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妮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指出教學評價的重要性,并且針對教學評價給出具體的實施建議,要求教師通過有效的評價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并根據不同情況綜合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等,充分發揮評價的發展、激勵、診斷等功能。與單篇文章的閱讀教學評價不同,大單元教學理念下的閱讀教學評價更加復雜,需要教師處理好各方面的細節。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對于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評價缺乏正確的認識與成熟的經驗,未能發揮出教學評價應有的作用。
一、大單元教學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的概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出高中語文單元教學評價要遵循整體性原則。這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實施單元教學評價提供了重要支撐,從而保證了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整體性原則是指教師以單元為單位統一規劃,包括課時計劃、課后練習、活動方案、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教學內容等,在實施評價時要有整體意識,兼顧整個單元每個課時的內容。具體來說,以單元為一個整體,統整課時教學計劃,而且教學計劃要前后勾連,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圍繞具體的計劃與主題設計教學評價標準、內容等。同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有著相同主題的語篇整合在一起設計“單元檢測”,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反思。高中語文部編版教材的編寫特點使大單元教學評價的實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整體設計,在實施評價時要注重內在聯系,體現全局觀念,做到科學規劃、整體規劃,保證教學評價內容與標準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突出單元人文主題。
二、大單元教學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的構思
(一)設定單元評價目標
教學單元是教學活動、教材的基本單位,每個單元都有單元教學的大任務、大目標與大概念。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實施閱讀教學評價,需要保證“教”“學”“評”三者維度與向度的一致性。不論是終結性評價還是過程性評價,都要立足大單元閱讀教學目標去設定具體的評價標準與目標,然后通過強化目標引導實施具體的結果性評價或過程性評價,這樣方便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閱讀教學策略,真正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文閱讀能力。
以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這個單元整合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等課文,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旨在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新聞類實用性文本獲得獨立閱讀與理解實用性文本的能力。教師先設置單元教學目標:①了解勞動者的杰出事跡,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實際生活中形成熱愛勞動的美好品德;②了解新聞文體的特點,能夠獨立、正確地閱讀新聞作品,并且學會運用新聞短評、人物通訊等表達方式提升媒介素養;③學會多角度觀察生活,通過細節或者典型事例寫人,塑造人物的精神風貌。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評價設計需要緊緊圍繞單元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根據設置的目標確定具體的評價指標、評價目標等,以便及時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與能力的掌握程度。基于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將單元評價目標設置為:①理解新聞文體的特點,能夠舉例說明;②在閱讀新聞文體時,能夠自主提取、篩選、概括其中的關鍵信息;③體會細節描寫以及經典事例在具體情境中的作用,能夠通過這些體會人物情感或理解人物形象等;④通過自主思考、小組交流等方式理解本單元大目標在具體文本中的應用,學會在小組內自由談心得、分享與合作等。
(二)確定評價方式
大單元教學背景下閱讀教學評價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需要確定合適的評價方式,以此落實具體的單元評價目標。與單篇閱讀教學評價相比,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評價更加復雜,也更系統。在實際生活中,教師常用的評價類型有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等。基于大單元教學實施閱讀教學評價,側重于過程性評價,主要是以表現性任務的形式進行。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詳細記錄大單元教學背景下學生閱讀能力的進步情況、大概念形成路徑以及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情況等。當然,除了過程性評價以外,結果性評價也不可或缺,教師可以采取紙質終結性單元評價的方式,包括學生單元學習自我評價、閱讀能力的檢測以及基礎知識的檢測等。教師通過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的策略
(一)科學準備課前評價
教學是以備課為基礎,教師在制訂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也要有針對自我的教學評價內容,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及其對應的教學內容,在此過程中根據教育價值在教學評價活動中設置合適的評價任務,來達到對學業質量的把控和掌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閱讀能力有限,但是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中的準備工作,將學生帶入自己的課堂節奏,讓他們深刻領悟課程的精髓。備課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要體現語文的核心素養,同時加入學生的測評要求,教師可以設置評價情境,從學生的角度并結合教學目的構建相關的典型問題情境,讓學生可以真實表達自我,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的過程中。
例如,在《我與地壇》的講解中,教師需要準備好多媒體視頻、文字教案等教學材料、資源,需要了解甚至掌握作者史鐵生的信息,以及他當時寫此文的背景,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化閱讀,設置“作者史鐵生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中的所思所想,及作者為什么將地壇作為載體來體現生命的頑強和對親人的思念”等評價任務,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跟著文章節奏來感受作者對自我情感的深刻表達,在本課教學結束后,達到提高學生對本文甚至類似文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把握課堂教學評價
語文有其獨有的學科特點,其中更重要的是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新課改后,語文教學評價要求提高教學效率,將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作為綜合性評價教學的重要參考部分,評價內容基于學生在課堂中的知識掌握程度、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教師通過不斷優化閱讀教學課堂的評價標準,才能體現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這也是閱讀教學評價的要求。語文是語言性教學內容,有些部分可以使用量化性評價方法,但是大部分是非量化性的,需要結合定性的表達評價教學,如口頭表達、演講甚至是以話題辯論的形式來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掌握能力。教師以提升學生思維拓展能力為目標,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還能讓學生彼此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從而實現共同提升。
除了生生互評以外,師生互評也是不可忽略的,運用這種評價方式可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以《沁園春·長沙》一課為例,詩詞中不僅有恢宏的畫面場景表述,更有豪言壯語的表達,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其閱讀興趣。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相互合作,讓他們找出課文中描述風景特征的句子,與同組成員交流、分享,以此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審美情趣。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這些句子的特點,同時以情景問題為引導,讓學生在閱讀的完成學習任務,在教材中找到相關的描述,并通過發散思維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此外,教師還要善于運用情感激勵法,如多夸獎學生,放大其優點,以此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當然,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客觀地對待學生的缺點,在肯定其優點的同時指出不足之處,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表現及達成目標的評價
教師課堂評價應以發展性評價理念為指導,評價應從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課堂表現開始,包括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活躍程度,以及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掌握等方面。教學評價使得教師直接關注到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反饋,通過這種有效的反饋,可以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作用。因此,教學評價是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評價內容的確定是實施教學評價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教學評價的定位和功能。因此,教師需要認真對待,依據新課改要求、語文核心素養以及真實的學情不斷細化評價指標,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要讓教學評價客觀地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進步情況等,要通過評價內容體現出來,這樣的評價才能發揮激勵、反饋、促進作用,助力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
課堂教學評價中需要結合語文核心素養,也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與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實現學生的發展,這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高度一致。發展性教學評價可以很好地體現語文核心素養,可以有效地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測和保障,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使學生成為教學環節的主體,并將其納入教學評價體系的范圍,保證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五、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我監控和反思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語文教師亟待完成的一項緊迫任務。實踐證明,從監督和評價的角度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加強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自我的評價及對有關問題的反思,有助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率。為了改變目前評價體系混亂的情況,需要加強監督評價對語文閱讀教學的促進作用,教師應從學生閱讀觀念的建立、閱讀技能的提高、閱讀資源的建設、文本加工、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個體閱讀的評價等方面構建語文閱讀教學評價體系。指導性閱讀將教與學有機地分離與整合,注重學生內部、師生之間的交流,對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是一種對促進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評價模式。
教師教學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反思式教學評價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還可以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讓教師積累重要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可以對教師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這也是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對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要求。大單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評價,不僅是對全新教學理念、教學理論的應用,更是需要教師積極運用理論反思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成功與不足之處,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只有不斷地在教學評價中反思、進步,充分借鑒不同的教學經驗,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名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合格教師,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
六、結語
新課改實踐大單元教學模式,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現實支持,特別是隨著課堂改革中多媒體教學的深入實施,傳統的以考試為基礎、對學生學習進行總結性評價的方法已難以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建立一套能夠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型教學及其評價體系,形成更加合理的多元化和連續性評價體系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本文結合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分析大單元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策略,希望能為當前語文教學中師生間建立對話與交流關系提供有益的參考,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鄒佳叡,馬紅麗.基于學習任務群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施建議:以“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為例[J].中學語文,2022(16):78-80.
[2]馮夢雪,劉杰.試論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施路徑:以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為例[J].教師教育論壇,2022,35(8):3.
[3]卓立子.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的深度融合[J].新課程研究,2021(7):6-9.
[4]周祖雄.新課程理念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53):51-52.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第一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