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小學中低年級實施整本書閱讀的切入點在哪里、依據又是什么,在實踐中如何推進以及在推進閱讀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等,需要教師進行深入思考。本文就如何實施整本書閱讀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中低年級 故事情節 人物命運
讓學生對讀物感興趣既是低年級開展整本書閱讀的首要目的,也是整本書閱讀順利開展的保障。這就要求教師所選的書首先要符合學生的口味,要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小學生最關注的話題是書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 這是由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決定的。筆者在具體實施整本書閱讀時著重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趣激趣,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學生想讀
比如,在導讀《夏洛的網》時(經過調查,學生都沒讀過這本書),筆者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讓學生自由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老師也很喜歡小動物。但是,老師喜歡的小動物,卻是你們都不喜歡的。想知道老師喜歡的是什么動物嗎?(出示蜘蛛圖片和豬圖片)大家是不是感覺很奇怪啊。你們一定在想,老師怎么會喜歡這兩種小動物呢?這要從一本書說起。猜一猜,這會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出示《夏洛的網》封面)這本書中的蜘蛛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能猜到嗎?讀讀封面上的名字,想一想(結合學生回答出示“夏洛”),這本書中的豬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出示“威爾伯”),這一對看似沒有關聯的兩只小動物,它們之間卻發生了許多令人感動而又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
上面導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通過介紹自己喜歡的和學生喜歡的截然不同的小動物,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說明緣由——這兩只小動物來源于一本故事書,從而讓學生產生想讀的念頭。
二、制造險情,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主動讀
下面,老師就從小豬威爾伯說起。威爾伯出生時,雖然樣子很可愛,但不幸的是,它是一只腳有殘疾的小豬。它的主人憑借多年的養豬經驗,覺得這只小豬是無法活下去的。于是,他決定把這只叫威爾伯的小豬殺掉。當主人拿著明晃晃的斧子,準備殺威爾伯的時候,一個熟悉的聲音從遠處傳來……接下來又發生了什么事情呢?威爾伯能不能從斧下逃生?答案就在這本書的第一個故事里,咱們一起去書中尋找答案吧(投影出示第一個故事內容,師生一起讀)。
這個引讀設計,能夠緊扣學生關注的內容“可愛”“腳有殘疾”“活不了多久”等。這些情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讓他們的心懸起來。多數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導讀中,已經把自己的命運和故事中威爾伯這頭小豬的命運融為了一體,威爾伯的命運成了他們當下最關心的大事。因而,他們對第一個故事的閱讀也表現出特別的期待。事實也是這樣,當投影第一個故事時(一小段、一小段地投影出來),大家讀得非常投入,從而為讀好整本書開了個好頭。
筆者把這本書的前四個故事轉變為電子文檔,打算在引讀每個故事時,有目的地一點一點投影出來陪著學生一起讀。在讀完第一個故事之后,筆者又故意賣了個關子:“同學們,快樂的日子總是那么短暫,當小豬威爾伯長到第五個星期的時候,它的主人阿拉布爾先生堅決要把它賣掉,它又會被賣到哪里,它的命運又會如何呢?咱們明天這個時間接著讀。”話一說完,有的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想讀下面的內容,而筆者故作神秘地說:“故事很精彩,明天接著來!”筆者本打算通過對前四個小故事的導讀來推動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當進行到第三天的時候,就發現課間好多學生已經在看這本書了。
三、巧設懸念,先猜后讀——讓學生讀中悟表達
二、三年級的學生,大多不喜歡寫日記,他們心里總是感覺日記難寫,或是無話可說。于是,筆者挑選了兩本很有趣且與寫日記關系密切的繪本讀物《金魚日記》和《蚯蚓日記》。
繪本讀物《金魚日記》,由14篇日記組成。筆者是這樣來引導的: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要讀的書是《金魚日記》,這本讀物里有小金魚寫的14篇日記。全世界有4億兒童讀過,還有近6億大人也讀過這本書。為什么這么多大人和兒童都喜歡這本書呢?下面,我們就到書中去找找答案吧。先來看看被稱為大作家的小金魚寫的第一篇日記(投影第一篇日記所對應的彩色圖片——一只小金魚,在一個不大的魚缸里游動)。同學們,這就是那只被稱為大作家的小金魚,它生活在一座小房子里。咦?好像也沒什么可寫的哦。小金魚又會寫出一篇怎樣的日記呢?(快速投影第一天日記內容:“我在魚缸里游來游去。”學生讀了之后先是一愣,繼而一片哄笑。他們一定認為:“這么幾個字也叫日記?還是大作家的日記?”再投影第二篇日記的彩圖,還是和第一幅圖一樣:一只小金魚,在一個不大的魚缸里來回游動)想一想,這次小金魚又會寫什么樣的日記呢?(給學生留下短暫的思考想象時間后,投影小金魚的第二篇日記內容:“我還在魚缸里游來游去。”隨之,又是一片笑聲)咱們再看看第三天這個大作家的日記內容(快速投影出第三篇日記的圖,還是跟前兩篇日記的圖片一樣)不看后面的內容,我也知道小金魚日記的內容了,你們知道嗎?(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說了出來:“我還在魚缸里游來游去。”)這篇日記真的是這樣寫的嗎?(快速投影出第三篇日記的第一句話:“我仍然在魚缸里游來游去。”學生很快就發現了不一樣的地方。這回不笑了,似乎明白了什么。隨即,補上這篇日記的第二句話:“也許,我應該打個盹兒。可魚兒不用打盹兒,所以,我繼續游來游去。”好多學生本來想笑的,但沒笑出來。學生大概在對比中感覺到了自己的猜測跟小金魚日記的差距,這種體悟對學生寫日記是有很大啟發的。此時,可以讓學生把前三篇日記連起來讀一讀,隨后出示第四篇日記的圖片——基本上和前三次圖片一樣,不同之處就是魚缸里多了條“泡泡魚”。)想一想這篇日記,小金魚又寫了什么呢?請同學們先猜一猜,等一會兒,再來看看小金魚是怎么寫的。
后面的幾篇日記也是如此,先呈現圖片,再出示日記內容。而日記內容也不是一下子都呈現出來的,都是在一些比較有趣味的地方停下來,先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再投影。這么有趣的日記,學生看了前三篇之后,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時候,教師再順勢讓學生猜測下面日記的內容,就會水到渠成,讀和寫也會在無痕中融合。讀完之后,筆者出示準備好的圖片,師生共同創編繪本《小狗日記》或是《小貓日記》等,不做要求,自由模仿創作,最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創編的繪本,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第二本繪本讀物是《蚯蚓日記》。筆者在教學第一篇日記時,先出示圖,再出示日記內容,不做任何評價。讀第二篇日記時,出示圖片之后,筆者順勢出示蚯蚓教蜘蛛鉆地的內容。學生讀完之后,筆者再引導:“蜘蛛說,明天要教蚯蚓學倒立,蜘蛛會怎么教呢?蚯蚓能學會嗎?這一頁被弄丟了,要不大家創編一個補上去試試?”在讀《五一那天》的日記時,筆者也是先出示圖和前半部分內容:“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爺爺教過我們,禮貌非常重要。所以今天我對遇到的第一只螞蟻說‘早安。隊伍里還有六百只螞蟻。”接下來,小蚯蚓是怎么做的呢?“大家猜一猜、說一說,再接著讀后面的日記內容。”當出示最后一句“早安、早安、早安……我在那里站了一整天。”時,學生邊讀邊哈哈大笑。這笑聲包含著喜歡和成長。
對于剛開始進行整本書閱讀的學生來說,在開展讀整本書的起始階段,如何去考量學生的閱讀效果呢?筆者一直覺得,讀起來就好,不一定非得讓學生讀懂讀透,只要能讓學生覺得讀的過程有趣味就達到預期效果了。如果認為學生在家讀書的情況不好掌握,那就搬到課堂上來讀書,利用每天下午自由活動的部分時間,全校集中讀課外書,這樣既方便管理,又能營造一種真實的大閱讀的氛圍。當然,教師也可以嘗試在語文課上開展讀書活動。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實驗:每學期,用兩個月把語文課本學完,剩下的時間就帶著學生在課堂上一本一本地讀課外書,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嘗試一下。相信閱讀有了時間的保證,就一定會有量和質的提升。如果非要測試一下學生的讀書情況,可以在師生同讀一本書的過程中,教師故意裝作對某個人做的某件事感覺不理解,或是故意對故事中的人物張冠李戴,看看學生的反應。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也可以在看書后和學生一起說說自己喜歡書中的哪個人物,也可以說一說自己喜歡的理由,還可以說一說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或情境情節等。例如,教學《夏洛的網》時,教師可以設計:“書中哪些故事讓你感覺很搞笑,和同桌說一說;書中哪些事情的發生是你想不到的?”這樣的讀書交流是輕松愉快的,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是非常有益的。
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過程中,筆者感覺到,學生的年級越低,其閱讀興趣越容易被激發,但也最容易被破壞。因而在實施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時刻都要小心翼翼地去呵護和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
讀書是個慢工程,來不得任何的急功近利,但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