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推動高校思政課朝向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維系自身教育正義、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與達成“立德樹人”根本追求是當下高校思政課亟需破解的三重常見難題。高校思政課可以通過革新師生共同體建構原則分別予以應對。依循“承認”原則,師生通過在愛、權利與成就3個領域建立起承認關系,可防范思政教育場域中不義現象的萌生。依循“對話”原則,師生通過規范的主體間課堂語言互動共主課堂、共享視域、共筑信念,可顯著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依循“共鳴”原則,師生通過聆聽與回應世界與彼此來祛除育人活動中的“全面掌控”思維,可有效落實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目標。
[關鍵詞]思政課師生共同體;承認;對話;共鳴;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2-008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13
當下,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育“聽黨話、跟黨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朝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仍有三重常見難題亟需破解。第一重難題關乎思政課的底線問題,即高校思政課應如何維系自身的教育正義。第二重難題關乎思政課的核心問題,即高校思政課應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第三重難題關乎思政課的根本問題,即高校思政課應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曾指出,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同時思政課要注重把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統一起來[1]。202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保?]這些論述都提示我們,思政課歸根結底是教師與學生的思政課,辦好思政課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投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以何種原則對待彼此將深刻地影響著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和育人效果。因此,重思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體建構之道是破解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發展難題的合理出發點。
一、維系教育正義底線的“承認”原則
對于正義的探討簡而言之就是要回答如何能讓人過上良善的生活這一問題。因此,對正義的追問既是教育的起點同時也是教育的歸宿。但欲使教育能夠保持其初心、實現其使命,師生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必須在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中堅守正義底線。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政課建設同樣也是在這雙重意義上與教育正義問題緊密相關。一方面,就其教學內容與目標而言,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擔負著確保新一代青年理解正義、追求正義、維護正義的使命。而且更為重要的則在于,高校思政課所闡述與傳遞的是馬克思主義正義觀,而非其他意義上的正義觀。這種正義觀將身處其中的個體是否能夠得到足夠的支持以便實現自身“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視為判斷一個社會或集體正義與否的核心標準。相應地,對社會不義的批判的目的也不局限于公正地分配某些權利或“好事物”。這種批判更多地旨在破除各種限制個人以及人類朝向“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各種障礙。借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追求正義便是“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3]。對于這種正義何以可能的追問正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起點與歸宿。另一方面,就高校思政課日常教學實踐來看,踐行馬克思主義正義觀是師生共同體能夠正常開展思政教學活動的前提保障。如若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體自身尚且不能踐行其所傳遞的馬克思主義正義觀,那么不僅關于正義的教育無從談起,甚至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適得其反,引發學生對于理論學習的厭惡與反感。
因此,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必須堅守教育正義底線,在教學過程中應極力杜絕諸如言語或身體暴力、不公正對待、強制打壓個性成長等現象的發生。在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霍耐特看來,這些行為看似不同,但在本質上都是主體對于他者的“蔑視”,是對于他者的“承認”的遺忘[4]。而為避免此類不正義的“蔑視”現象萌生,師生當以“承認”為原則構建思政課教學共同體,即理解彼此對于“承認”的渴求,給彼此以獲得“承認”的機會。根據霍耐特對于主體間“承認”關系的分析,師生共同體間所需構建的“承認”關系應包含3個不同層面,涉及3種具體形式,分別防范3類教育不正義現象的發生。
首先,“愛”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體應予以重視的第一種主體間承認領域。在師生日常相處過程中,學生首先渴望的便是被教師承認為愛的對象。這里所謂的愛是指:老師能夠給予學生的介乎于父母對待子女、朋友對待朋友之間的無附加條件的情感關懷。換言之,師生在愛的層面建立起承認關系意味著:教師因學生與其具有特殊的師生倫理關系而自愿地向學生傾注心血、表達關心,而學生則不需事先做出任何獨特成就便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到這種關愛。從心理學上看,當學生能夠充分地享受這種無附加條件的關愛時,便會打消掉心中潛在的恐懼感,不再擔心被地位高于自身的教師拋棄、拒絕、嘲諷、虐待,進而更為自信地投身到對未知知識的探索之中。反之,如果學生受到教師辱罵、體罰或者更為惡劣的身體侵犯,那么學生將陷入由無法自主掌控自己身體而引發的失落、無助和幻滅之中,進而喪失與他人進行實踐交往的自信心和對于外部世界的信任。因此,理解學生對于教師之愛的渴望,在師生之間架構堅實的情感締結是通往教育正義的第一步。而這要求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以及日常生活中能夠走近學生身邊、走到學生之中、走入學生內心,有邊界、有分寸、有技巧地向學生表達誠摯的關懷。
其次,“權利”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體應予以重視的第二種主體間承認領域。在愛的基礎上,學生還渴望被教師與同學承認為是與所有同學具有同等權利的個體。在課堂中,學生對于權利平等的要求通常包含兩個具體方面,并且這兩個方面的具體要求是互為補充的。一方面,學生要求既定的課堂規則對包括自身在內的全體同學同等有效,進而保證共同體中所有個體享有同等的義務和權利。這些權利和義務包括班級中全部學生都可以均等地享受教學資源,接受統一標準的考核等多個方面。另一被忽視的方面則是,學生還要求包括自身在內的全體同學都擁有同等的參與制定課堂規則的權限,進而保證共同體中所有個體的訴求都能得到同樣的對待。例如,在實踐中不難發現,經由全體同學提議和商討后通過的課堂規則往往能夠得到學生的真心認可與踐行。學生對于由老師一人規定的或少數同學提議制定的課堂規則往往表現出輕視和怠慢。更進一步看,學生對于權利平等的強烈訴求反映的是其對自我尊嚴的捍衛。而一旦某個或某些學生在課堂中被當作“權利的他者”而被不公正地特殊對待,學生不僅會為被褫奪了合理權利而憤怒,更會為自己的尊嚴受到藐視而深感挫敗。因此,尊重學生對于平等權利的要求,在師生之間建立開放、公正的課堂規則制定與執行機制是高校思政課維系教育正義的進一步任務。而這要求思政課教師在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時將部分權利公平地讓渡給全體學生,使其在制定課堂規則和監督課堂規則實施狀況中有發言權和參與感,以便提升課堂規則的合理性、適用性與公正性。
最后,“成就”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體應予以重視的第三種主體間承認領域。除了對愛與權利的期待之外,青年學生還渴望其自身獨特的成就能夠得到集體的承認。這里所謂的成就泛指共同體中某位成員為實現共同體的共同目標所做出的貢獻。而就高校思政課的具體情況而言,師生共同體的共同追求目標可以粗略地劃為兩大類。其中第一類是直接的、可由學生個體獨立完成的且易于量化考核的目標,即習得特定范圍內的知識與技能。共同體可以通過舉行公平考試的方式來對于某一學生是否達成這一目標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判。然而除此之外,師生共同體還有指向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其他學習目標。但第二類目標往往是間接的、需要團體配合完成的且較難量化考核的。也正因如此,學生往往更需要教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為實現這些目標所做出的努力和達成的結果予以充分的多種形式的具體承認。無論是卷面考試的成績分數還是對來自同學與師長的由衷贊美、肯定或表揚,不同形式的承認都能夠為學生帶來極大的自豪感。但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難以得到來自教師或同學的公正、及時的積極反饋,這種自豪感便難以萌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也會相應減弱。因此,呵護學生求學過程中追求成就的進取之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建立公平競爭、真誠贊許的融洽氛圍,可進一步筑牢高校思政課教育正義底線。而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探索適合思政課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的學生綜合考察方式。綜合考察方式應兼顧結果考核與過程考核,囊括基礎標準考試與多元個性點評,融合教師評判與生生互評,最終建立全員積極投入、互相真摯肯定、共同成長進步的良好學風。
二、開啟課堂有效教學的“對話”原則
思政課課堂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因此,提升思政課課堂教學有效性既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核心要求,也是重構思政課師生共同體的核心指向。對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課堂有效教學的內涵有3個方面的具體要求。首先是形式有效,即教學形式能有效適應時代新特點。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智媒體時代已經悄然到來。因此思政課教學如果不能主動運用新技術、革新教學形式,將難以在信息碎片化、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對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新一代青年形成吸引力與引領力。其次是內容有效,即教學內容能有效滿足培育時代新人所需。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承載著“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因此,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必須關切時代之問,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講清世情、國情、黨情、民情;關涉真理之問,以深厚學理作為支撐,把道理講深講透;關心個體之問,了解學生之所惑,有針對性地回應學生多樣化的學習興趣和需求。最后是結果有效,即通過課堂教學使得學生能在認知的基礎上對所學理論形成認同,在接納的基礎上將課堂傳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終身踐行的理想信念。
由此可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需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達成形式、內容與結果3個層面上有效教學。而這也就要求思政課課堂要以合理的原則構建師生共同體,促進師生共主課堂、共享視域、共筑信念,最終共同實現課堂有效教學。因此,能夠為開展有效教學提供前提保障的“對話”原則應被視為構建高校思政課課堂師生共同體的又一重要原則。所謂的“對話”是指在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視域下的基于交往理性而進行的主體間的話語互動,是“在不受強制的前提下達成共識的一種核心經驗”,可以促進不同的參與者“克服自身最初的主觀觀念實現共同的合理理念”[5]。更具體而言,思政課師生共同體應依循的“對話”原則包括以下3方面的更為具體的要求。
第一,將課堂教學視為主體間進行的課堂語言互動行為。在“對話”原則下,教師與學生都應將對方當做是有獨立人格、不同主見、一定能力且可與之進行對話的另一個主體來看待。對于彼此主體性的認可和尊重是展開有效課堂語言互動的最為基礎的前提。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對話”原則的這一主張應從兩個層面予以貫徹。從外在與形式的層面來看,課堂教學模式應從教師一人“獨白”向師生雙向“對話”轉變,讓學生從“被動沉默者”轉為“主動言說者”。但是從內在與實質的層面來看,為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師生雙方還需要進一步地改變對于各自身份的傳統認知與定位。教師應認識到自己作為“先聞道者”在學識的深度與精度上優于學生,但在人格上與學生并無高下之別;學生則應發現作為“網絡原住民”的自己在信息獲取途徑和獲取能力上并不遜于師長,因此對師長應保持禮貌但不必一味盲從。只有經過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師生才能共同將教學活動視為精神平等、人格獨立的主體間的無強制性的相互敞開與彼此接納的過程。因此,內在與實質的轉變是促進課堂外在與形式的革新的基礎。目前,隨著智能化教學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高校思政課的具體教學模式正在不斷革新。但無論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抑或分眾式、問題式等創新教學模式,歸根結底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都是其中“活的靈魂”。
第二,師生共享的“生活世界”是教學語言互動得以開展的基礎與核心主題。依據哈貝馬斯的見解,“生活世界”是進行交往行動的主體們已然生活于其中的那個自明的世界。它是全部交往行動得以發生的基礎。進行交往行動的主體們所共享的“生活世界”將作為一個龐大的“信息儲蓄庫”為其全部的對話提供語境、話題、內容、語詞、語法以及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等。更進一步看,“生活世界”包含有文化、社會與個性3個相互關聯的要素。文化指向關乎客觀世界的各種知識,這些知識既是社會成員彼此理解的前提,同時也是共同創造的成果。社會指向關乎社會世界的秩序與規范,這些秩序與規范能夠促成社會成員的團結。個性指向關乎主觀世界的個體言語與行動的權限,個體通過行使這些權限參與社會交往并實現自身的社會化[6]。就高校思政課的具體情況而言,其教學內容可以被視為對師生共享的“生活世界”的重新發現與承繼創造過程。盡管師生共同體在相對獨立、封閉的教學空間中展開交往行動,但是這種借由教學語言展開的交往行動仍然與師生共享的整體“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高校思政課全部教學內容都圍繞“生活世界”而展開、基于“生活世界”而有效、指向“生活世界”而有意義。在回答“時代之問”時,師生共同體本質上是在對“生活世界”中的文化要素進行承繼。由此,學生將對客觀世界是怎樣的形成認知。在回答“學理之問”時,師生共同體則是在對“生活世界”中的社會要素加以體悟。由此,學生才能對為何如此理解世界產生認可。在回答“學生之問”時,師生共同體對“生活世界”中的個性要素靈活運用。由此,學生最終對身處社會中的個體應有怎樣的使命產生認同。換言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所需回答的3種追問與“生活世界”的三重要素正相契合。也正是通過回答這三重追問,教師才能最終幫助學生從“生活世界”的準成員過渡為正式成員。
第三,師生共同體基于理解而達成共識、獲得真理并促成實踐,但為此師生的對話需遵循一定的規范。學生是否獲得知識并形成信仰是衡量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活動結果是否有效的主要標準。如果學生在課堂學習后仍只能死記硬背、一知半解地記住一些零散知識碎片和價值觀口號,那么這種課堂教學顯然是無效的。但更進一步來看,在這些無效教學現象的背后隱藏的則是高校思政課長期以來難以解決的癥結,即學生無法理解教師教授的內容。換言之,正是理解的缺失使得學生難以被教師領入真理的場域,因而只能畏于師長的權威、考試的壓力囫圇吞棗地簡單記住若干教條,并且在理解不足的情況下,學生就更談不上去踐行所學內容了。因此,讓教師教得會、讓學生聽得懂是高校思政課提升教學有效性所必須解決的難題。正如哈貝馬斯所提出的,如欲使對話雙方互相理解并形成共識,參與話語互動的主體雙方必須對對話的形式和內容加以規范,并盡可能地為這種理想對話的發生創造環境。基于相同的道理,思政課師生共同體也需要對彼此間的語言互動加以規范,使得課堂對話滿足真實性、合法性與真誠性3項基本要求。其中,真實性要求師生都保證各自只提出真問題與真命題;合法性要求師生遵守社會一般用語規范;真誠性要求師生都抱有赤誠之心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見解。通過改善師生間話語互動的形式和內容,師生共同體最終可以促成彼此的理解,進而提升教學有效性。
三、達成“立德樹人”追求的“共鳴”原則
門類齊全、課時充足的正義、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核心內容但并非全部圖景。因為從更為根本的角度來看,高校思政課是基于課堂教學但又高于課堂教學的對人的道德教育活動,以“立德樹人”為其根本追求。將思政課的本質理解為對人的道德教育活動意味著:首先將進行教育活動的主體和受教育的主體均理解為現實社會中存在的活生生的感性的人;其次將教育活動的過程理解為人與人、靈魂與靈魂間的承認、對話和觸動;最后把教育活動的目的定位為使得受教育者在社會中能夠自由全面的發展。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高校對于人的道德教育活動則有著更為明確的指向。受教育的主體是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當代青年人。而使其繼承革命理想、吸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提升個人品德,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梁之才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標。而為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追求,一方面,每一門課程乃至每一節具體教學都應在其基于學科邏輯而開展的顯性教育之中貫穿啟智潤心的隱性教育;另一方面,思政課應為教師的育人工作與學生的成長過程留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這些具體而現實的要求也提示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在“承認”與“對話”兩重原則的基礎上,思政課師生還應以何種原則對待彼此、結成教學共同體,以便共同完成感性的人對于感性的人的道德啟迪活動。
法蘭克福學派第四代著名學者哈特穆特·羅薩的“共鳴”理論可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一定的啟發。羅薩同樣觀察到了現代社會中教學與教育發生背離的現象。他指出,在各種技術的加持下精準的教學變得更為容易,但促進學生自由發展的教育卻更易被忽視[7]。甚至,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學活動非但不再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教育的反面。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嚴格地“掌控”著學生,將學生視為有待分析、形塑、規訓的對象,并時刻對學生進行精準測評以便確認其仍處于教師預設的軌道中。而這種“全面掌控”恰恰阻斷了學生對于世界的傾聽與回應、阻礙了師生之間心靈的呼應,更將全體學生拖入了無意義的成績“內卷”之中。因此,羅薩認為應該通過重新發掘人與世界的“共鳴”關系以此對抗教育過程中無處不在的工具理性思維,讓學校教育回歸其育人本質。在其看來,無論是一個人、一處風景、一段旋律或是世界中的任意片段都可能對主體產生一定的觸動。當主體接受到外界的觸動并對其自主地發生回應時,主體與世界的某一片段便發生了“共鳴”。處于“共鳴”之中的主體會因這一獨特的偶遇發生一定的轉變,使得自身變得豐盈。但不同主體會發生怎樣的轉變必然具有不確定性。概言之,觸動、回應、轉變與不可控的成長被羅薩看作是理解主體與外界的“共鳴”關系的四個關鍵詞[8]。而當高校思政課面對類似的育人挑戰時,以“共鳴”為原則構建師生共同體是一種具有現實性與可行性的嘗試方向。
第一,增進學生對于世界的認知固然能夠提升其對于社會道德規范的理性把握,但引發學生與世界的某一片段產生“共鳴”才能使其萌生道德情感與動機。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將自我視為促進學生與世界發生“共鳴”的引導者。而相應地,學生則應主動接受教師引導積極地與世界發生“共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課是不能達成育人目的的[9]。反之,如果思政課教師能夠善用“大思政課”,“會講故事、講好故事”[10],讓學生在鮮活案例中受到感動與啟發,思政課的育人工作則水到渠成。事實上,無論是善用“大思政課”還是“講故事”,其本質上都是要求教師為青年學生打開一扇窗,讓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的心靈能夠傾聽世界的呼聲進而產生悸動。處于與世界的某一片段“共鳴”中的學生將把這些由觸動而產生的感受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經驗,并由此產生個性化的自我發展??梢姡l學生與世界的“共鳴”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達成“立德樹人”目標的必由途徑,師生共同體的構建也需朝向促成“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共鳴”而努力。這也就要求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素材、案例、情境,在以對話形式展開的顯性教學中時刻貫穿激發“共鳴”的隱性教育。
第二,學生通過與世界的某一片段發生“共鳴”進而獲得自身成長的過程往往是個性化的、開放性的與漸進發展的。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正確理解學生人格發展的客觀規律,避免對于學生自我成長的過程和結果施加不當干預。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提出,思政課教師“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11]。如果將幫助學生與世界產生“共鳴”視作思政課達成“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創新路徑之一,那么思政課教師也應充分把握學生與世界所建立的“共鳴”關系的核心特征,并在此基礎上以一種“半掌控”的態度來陪伴學生,支持其完成自我成長。在實踐過程中不難發現,當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向全體同學展示某一素材時,不同的學生能夠從其中“聆聽”到的信息各不相同,每個學生內心涌現出的“回應”也與各自的專業背景、學習經歷、生活經驗息息相關。這一現象表明個體與世界的“共鳴”總是個性化的。同時,教師通常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其展示的教學內容獲得特定的啟發,但學生基于教學內容產生的所思所想時常會超出教師的預期。換言之,在特定契機下個體與世界究竟能夠產生怎樣的“共鳴”總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此外,學生的自我成長總是有賴一次又一次的“共鳴”,學生只能在反復的觸動和回應中循序漸進地成長,并且不同個體的成長具有顯著的不同步性。概言之,學生與世界的“共鳴”具有一定的“不可掌控”的特點。如果教師秉承工具理性思維,提供“標準答案”強制學生獲得同樣的“感悟”、采用“量表”反復測算學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度,無疑會破壞學生與世界的“共鳴”關系。但減少“全面掌控”并不意味著思政課教師就此可以完全放棄對學生成長過程的關注,只是在“共鳴”原則下,思政課教師應以一種“半掌控”的態度面對多元化的學生,既做好學生成長的把關人,又為其個性成長留有余地。
第三,引入“共鳴”原則不僅能夠幫助思政課師生共同體理順學生個體與世界之間、學生個體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調整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促進共同體的整合與發展。在“共鳴”理論視域下,高校思政課的育人維度應以一種隱性的方式靜謐但有效地彰顯出來。在課堂中,學生需要通過自我體悟那些蘊含在思政課教學素材中的無聲的道理來獲得靈魂的滋養與多元化的自由成長。而教師則是這一過程的輔助者,并且以非工具理性的全新視角去發現、記錄與鼓勵學生的成長。相應地,當高校思政課不再機械地、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窄化為灌輸知識、提升成績、優化數據時,作為受眾的廣大學生也便能夠從無止境的成績“內卷”中擺脫出來,以同樣超越工具理性的“半掌控”的態度來探索、接納與肯定自我人格的特質與魅力。正因如此,“共鳴”原則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以非競爭、非功利的心態對待自身與同伴,改善生際間日益顯著的疏遠甚至敵對的關系;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共鳴”原則的引入還可以減輕學生對于思政課課程成績的焦慮,防止青年學生過早地因在無止境且無意義的同儕競爭中感到挫敗而陷入倦怠乃至選擇“躺平”。
參考文獻:
[1][10][11]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78-385;386;385.
[2]新華社.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0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阿克塞爾·霍耐特.為承認而斗爭[M].胡繼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28.
[5][6]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2卷)[M].洪佩郁,藺青,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136;189.
[7][8]哈特穆特·羅薩.不受掌控[M].鄭作彧,馬欣,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09;54-61.
[9]田麗,趙婀娜,等.大思政課,總書記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報,2022-05-22(01).
(責任編輯:劉麗)
Recognition, Discourse and Resonance:Thre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Commun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HEN Xi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three challeng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urses are to maintain educational justic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pursuit of “Build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se issues can be solved by reforming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the teacherandstudents community. By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recogni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of recognition in the three areas of love, rights and achievement.Then they can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injustice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By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discour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codirect the class, share the field of vision and strength their belief through normative inter-subjective classroom language interactions. Then they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resonan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eliminates the “complete control” mindset can listen and respond to the world and each other during the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n they can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teacher and students commun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cognition; discourse; resona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收稿日期]2022-12-28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委員會2021年度上海高校市級重點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陳希(198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