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書法家(男);
畫家(女);
造紙工4人:甲、乙、丙、丁。
書法家 夏日炎炎到夾江,疊溝處處生清涼。忽聞紙坊起喧鬧,看個究竟走上場。
甲 (白)大書法家來了!
乙 (白)這個畫家,她不講道理!
造紙工 (看書法家)王老師,請您來評評理!
畫家 且先不把道理講,只談事實也無妨。夾江竹紙美譽滿天下,何必弄個虛構幫倒忙。
丙 (白)你今天第一次來……
丁 (白)就敢把我們夾江抗戰史一筆給涂了嗎?
書法家 我在夾江多來往,這里是“中國詩畫紙之鄉”。好紙必有好故事,紙面紙背都有大文章。
畫家 喝過土酒二三兩,口氣好比打過仗。此地本有好故事,卻編一個文化抗戰不拿槍。
甲 (白)那你說一個故事,讓我們聽聽嘛!
畫家 張大千當年來夾江,備辦畫紙赴敦煌。山間竹和麻,親手做改良……
乙 (白)這誰個不知,哪個不曉?
丙 (白)當年科舉考試專門用紙,還是夾江造呢!
丁 (白)扯遠了!說抗戰!
書法家 戰時多地淪陷鬧紙荒,天降大任在夾江。一聲號令竹聲響——
造紙工 (眾)千家豎起刷紙墻!
書法家 捶竹聲聲像手雷,篁鍋如同碉堡上戰場。一張竹紙一門炮——
造紙工 (眾)炮彈已經壓上膛!
甲 一根扁擔溜溜光,
乙 我挑擔子出夾江。
丙 抗戰需我一張紙,
丁 紙壓扁擔硬邦邦!
書法家 旱路水路槍林彈雨冒生死,恰似運送糧食彈藥上前方。
甲 (白)大板車!
乙 (白)馬拉膠輪車!
丙 (白)汽車!
丁 (白)船,還有船!
書法家 國難當頭,新聞出版一張紙;戰火紛飛,書畫教材紙一張。
甲 (白)忘了對你說,王老師他爺爺當年是《新華日報》記者!
乙 (白)我們說的這些,《抗戰時期的四川——檔案資料匯編》中都有!
畫家 細聽大家說端詳,妄言虛構實在太荒唐。眼前一幅山水圖,卻原來光輝歲月畫中藏。
書法家 疊溝靜聽蕭蕭竹,想當年竹是紙來紙是鋼。血火時刻顯本色,粉身碎骨敢擔當!
合 血火時刻顯本色,粉身碎骨敢擔當!
書法家 疊溝路窄心寬廣,山間是個大畫廊。
畫家 采風采來浩然氣,寫生寫出熱血旺。
書法家 天賜一張柔韌紙,鋪開大地寫頑強。
畫家 無名英雄民間留故事,不著一字白紙也風光。
造紙工 (齊白)你們書畫家,都是在紙上幫我們留名呢!
書法家、畫家 (齊白) 哈哈哈哈……
書法家 尋一張刀光劍影英雄紙,讀一篇力透紙背大文章。
畫家 上一堂永志不忘歷史課,聽一曲山河壯麗話滄桑。
造紙工 (齊)制一張“中國書畫紙”!
書法家 寫一幅“精忠報國”膽氣壯!
畫家 畫一幅翠竹連根團結緊!
眾 建一個頂天立地大紙坊!
我是夾江人,因為讀了一點書的緣故,我常常為家鄉的紙文化感到驕傲。我也時常邀約一些朋友前往紙鄉竹林里走一走,紙池里舀一舀,提起筆試一試,詩出來了,文章出來了,書法出來了,畫也出來了。夾江紙這么一浸潤,文化人的身份似乎就獲得了一個肯定。
有關夾江紙文化的創作動向,我也很關注。有好作品出現,會歡天喜地讀半天;遇到一些淺嘗輒止甚至葉公好龍的作品時,則一笑置之。
馬平先生為夾江紙創作了四川揚琴《大紙坊》,我已經在若干飯局中聆聽過若干次。飯局里吟誦或播放,常常會受到各種干擾,效果上自然打折不少,但我對他充滿敬重和感激—他是在宣傳我的家鄉夾江呢!并且,比起我們自己搖旗吶喊、赤膊上陣,他的宣傳顯然有效得多。
馬平先生所寫的《大紙坊》歌詞,首先是主題獨特鮮明。
戰時多地淪陷鬧紙荒,
天降大任在夾江。
一聲號令竹聲響—
千家豎起刷紙墻!
他從夾江紙上千年歷史中,拈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民族抵御外侮、反擊日本法西斯之一段,從夾江紙擔負文化抗戰之使命,打量夾江紙的貢獻,這也是一個獨特的角度。
筆者在這里要稍作介紹。1937年,在日本全面侵入中國之前,中國政府中樞內遷,四川成為抗日的大后方。與此同時,200多家報刊、通訊社、38所高校、眾多出版機構、印刷廠、造紙廠等內遷。接著,國家重要的造紙原料地淪陷,紙張(特別是新聞紙)奇缺。這時,歷史悠久的夾江紙業走上抗戰的歷史舞臺,生產了大量的土紙,滿足了包括《新華日報》等報紙抗日宣傳的需要。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各地開展了多種紀念活動,我本人在華西都市報發表長文《夾江紙業:一段不拿槍的抗戰史》,馬平先生讀到,在他主編的《四川作家》上轉載了此文。多年后,馬兄乃有此文化抗戰之《大紙坊》。
第二個特點是結構整飭?!洞蠹埛弧酚辛艘粋€好的主題之后,便在結構上動起了腦筋,作者安排了一個書法家、一個畫家,以之搭建了一個穩定的“人”字屋架,然后加上造紙工甲、乙、丙、丁穿插其間,使得作品結構結實、有力。讀者、聽者也可以想象一條褲子行走在大路上,壯實的腿桿帶動著,發出富于節奏的聲響。整飭也可以是詞匯、語句上的提煉,是首尾之間、人物之間、自身邏輯上的照應,馬平先生像一位極富智慧的沙龍女主人,把前來參與聚會的各色人等招呼、照應得妥妥帖帖、舒舒服服。特別要說的是,他的歌詞邏輯性強,很難讀到那種分裂、爆炸、天一句地一句的文字。
三是語言平易、暢達。平易是與險峻相對的,險峻之后,終歸是要復歸于平易的?!洞蠹埛弧犯柙~通篇照應四川揚琴獨特的敘事要求,將一件以紙為槍炮反擊兇惡的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大事件,清楚、冷靜道出,不怒而威,于沉潛中發揮積蓄已久的巨大力量。我們讀它時,卻感受到了平易中“驚人”的效果,這一點,又符合孔子提出的“辭達”的主張。
比如,“捶竹聲聲像手雷”“篁鍋如同碉堡上戰場”“一張竹紙一門炮”這些信手拈來的比喻,既緊扣主題,又貼切生動,舉重若輕,拿捏得當,整首歌詞中,隨處可見,這是《大紙坊》的出彩之處。
馬平先生對待文字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筆者曾是他的散文集《我的語文》的責任編輯,與他進行過較為深入的交流甚至碰撞。一句話往往要改動很多次,完全推翻前稿另起爐灶也是經常的事情。一來一往的交鋒中,筆者可說是獲益良多。順便說一下,有了好詞之后,能否變成一首好作品,取得創作上的倍增成功,則是另外一個探討的話題了。
自從紙張出現之后,慢慢就形成了一個規律:即在紙張生產或印制中心一定范圍之內,總有文化大家誕生。
蘇東坡時代,眉山就是北宋最重要的印刷中心。楊文公(楊億,西昆體代表人物)編完大型類書《冊府元龜》之后,朝廷即安排在眉山印制。印刷帶動紙業的興盛,也給讀書人提供了便利,特別是家庭條件一般的讀書人。東坡小時寫了一篇佳作,父親蘇洵的鼓勵,就是讓小東坡認真抄錄在好紙上,掛起來。
我參觀樂山沙灣郭沫若故居,見他小時候寫的作文,用的就是夾江紙。郭沫若家經營各種生意,其中有一項就是把夾江紙銷往云南、貴州。
今天,很多人不讀書,紙就逐漸式微了,馬平先生所謳歌的“大紙坊”似乎正不得不變“小”。沒有了紙,像蘇東坡、郭沫若那樣的百科全書一樣的人物又如何誕生呢?這是我很困惑的問題。
(賞析人:四川辭書出版社資深編輯、學者 張花氏)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