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夢婷

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因此,教師要讓教育回歸多彩的兒童生活,在不斷發現和滿足幼兒發展需要的課程理念指引下,通過創設具有美育性、富有藝術感、凸顯創造力的教學環節,順應幼兒的發展規律,凸顯美術活動特色,參與社會文化生活,培養幼兒成為“親藝術、愛生活、樂創造”的小公民。
進入大班,幼兒常常就自己感興趣的事,與同伴交流和探討。大班美術活動“獨木舟的故事”,就是緣于幼兒的一次課間討論活動。
子涵說:“媽媽昨天帶我去春秋樂園玩的時候,給我讀了刻在石頭上的文字。”語桐好奇地問:“石頭上面講了什么?”子涵回答:“是關于春秋淹城名字的由來。我和媽媽還參觀了淹城博物館。”
這一話題還引起了楊喆的好奇心:“那里有什么呢?”子涵回答:“有淹城的六角神龜,還有獨木舟以及很多瓶瓶罐罐。”
幼兒萌發了探秘淹城的想法,特別對體型最大、最長的獨木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問題接踵而來。當時為什么會有獨木舟?人們在舟上會做些什么?
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兒園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生活是流動的、變化的,課程也應該是追隨兒童需要和興趣的,是預設和生成相結合的。”羅恩菲德的《創造與心智成長》中也指出:“所有與環境的接觸或聯系均透過自我建立,啟發對自我的認識非常重要。”如果想提高幼兒對獨木舟的主動認識,就必須啟發幼兒認識獨木舟的各個部位。于是,我引導幼兒說一說參觀淹城博物館后,印象最深的文物是什么?淹城的三城、三河里為什么會有獨木舟?我帶領他們查閱資料、觀看視頻,了解有關獨木舟的故事。引導在短短幾分鐘里,對獨木舟的部位、結構、功能有了許多了解,并將重點放在舟體的長度和造型上。因此,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美術啟發時,要關注幼兒的被動知識,如“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等情境問題。

幼兒對材料的特殊性質相當敏感,材料的使用對幼兒是一個重要的經驗。在美術活動中,幼兒經常接觸黏土、陶土、橡皮泥等一系列軟質地美術材料。大班幼兒正處于前樣式時期,陶土非常適合幼兒發現創造。在利用陶土造型的時候,幼兒會以各種方式表現獨木舟的奇特,改變頭尾造型或者底部形狀。
幼兒對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有別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獨特的造型、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完美而對幼兒過于嚴苛。
因此,在提問環節,我盡可能給予幼兒積極、親和的回應。不同的季節會對應不同的船只。例如,雨天會有草棚一般的獨木舟,烈日下會有遮陽功能的獨木舟、捕魚會有專門的雙層獨木舟等。
在活動中,我創設了“三城三河”的情境,引導幼兒參與“三城三河”的搭建,讓他們有代入感,能夠將“三城三河”的歷史背景融合到獨木舟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
當幼兒難以把控舟的結構時,我沒有急于干預,而是引導他們觀察、了解獨木舟特征,在觀察中積累知識。在最后的評價環節,我組織部分幼兒向大家介紹獨木舟,如說說用了哪些方法、講講獨木舟的故事等。最后,我組織幼兒將搭建的獨木舟運到“三城三河”中。
教師要以畫為媒介,豐富幼兒的內心世界,促進幼兒對周圍人、事、物的觀察,促進幼兒之間的互動。同時,教師把幼兒潛在的能力轉化為比較穩定的可見的能力。任何美感和欣賞都要基于幼兒的反應,欣賞的目的不在于分析作品內容,學習了解作品背景,而在于讓幼兒對美的事物有著敏銳度,以欣賞為起點感受作品、情感的“內心世界”。
傳統教學比較注重創造與表現,實際上感受與欣賞也非常重要。教師要關注幼兒的美術課程,探尋如何讓已經追求專技發展的課程教學回歸藝術本身,讓藝術成為幼兒表情達意的課程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