS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立足于人才培養,探索構建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互相協作、優勢互補、資源整合、開放共享的協同育人體系,選準具體服務的產業鏈、創新鏈,精確分析優勢特色學科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的對應關系,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集群,搭建面向行業的產學研深度合作平臺,突出學校學科專業優勢,明確服務定位和發展方向[7]。JLGS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正在積極探索跨業界、跨學科、跨專業整合教學資源,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將應用型人才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專業化發展、實訓實習實踐、學生創新創業、科研成果轉化、新技術開發等功能有機融入,打造集產、學、研、轉、創、用“六位一體”,互利、互動、多贏的實體性教育創新平臺。
(二)明確重點,系統梳理建設內容
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有利于加快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課程內容與從業能力、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科技研發與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對接,有利于根據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深化專業建設內涵,主動調整專業結構。此外,校企聯合制訂專業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8],重構課程體系、開發新型課程、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共同實施教育教學、共同評價培養質量,有利于促進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協同培養。
建立校政行企資源共享的專業師資庫,實施產業導師建設計劃,選聘行業企業或政府管理部門技術和管理人才到現代產業學院任教,開展校政企導師聯合授課、聯合指導工作。目前JLGS學院產業導師指導本科畢業論文比重已經達到10%,現代產業學院產業導師指導本科畢業論文比重已經達到15%。現代產業學院組織專任教師到合作的行業企業或政府管理部門掛職鍛煉,在合作企業建立教授博士駐企工作站,共同打造高素質“雙師雙能型”教學科研團隊。
(三)合作共亨,共建多功能實踐實訓平臺
JLGS學院要求現代產業學院與合作企業共建集實踐教學、生產實習、科技研發、培訓服務等多位一體的實踐實訓平臺。行業企業將產業元素有機融入專業教學,統籌兼顧課程要素和生產要素,共同構建實踐教育體系和生產性實訓基地。依據專業特點,鼓勵建設生產性場景式實習實訓基地,使用真實生產線等環境開展浸潤式實景、實操、實訓教學。行業企業將技術革新項目、產品設計等作為畢業設計(論文)和課程設計的選題來源,企業導師進行全過程指導,開展真題真做,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產業學院要與合作企業共建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或基地,共同開發創新創業課程和教學內容,共同推進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在此基礎上,發揮學校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整合各方資源,共建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的技術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與行業企業共同開展重大應用課題研究,聯合開展企業技術攻關、產品開發、成果轉化和項目孵化等工作,共享研究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五、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展望
(一)育人模式與產業需求契合度的不斷提升及瓶頸突破
吉林省地方高校的現代產業學院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已經初步實現了政府、高校、行業、企業的資源共享,但是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契合度仍需不斷提升。第一,有效提升產教協同融合度。雙方在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共建課程體系、共同實施教學、共建實驗實訓平臺等方面均已達到預期效果,但是在共同開發教材、共同開展科技攻關等方面協同度不高。企業資源與高校資源仍然需要深度融合,高校教師的實踐能力、轉化企業信息資源能力、服務企業的能力仍需提高。特別是在引領企業發展等方面,高校的作用和優勢仍可深度挖掘,最終真正實現行業企業與高校完全對接和深度協同。第二,有效提升產業需求契合度。現有省級現代產業學院沒有完全覆蓋吉林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在吉林省大圖們江開發開放經濟帶建設和中西部糧食安全產業帶的“雙帶”建設領域存在空白。吉林省作為重要邊疆省和糧食大省,承擔著邊疆安全、糧食安全的戰略任務。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下,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缺口會越來越大。未來現代產業學院可定位此類產業需求,實現差異化發展。第三,真正激發企業內在動力。目前對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企業還沒有相關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激勵機制也不夠健全。企業在投入大量資源后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存在流失現象,通過協同育人獲得的人力資源質量和數量往往低于預期,必須采取相應措施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保護企業參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積極性。
(二)地方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特色的凝練與強化
第一,產業定位要精準。吉林省地方高校現有的現代產業學院已基本完成產業對標和產業布局,個別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存在協同育人模式趨同、產業定位趨同的現象。個別現代產業學院對應的產業寬泛,如信息安全、IT產業,在產業鏈整體布局的定位不明晰,可能會引發高校間爭奪資源,導致產出與投入不匹配等情況。因此,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要實現精準定位、科學選擇、路徑清晰、制度健全,精準定位最為關鍵。第二,學科優勢要突出。各高校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差異性較大,必須緊緊圍繞自身學科專業優勢,結合目標產業的實際發展需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專業內涵建設,推動專業集群式發展,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建設特色要鮮明。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在共建現代產業學院過程中要不斷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運行機制、實施路徑、合作渠道。在建設過程中高校要不斷積累和豐富現代產業學院特色做法,強化特色凝練,爭取形成“一個學院一種模式一個特色”,為吉林省現代產業學院特色發展助力,為吉林省產業轉型升級賦能。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2017-12.
[2]陳雄寅,周躍良,賈鐵剛.蘇粵浙閩等沿海四省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現狀及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4):46-53.
[3]李曉光,袁海軍,肖萍萍.應用型高校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特征、模式及方向[J].職業技術教育,2022(22):62-67.
[4]劉國買,姜哲,李寧,李婉婧.組織創新視角下現代產業學院發展特征與變革路徑——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5):80-86.
[5]尹輝,蘇志剛.國內現代產業學院的發展與思考——內涵、模式、協同機制創新[J].中國高校科技,2021(11):74-78.
[6]夏積仁.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模式、特征及有效路徑[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22(02):104-110.
[7]劉君義,董本云.地方高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20(02):108-112.
[8]王春利,孫丹丹,徐瑤.“五個一體化”現代產業學院新模式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1(04):149-156.
(責任編輯:劉麗)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Jilin Province
DONG Benyun, LIU Junyi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507, China)
Abstract: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universities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is reflec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 divis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hoic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ality. The promotion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presents the systematic driven mode of government +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personalized driven mode of enterprise +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synergistic driven mode of government + university +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driven mode of government + university + industry +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nergy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fit degree of industrial demand, truly stimulat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realiz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fit degree of education mode and industrial demand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bottleneck. The industrial positioning should be precise, the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should be prominent,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distinct, and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should be condensed..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construction mode; cooperative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2-12-28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應用型本科高校協同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GH20402);2021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課題“信息化背景下德智體美勞立體化全面育人體系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LJY202105185451);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重點課題“德智體美勞立體化全面培養教育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ZD19112)。
[作者簡介]董本云(1975-),女,吉林舒蘭人,博士,吉林工商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與實踐。劉君義(1963-),男,山東聊城人,碩士,吉林工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