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愉川
春風點燃了田野,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花苞,吹綠了馬街·····于我而言,今年的春有著特殊的情感,更有著特殊的意義。時隔3年,馬街書會重返麥田,欣喜的是迎來了中國曲藝界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快板書表演藝術家王印權和軍旅曲藝編導王巖老師。1月28日,農歷正月初七,寶豐縣文聯便開始了緊張而忙碌的馬街書會的安排部署工作。
馬街書會期間,我的工作是全程負責劉蘭芳老師在寶豐的日常生活及外出行程。在得知自己的任務后,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我可以見到真正的時代偶像,這么近的接觸讓我生出了受寵若驚的感覺,緊張的是我怕自己無法勝任這份工作,因為她在我心目中的分量太重了。來不及猶豫我便開始大量研究劉蘭芳老師的相關資料及書籍,每天晚上在喜馬拉雅聽評書。一周的“抱佛腳”下來,不僅對這位老藝術家的經歷產生了極大的敬意,“九五后”的我竟也愛上了《岳飛傳》。我開始逐漸理解,為什么會在20世紀80年代,僅憑每天收音機里40分鐘的說書就能讓劉蘭芳轟動全國、影響海外。我在劉蘭芳老師的表演視頻中感受到她講話的氛圍感、對文化理解的細致程度和肢體轉換的表演形式,受到了身臨其境般的震撼。于是我懷著忐忑的心情,開始期待著與她的見面。
正月十一如期而至,劉蘭芳老師一家是下午到達平頂山西站。我們提前準備好鮮花和雨傘,早早地到達車站,等候劉老師一家的到來。那天氣溫很低,天陰沉沉的,風也很大,終于等到高鐵到站,開門剎那,見得劉蘭芳老師容顏未改,精神矍鑠!劉蘭芳老師一路舟車勞頓卻還是滿面笑容、和藹可親,完全沒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甚至和大家在高鐵站的風口處交談了將近20分鐘。聽劉蘭芳老師講話,條理清晰,言之有序,完全讓人忘了這是一位臨近80歲的老人。
回到賓館時,聞訊趕來的演員、粉絲、服務人員早已在門口簇擁,大家都期待著能與劉蘭芳老師見上一面。當劉蘭芳老師進到住宿的酒店大堂時人們堵得已經是水泄不通,大家爭先恐后地叫著劉蘭芳的名字,有的人求合照,有的人要簽名,甚至有的人還想沖上去和劉老師擁抱。有一位50歲左右的粉絲激動地說到:“劉老師,我是聽著您的《岳飛傳》長大的!那時候我上初一,劉老師的《岳飛傳》每天中午12點準時開始,我放了學就刺溜兒煙往家跑,打開收音機撥到那個頻道上,飯都顧不上吃。”這引得周圍群眾紛紛點頭贊同。劉蘭芳老師雙手合十,不停地對大家表示感謝,對于合照的請求也是來者不拒。直到劉蘭芳老師的電梯門關上,粉絲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正月十二馬街書會系列活動正式開始,在曲藝學校授牌和演出結束后已經中午12點了,劉蘭芳老師顧不上休息便和領導一起用餐。那天下午,我在酒店房間外等待劉蘭芳老師出門,劉老師打開房門后明顯能看出沒有休息,非常疲憊,就連準備好的新聞稿都沒有時間看,出電梯時眼睛無神,狀態低沉,在我還有些擔心老師的狀態時沒想到推開門進去的一瞬間她就像換了一個人,精氣神十足,眼神篤定,大步流星地向前和記者朋友們熱情地問好,便開始回答記者提問。雖然這些提問都沒有經過排練,但劉老師回答得都恰到好處,一字一句中都能感受到劉蘭芳老師頭腦清晰,思維敏捷。那時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劉蘭芳老師身上的精神境界和藝術追求。這是數十年如一日從未停下學習的結果,是對自身事業終身熱愛的原因,更是希望曲藝事業能夠發揚光大的愿景驅動。
正月十三趕書會,按照往年慣例那天應該是大雪紛飛或者是風雨交加。沒想到當天馬街景區天氣晴朗,萬里無云。雖然氣溫還是不高但是微微陽光灑在身上還能感受到些許暖意。未到景區便看見道路兩旁步行的人們攜家帶口,歡聲笑語,一派生機祥和的景象。越往里走人也就越發多了起來。進入景區,沿路隨處可見藝人們負鼓攜琴,在麥地里扎下攤子,說書亮藝,切磋技藝。特色小吃攤也在藝人們的舞臺旁隨處可見,大人們帶著小孩駐足停留,既飽了眼福也飽了口福,大家臉上都喜笑顏開,不亦樂乎。此時的鄉村也體現了疫情后的勃勃生機。
正月十三當天,書狀元的演出是最為重要的一場,大家期待了整整3年。全國的曲藝名家將在此一決勝負,劉蘭芳老師再次受邀上臺表演。那天只有零下幾度的天氣,但是劉蘭芳老師堅持只穿一件褂子,不做任何保暖措施,當我提出讓她在里面加一件衣服時,她卻說:“我們上臺幾分鐘的時間,不僅要讓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精神狀態達到最佳水平,外在形象也是一名演員最基本的素養,穿上之后是不冷了但是給觀眾的感官體驗也差了,所以我不穿。”聽完這句簡簡單單的話,我肅然起敬。
當劉蘭芳老師上臺的那一刻,臺下數萬名觀眾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一望無際的麥田地里回蕩著大家無盡的熱情。劉蘭芳老師一襲翠綠長褂神采奕奕,站姿穩如泰山,氣勢飽滿。一開口便字正腔圓中氣十足,她邊說邊演,真正做到了以形傳神,以身動情。也正是以這種說和表演的方式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站在后臺的我也跟隨劉老師的情景進入了歷史長河,徜徉在劇中人物的跌宕起伏中。這次聽書真正讓我覺得歷史活了起來。表演結束大家的呼聲久久沒有停下,似乎都還沉浸在岳飛保家衛國的英勇之中。
由于書狀元展演活動結束得早,便安排劉蘭芳老師一家先用午餐,我把菜單拿給老師看,服務人員緊接著推薦了紅燒大鯉魚、金湯生汆雞、富貴元寶蝦等特色菜,劉老師說:“不用這么奢侈,來幾個家常素菜和一盤包子就可以了。”話音一落,服務員們都愣住了,一時不知應該怎么辦,王印權老師看出來后說道:“沒關系,就按她點的來,我們一貫吃得樸素。去吧,準備上菜。”當我安排好飯菜準備離開時,劉老師突然把我叫住:“小蘇,你也一起坐下來吃飯,吃完咱們一塊走。”這語氣聽起來就像自己的奶奶一樣隨和,頓時讓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飯桌上,大家親和有禮,所談話題都很接地氣,沒有顯出一絲距離感。
3天共3場演出,劉蘭芳老師每次上臺前對服裝搭配、首飾選擇、臺前化妝都是親力親為,就連所用化妝品都是自己準備齊全。每次演出前,她都會拿出隨身攜帶的化妝行李箱,箱子上的布已經磨毛,輪子也已經有些卡頓,充滿了歲月的痕跡。當我們安排好化妝師去為劉蘭芳老師化妝時,劉老師環顧了四周說:“還有那么多同事等著化妝,我自己化妝就可以了,現在正是年輕人發光發彩、展示自我的時候,要把他們的風貌展示出來,去給他們化妝吧,不用管我。”由于場地有限,演員又多,劉蘭芳老師不愿麻煩別人為其進行特殊照顧,就連上臺服裝的更換都是在我和她的助理站一起搭成的簡易人墻中進行的。劉蘭芳老師如此廣闊的格局,胸懷大愛更令人敬佩。
每晚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去后,房間外總是圍滿了前來拜訪看望劉蘭芳老師的粉絲。最晚的一次我們回去已經將近晚上10點鐘,當劉老師看到成群的拜訪者依然是逐一進行耐心地接待。有些人是來“求醫問藥”的,有些人是來感謝恩師的,還有些人是慕名前來的。劉蘭芳老師在接待完拜訪者后還會用心地附上自己挑選的小禮物送給大家。等大家都走后已經將近晚上12點鐘了····
正月十四返程那天,我們一早便趕往高鐵站,路上劉蘭芳和愛人王印權老師確認回京之后的日程安排,王老師說:“你已經累了三天了,回去休息一天,我們正月十六再開工。”“不行,明天回去就要去喜馬拉雅錄書,要不然來不及了,二月底還要接著出差呢。”“你呀,不是小年輕了,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不行····”兩個人據理力爭。這時,一旁的兒子說道:“我的好媽媽,明天元宵節,咱們一家人團團圓圓吃頓飯,后天再開工。”聽罷,劉蘭芳老師才同意休息一天。一家人在車上其樂融融,氣氛溫馨。在候車廳等待了將近2個小時,劉蘭芳老師也沒有休息,而是一直在為馬街書會的發展、曲藝學校的壯大出謀劃策,字里行間都是對曲藝事業的關注,她在用實際行動助力寶豐曲藝之鄉的發展。
如果說,春天是一首花開的詩,那么,風一吹,便芳香四溢。還人間以人間,還山水以山水。劉蘭芳充分展現了老一輩藝術家身上的藝術追求和個人魅力。我們新時代曲藝工作者要堅守本心,敦實篤行,滄笙踏歌,讓曲藝之樹不斷開花結果!
(作者: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文聯干部)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