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娟
江蘇省宿遷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華夏文明之脈、淮河文明之源、楚漢文化之魂”的美稱。宿遷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凝鑄了宿遷綿延昌盛的歷史文脈,“項王故里”“水運名城”“中國酒都”3張名片塑造了宿遷獨特的文化特質和城市靈魂,蘇北琴書、蘇北大鼓等曲種作為特色的地方曲藝伴隨著宿遷文明史的進步不斷繁榮發展。近年來,宿遷市曲藝家協會大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批示指示精神,在中國文聯、中國曲協、江蘇省曲協和宿遷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指導和支持下,不忘初心、不負使命,繁榮創作、服務人民,為宿遷曲藝事業的星火傳承和繁榮發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1年12月29日,在宿遷市委市政府、市文聯的領導支持下,宿遷市曲藝家協會正式成立。隨著基層曲藝工作者不斷加入,市曲協會員人數已達100多人,年均增幅近30%,為宿遷市曲藝事業的有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18年宿城區成功創建“中國曲藝之鄉”以來,在全市建設“文化強市”長遠目標的指引下,圍繞精塑文化品牌,聚焦曲藝發展,不斷擦亮“中國曲藝之鄉”金字招牌。2021年,蘇北大鼓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筆者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同年9月16日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晚會在宿遷成功舉辦,群星薈萃將宿遷的夜空照耀得五彩斑斕,更加有力地促進了宿遷曲藝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發展態勢。
傳承是發展的前提。宿遷市委市政府近兩年持續推進“曲藝進校園”和文化館“公益傳承班”兩大舉措,由蘇北琴書傳承人張銀霞、陳錦榮、吳文效、張金貴、湯慶和、唐玉霞,蘇北大鼓傳承人牛崇祥、楊同標等多位老師負責傳承蘇北琴書和蘇北大鼓。一是在宿遷市實驗小學、羅圩中心小學、陳集中心小學、南陽小學等校園設立了傳承非遺保護基地,由學生表演的蘇北琴書《偷杏》參加了第九屆全國少兒曲藝展演并在央視展播。二是開設文化館“公益傳承班”,定期開展曲藝傳承研訪活動,悉心聽取曲藝傳承人關于曲藝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方面的課程意見,為賡續曲藝藝術奠定基礎。“公益傳承班”學生在宿遷市曲藝大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還參加了第七屆宿遷“非遺大集”等展演活動。三是制定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方案,對曲藝團隊和表演藝人進行獎勵扶持,實施“名師帶徒”工程,以傳幫帶的教學形式實行梯隊人才孵化培育。宿遷市文聯還在今年2月開始實施“青年文藝人才培養扶持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名師帶徒”、推薦參訓、項目資助、獎勵激勵、組織參賽(演)等形式,豐富培養方式和渠道,加速曲藝人才成長。
宿遷市曲協通過中國曲協、江蘇省曲協征集精品力作活動,與《曲藝》雜志社聯合征集優秀作品,產出了《血染芳華》《紅色墜胡》《唱大鼓》等十余部優秀作品。其中,蘇北琴書《烽火情》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江蘇省第十五屆“五星工程獎”;《血奶》入選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提名,入選全國和江蘇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百場”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入選第三屆中國東部優秀曲藝節目展演,榮獲江蘇省第十四屆“五星工程獎”、江蘇省文藝大獎·曲藝獎·表演獎等;蘇北大鼓《紅色墜胡》《高飛的風箏》等獲得第五屆江蘇省文華獎表演獎、江蘇省第十四屆“五星工程獎”等。同時,我們還通過國家級專家現場進行專業指導,反復優化打磨作品,切實提升作品層次。近年來,《豬八戒拱地》《嬌楊頌》《盲叟紅弦》《三個老頭論電梯》《醉美酒》《好干部》等共計有40余部文藝作品榮獲國家級、省級榮譽。
宿遷市曲協持續推進曲藝服務管理精細化舉措。一是積極搭建文化展示交流平臺。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形式,承辦了“宿遷牡丹頌”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儀式暨惠民演出、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系列活動“國際說唱嘉年華”國際說唱優秀節目專場展演、“水韻河音精粹”大運河流域非遺曲藝優秀曲目展演、“吳楚佳音雅集”長三角評話評書名家新秀展演、“楚漢雅韻”宿遷市獲獎優秀曲目匯報、“田園·新韻”曲藝助力鄉村振興惠民演出等國家級曲藝活動7次,提升了宿遷影響力和美譽度,讓宿遷曲藝人與國家級曲藝大家進行舞臺合作交流,從而更深層次地促進和激發了宿遷曲藝人的創作熱情。二是文旅融合發展。通過定期開展“曲藝進景區”活動,常態化開展夜間演藝活動,并融入非遺展示展演活動。2021年4月,江蘇省曲協琴書大鼓藝術委員會落戶宿遷市宿城區,由宿城區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根玲擔任主任。通過文旅融合,與宿遷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共建“傳統文化藝術研究院”,蘇北琴書、蘇北大鼓活態保護與傳承入選了江蘇非遺保護傳承優秀實踐案例。三是推進隊伍建設規范化,按照“一鎮一品一特色”要求,從架構設立、制度完善、服務保障等方面著手,指導各鄉鎮街道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一支以上曲藝團隊,并進行規范化管理。龍河的雙百藝術團、雙莊鎮的古運河藝術團等4支團隊入選江蘇省優秀群眾文化團隊。每年開展“琴鼓村村行”“周末書場”“集市書場”展示展演活動2000余場,舉辦宿遷市曲藝“槐花獎”大賽,江蘇省琴書大鼓藝委會優秀節目展演等曲藝品牌活動,擴大地方曲藝的影響力和生命力,提升曲藝人才的成就感、歸屬感,匯聚人氣,著眼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宿遷市曲協借助融媒體平臺,搭建線上傳播矩陣。蘇北大鼓傳承人牛崇祥通過直播平臺擁有粉絲10余萬人;蘇北琴書傳承人周銀霞直播平臺擁有粉絲20余萬人;筆者入選中央十一套的戲曲頻道《名家書場》電視展演;蘇北琴書傳承人張銀霞獲江蘇大型電視專欄《傳承人》專訪;宿遷市官方平臺“速新聞”“手機臺”制作的“宿遷非遺記錄”系列報道之“蘇北琴書:悠揚琴書唱響五方”“蘇北大鼓:一板一鼓”等在線上迅速傳播。“曲藝+互聯網”的方式引導曲藝像網絡歌曲一樣跟上新時代的步伐,通過網絡傳播拓展了曲藝生存的空間,增強曲藝品牌效應,讓演員的經濟效益也得到了穩步提升。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新目標,又一次為文化文藝工作明確了任務、指明了方向。宿遷市曲藝家協會將在今后的工作中筑牢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覺,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無論是在協會內部建設層面,還是在“中國曲藝之鄉”建設方面都將不忘初心使命、銳意進取創新,努力為宿遷曲藝事業的發展譜寫新的篇章。
西楚霸王地,運河有名城;曲藝鄉村里,琴瑟鼓聲揚,再上新征程,鑄就新輝煌!
(作者:江蘇省宿遷市曲藝家協會主席)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