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思政課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內在機理與教學策略

2023-06-16 19:51:04孫明英曾陽
現代教育科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問題導向

孫明英 曾陽

[摘要]思政課教學中呈現出政治性與學理性兩者融合的難度,需要厘清兩者內涵以及相統一的內在機理。政治性彰顯思政課的功能特性,目的指向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學理性則為政治性提供科學支撐,從規律性高度使青年學生獲得道德認知,進而轉化為道德行動能力。兩者統一于道德認知的形成、育人價值的實現,以及“講道理”的本質屬性中。在實踐層面落實到師生交往當中,從問題聚焦教學方法改善、教師學術能力提升,以及學生深度參與學習三者合力構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問題導向;教學學術;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G4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2-0092-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2.015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思政課教學要做到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如何來實現兩者的融合,成為困擾思政課教學的現實問題。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在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育上起到核心作用。政治性注重思想引領的價值導向,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而學理性則注重理論的創新性和知識的科學性,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本文旨在探討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內在邏輯與教育實踐路徑。

一、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教學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要實現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但在教學過程中兩者又出現分離的困境。在思政課建設歷史進程中,曾出現過度政治化而忽視學生生活經驗的傾向,反而達不到思想引領的作用。在現實中存在兩者融合的難度,不得不引人深思。在教學實踐中,常出現善于思想引導的教師缺乏理論深度,擅長理論解析的教師卻不善于思想引導的情況,主要表現出以下兩種傾向。

其一,教師注重政治性,課堂呈現過多政策話語和宣傳性話語,難以吸引學生投入課程學習。隨著教學管理的加強,學生到課率有所保證,但并不代表專注課堂教學。課堂參與率低,抬頭率低,吸引力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教學本領不足與恐慌。教師注重把最新的理論成果“灌輸”給學生,而在灌輸過程中卻與以徹底的思想理論來征服學生存在差異,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反應并不積極,教師陷入唱獨角戲的境遇。教學中對于黨的創新理論要求及時進課堂,教師為了準確的表達,往往按照教材上原話完整地傳授,而對其背后的學理難以透徹地加以分析。究其原因,是政策話語變化速度快,學術話語相對滯后,使得教師轉化的過程滯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學術話語長期以來嚴重滯后于政治話語[1]。由此形成一種現象,思政課教材編寫與國家文件話語表述高度一致。在課堂上,部分思政課教師在宣講政策文件時,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然而政策變化快,思政課需要承擔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融入課堂的任務,這也是造成思政課教師難以做到政治性與學理性高度融合統一的深層次原因。教師雖然在授課中強調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卻不太注重對于學生生活經驗的關照。脫離學習者自己的學習,不經過學生知識內化,政治引領實際上難以達成。

其二,教師注重學理性闡釋,而忽視聚焦現實問題,政治導向不鮮明。闡釋過程中過多使用國外的政治理論、經濟學理論進行解讀,缺乏符合本土政治實踐的學理傳授給學生,出現理論的解釋力與政治實踐不相符合的現象,給學生帶來思想上的困惑。同時,由于過度的理論化,而缺乏鮮活的實例,無法調動學生生活經驗,不能起到促進學生思想引領的作用。教師在注重理論闡釋的過程中,有一種將自己陶醉在理論話語體系中的傾向,不能深入淺出地闡釋理論的構成、發展的走向等問題。尤其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闡釋上,教師往往熱心于馬恩經典理論的講授,運用生僻的語言,而缺乏能夠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中國當下實際,讓學生深刻領會的理論轉化過程。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徹底的理論,一定是抓住了事物本質的理論[2]。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教會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思考和觀察社會。理論如何在課堂上講授,有一個話語轉化的過程,理論講得不透徹,便不能發揮理論武器作用。

顯然,課堂是教育場所,并非政治實踐場所。要實現兩者的統一,需要厘清兩者的內涵和現實要求。

二、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內在機理

《教育大辭典》中寫到,課程是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稱謂。從一般意義層面而言,課程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形成,呈現的知識內容對維系政治經濟結構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說,所有的課程都呈現出一定的政治性。國外課程論研究者阿普爾(Michael W.Apple)揭示支撐現行體制的意識形態是構成課程內容與形式的關鍵因素[3]。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要求在學生心中鑄牢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種子。“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本身包含鮮明的政治導向,根據青年學生認知接受特征,單純的政治灌輸并不會使得青年學生自發地跟黨走、聽黨話,這就需要在理論上講透徹,從而做到真懂真信,從而達到對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認同。

(一)政治性訴求及其內涵

政治性彰顯思政課的功能特性,對于思政課教學而言,目標指向時代新人的思想素養和政治素質。課程政治性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使青年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接受和認同。其一,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了解并認同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培養思想政治素質。其二,確立大學生社會主體意識,在步入社會的人生道路上自覺承擔起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思政課本身從課堂教學的層面就蘊含了對學生的規訓之意,也可以說是規制。學科課程功能不僅傳遞學科自身,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培養人[4]。思政課的政治性,建立在教育與政治關系的客觀規律之上,政治性不能違背德育規律,思政課不能過度政治化。

對于思政教育的目的,研究者認為思政教育服務于責任的理性,從而發展成更深入理性的生活方式。政治教育遠不止于政治和社會科學,根本上涉及對自由民主的核心規范問題進行批判性的審查和討論。政治教育的目的,讓學生對自己的國家和社會的嚴肅性有一定的信念。但是政治教育并不是灌輸性的,灌輸性教育與人性化教育截然相反。政治教育與政治參與和認同之間存在相關性。政治性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通過課程內容負載實現政治性功能。那么,政治教育需要哪些內容?研究者認為對社會差異的理解、理性和合作思考的能力等都是政治教育的基礎,因此價值觀教育得到解決。政治性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通過守正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守正就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但不是刻舟求劍,還要往前發展、與時俱進,否則就是僵化的、陳舊的、過時的。”[5]堅持政治性貫穿課程的內容主體,隨著不同的時期有所側重,除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還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政治性的實現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教育過程,道理講得透徹,邏輯嚴密,學生才能信服。

(二)學理性訴求及其內涵

任何知識都存在一個價值問題,早在16世紀培根就提出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的思考。學理性體現為教師對于治國理政,以及社會存在狀況的認識水平和把握程度。政治性與學理性是互為補充、相互貫通的辯證統一關系。政治性為方向保證,學理性為政治性科學支撐[6]。學理性解決學科規訓問題,解釋思政課所傳遞知識的構成邏輯。從教育機制來看,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向學生主體轉化的過程,是一個“灌輸”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科學的社會意識內化于大學生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傳遞過程。社會上存在模糊的認識,有的人說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意識形態說教,沒有學術上的學理性和系統性[7]。學理性以對政治理論的科學認知為依托,聚焦中國實踐來解析政治理論[8]。

政治性的客觀依據,需要從社會存在的條件得到說明。學理性則是探討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對于社會政治生活實踐的規律性的總結。既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又要能夠用學術來講政治,從而做到真信真懂。學理性必須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政治實際的學術話語體系,做到學科知識本土化。比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講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時,就要對治理理論作出本土化的闡釋,讓青年一代掌握中國政治話語,領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

(三)學理性與政治性的統一邏輯

思政課教學以道德認知為基礎,每個國家的教育都為自己本國的政治服務,為本國培養人才。那么,我國思政課教學傳授的就符合本國本民族的意識形態,即傳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獲得道德認同感,從而生成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并將其貫徹到自己的社會生活與實踐中去,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結合、知與行的統一。由此,思政課的政治性導向以政治認同為旨歸。而政治認同的獲得又是在學生深刻理解政治理論的生成、觀點、實踐表現的基礎上才會形成的。政治性的達成依靠于學理性的闡釋,政治性規定了課堂中闡釋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系統理論,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理性體現為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整體觀照和把握。學理性從規律性的高度說明為什么會是如此的政治實踐形態,為什么會是如此的社會實踐形態,在深刻理解“為什么”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政治認同,獲得對于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由此可見,政治性與學理性兩者統一于道德認知的形成過程當中。

習近平總書記為何強調思政課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是基于國家和社會對于人才培養需要基礎之上的考量。教育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教育對于青年大學生具有形塑的功能。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講話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這個講道理的過程,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這就體現了政治要求。培養人才必須符合社會需求,認同社會制度。通過課堂教學,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知識傳遞給廣大青年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使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形塑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導向。因此,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這種教育實踐方式本身就把知識傳遞和知識價值聯結了起來,達成政治性與學理性的統一。思政課通過課程知識的傳授,實現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轉變,因此政治性與學理性兩者統一于育人價值實現中。

政治性與學理性統一,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內化于心的過程。在課堂上用學理講好中國故事,利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通過社會巨變的鮮活事實講述背后的學理,從而防止課堂出現所謂“高級黑”“低級紅”現象。只有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后的學理,才能避免出現所謂的學術中立問題,防止理論脫離實際。在當代中國,這種政治信仰的對象就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9]。政治性與學理性互為表里,政治性為表,學理性為內在支撐,兩者統一于思政課“講道理”這一本質屬性當中。

三、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教學策略

政治性與學理性兩者統一,最終需要落實到課堂教學當中,落實到師生交往實踐當中。真實的課程場景豐富復雜,需要教育智慧,通過一定教學策略來實現兩者的統一,從而實現思政課教學在傳授理論的過程中,做到讓學生真懂、真信、真用,形成高度的政治認同。鑒于現實中存在的兩者統一面臨的困境,結合兩者統一的內在機理,從教學方法改善、教師個體教學學術能力提升,以及學生深度學習三者合力實現進行探討。

(一)聚焦現實問題解析實現政治引導

學生道德認知形成過程,需要教師加以政治引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政治引導,研究者從教學方法上展開探討。研究者探討了以專題教學方式來透析學理,把最新理論成果融入專題群,從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來打造“金課”,從而實現知識傳遞與能力素質的雙向融合[10]。注重從講解觀點的方法論意義上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對于現實問題加以理論闡釋,通過教學互動來解決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問題。教師堅定信仰也體現在現實問題的闡釋中,教師的堅定信仰達成對于學生產生感染力,從而引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11]。研究者認為理論性的現實傳輸存在困境,并呼吁“課堂革命”,著力解決學生半信半疑的困惑,從協作學習的方法上探討了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學生未來的自主實踐[12]。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品格,更是課程本身的教育價值,教學應該促進學生的實踐理性,沒有實踐理性,個人就無法有效地實現他們所選擇的目標。政治作為人類重要的實踐活動,離不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政治是屬于人的社會活動,課程政治性表現為培育學生對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認同。因此,空洞的說教課程并不會起到為未來社會提供良好公民的效果。

政治科學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政治以社會生活為基礎,政治現象由于社會原因形成。這種知識仍然存在借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課堂交往而再加以定義和構建。從認知圖示而言,知識在人與環境互動中通過經驗積累形成。這就需要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學生的需求,包括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論需求。教學的問題在于把學生的經驗不斷向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靠攏,結合人的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調動起學生生活經驗。這個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能隨意來制定規律。用充盈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作為課堂案例,增加學生的道德體驗和理解力[13]。

在問題導向中,要防止問題滿堂課的現象。在實踐中存在泛問題化傾向,學生停留在淺層的討論中,而不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教師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來設計好問題,引起學生深思,并能夠恰當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判斷。思政課兼有德育性和智育性,其中德育性是其根本屬性。道德原理不是專斷的,不是晦澀難懂的。我們必須用較為簡單的措辭把道德表達成我們的社區生活的條件和力量,以及個體的沖動和習慣[14]。教師聚焦現實問題來深入解釋,調動起學生生活經驗,如此在現實問題探討中,結合經典文本分析,生成對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的理解和領悟,實現政治性的引導。

(二)深化教師學術研究提升教學學理性

學理性體現政治性的支撐,教師教學學術能力是體現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踐行路徑。教學學術能力的目的是能夠吸收科研最新成果進入課程,持續改進教學質量,這樣科教融合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從大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大學教師學術能力一直是大學教師發展的重要衡量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學學術概念受到重視。卡內基教學促進委員會主席博耶提出為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給予教學工作應有的地位,并提出教學學術概念[15]。如何提升學術能力服務于教學,需要用好教學團隊,推動集體備課、集體攻關,從而提高教師理解課程的能力,增強教師的教學學術水平。

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來源于思政課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授課能力。思政課教學涉及的學科廣泛,如何才能做到“知識要廣”,也為思政課教師帶來壓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16]。一般情況下,我們強調宏觀層面的教學能力,而較少關注中觀與微觀層面的思政學科教學能力要求,以及相應的教學培訓。面對學科教師培訓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基于教師教學任務及實踐工作需要構建一級、二級、三級指標體系的教學能力系統[17]。教學能力主要指教師將課程所需知識、技能轉化而成的職業素質,教師發展的核心內容指向教學能力提高,以保證教學質量提升。教學能力體現教學實踐的能力,教學學術體現教學研究的能力,教學學術服務于教學實踐。思政課困境之一就是教師過多講授政策性文本,而缺乏學術支撐,影響課堂的吸引力。政策文本代表政治話語,需要教師能夠將政治話語經過學術研究轉化為教學話語。只有教師對于學理有了深厚的把握,才能在課堂上有效轉化為教學話語,實現以學術來講政治。

思政課需要教師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弘揚主旋律中傳播正能量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這就涉及教師的職業認同。職業認同形成的過程與政治信仰形成的過程具有同一性,職業角色認同和發展動機的個體差異與教學能力發展呈現相關[18]。思政課教師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學理把握,有助于思政課教師身份的認同,以實現“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教育問題首先應從身份加以處理,其次是技能和信息方面。身份指個人的知識和對自己的命名,以及其他人對他們作為特殊的人的認可。身份越來越被視為決定學校和教師如何發揮教學和學習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19]。為提高思政課教師業務能力,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項目培訓,比如“周末理論大講堂”、骨干教師研修班等,對于提升思政課教師理論水平有一定效果。但還需要在專業知識與教學方法上進行雙向培訓,把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教學要求轉化為教師的行動目標和職業愿景,培育高水平的思政課教師。

(三)激發學生深度學習培育政治認同

要將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最終需要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在理論界形成共識,而在課堂實踐中卻一直是常新的問題。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改善,以及本身教學學術能力的提高,都是為促進學生的理解打基礎,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做到堅定聽黨話、跟黨走。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為例,這門課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從而實現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高度認同,激發爭當時代新人的內生動力。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入,我們培養的人才是為了促進世界的和平和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過程當中,就需要聚焦思政課所需的核心素養,實現學生深度參與。大學生開設思政課程側重點不同,需要差異化對待。核心素養一詞自從編入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政課程標準后,一度成為研究熱點。雖然對于核心素養存在一定的爭議,但也得到一個共識,即素養超越單純的知識范疇。知識素養形成的資源與要素,是能夠靈活運用知識、有效滿足情境需要并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學習結果角度區別知識與素養,類似知識掌握與知識運用的距離[20]。教師在傳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知識時,落腳點是學生政治認同的實現。基于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淺表化等問題,教學應指向增進學生的深度理解,通過調動生活經驗創造性的理解問題。深度學習強調高層次的認知目標,高級思維能力培養,強調學習過程反思[21]。

如何調動學生深度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作為課程的積極決策者,通過教學方法的改善來建構起學生對于理論的認識。學校教育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因此課程實踐不僅僅是一項純技術性工作,而是需要激起學生對于未來生活的展望。思政課教學中聚焦學生的關鍵能力,比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關鍵能力包括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來源及其發展的認識能力,要形成這種認識能力,除了教師能在學理上講清之外,還需要教師能夠激發學生深度參與課堂的能力。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評價[22],教學過程是教師通過組織、指導,幫助學生建構意義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就擺脫了完全知識輸入者的角色,學生真正實現學習者的主體身份,由此一來,教師本身就克服了政策宣講的弊端。通過問題的設計、情境的創設,引入學生生活經驗,把學生帶入到實踐情境中,充分開展討論,從而總結規律,通過這樣深度參與學習實現政治性與學理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9]秦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5):22-2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美〕邁克爾·W·阿普爾.意識形態與課程[M].黃忠敬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0.

[4]呂立杰,李剛.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轉化路徑探析[J].教育研究,2018(12):56-62.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14-16.

[6]羅紅杰,平章起.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八個統一”的辯證張力[J].中國大學教學,2019(09):69-73.

[7]教育部.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7.

[8]楊光斌.以中國為方法的政治學[J].中國社會科學,2019(10):77-97.

[10]謝首軍,陳慶慶.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金課”的標準與類型[J].中國大學教學,2019(02):42-46.

[11]張澍軍.漫談思政課教師發展中的文化浸潤和修養修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2):110-114.

[12]楊增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革命”與開放意識[J].思想教育研究,2019(02):77-81.

[13]唐愛民.學校德育變革的社會基礎:邏輯前提、動力支撐與實踐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21(03):25-31.

[14]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30.

[15]Ernest L.Boyer.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M].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7:66.

[16]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7]王磊,等.教師教學能力系統構成及水平層級模型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8(06):16-24.

[18]陳時見,周虹.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6(08):35-39.

[19]Matthew Clarke.The Ethico-politics of Teacher Identity[J].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ory ,2009(02):185-199.

[20]張良.核心素養的生成:以知識觀重建為路徑[J].教育研究,2019(09):65-70.

[21]鄭葳,劉月霞.深度學習: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進[J].教育研究,2018(11):56-60.

[22]周文葉.試論“學為中心”的教師評價框架[J].教育研究,2021(07):150-159.

(責任編輯:王嵐)

The Inner Mechanism and Teaching Strategy of the Unity of Political Nature and Academic Rational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UN Mingying1,ZENG Yang2

(1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2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China)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t is difficult to integrate political nature and academic nature, so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ir unity. Political nature shows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ointing to the young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Marxist ideology. On the other hand, academic nature provides scientific support for political affairs, and enables young students to obtain moral cognition from the height of regularity, which is then transformed into the ability of moral action. They are unified in the formation of moral cognition,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value, and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reasoning”.The unified two aspects are implemented into the practice of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problem-focused teaching method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ability to understand courses, and the deep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Key words: ??problem orientation; academic teaching; political identity

[收稿日期]2022-11-22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改課題“思政課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實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HNJG-2020-0554)。

[作者簡介]孫明英(1979-),女,湖南沅江人,博士,吉首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曾陽(1977-),女,湖南湘潭人,博士,南方科技大學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歡
問題導向
基于問題導向的初中數學學習活動設計
問題導向的食品安全課程教學模式初探
大學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19:33:28
用“數學”理解古詩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特”在何處
人民論壇(2016年37期)2016-12-28 11:06:19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策略研究
基于問題導向的小學數學自能學習初探
計量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11:55
克拉瑪依區社區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研究
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商(2016年34期)2016-11-24 11:11:55
十八大以來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理念、思路與路徑
理論導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4: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亚洲欧美不卡| 91久久精品国产|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迷奸在线看|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 欧美日韩第二页|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91精品视频| 成年人国产网站| 婷婷色狠狠干|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黄|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色哟哟国产精品|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av无码久久精品| 无套av在线|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午夜国产小视频| 91精品国产福利|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日本三级精品|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视频|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www网站| 婷婷午夜影院| 中文字幕在线观|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永久天堂网Av|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久久6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天天躁狠狠躁|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婷婷亚洲天堂|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天堂成人在线| 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视频 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