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婷

備受國際輿論矚目的泰國大選日前落下了帷幕,2023年5月18日,以泰國大選中獲勝的遠進黨黨魁皮塔為首的泰國8個政黨共同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組建聯合政府。雖然大局還未定,但中泰關系的走向一直是大家關心的重點。
回顧中泰政治、經濟、文化合作的過去,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對于泰國國內來說,投票結束只是進入了半程的“中場休息”階段,誰將成為新總理還未可知,但可以明確的是,大選后的新政府將繼續為中泰關系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中國與泰國及東盟的關系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對于中泰關系的未來走向,持續穩定、向好發展依舊會是主流。
成熟穩定的政治關系
泰國是東南亞的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中國周邊重要的國家。周邊,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中泰兩國已有綿延數千年的友好交往歷史,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政治友好穩定是兩國一直以來共同保持的基本步調。
1975年7月1日,中國與泰國正式建立起外交關系。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泰國各大政治派別基本都保持著對華友好的態度,中泰高層交往頻繁,雙邊合作機制健全,兩國關系始終順利穩步發展。中國歷屆國家領導人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等都曾訪問過泰國,泰國多位王室成員、泰國歷屆政府、議會、軍隊領導人也先后多次訪華,這些高層往來為雙邊關系持續、全面、深入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2022年11月,中泰雙方共同發表和簽署了3份文件,為中泰關系長期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中泰關于構建更為穩定、更加繁榮、更可持續命運共同體的聯合聲明》里,中泰共同宣布要構建更為穩定、更加繁榮、更可持續的中泰命運共同體,賦予了“中泰一家親”新的時代內涵,中泰關系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在《中泰戰略性合作共同行動計劃(2022-2026)》中,中泰著眼于未來5年,對包括新能源、農產品、醫療衛生、海洋合作、數字經濟等在內的合作提出了具體的行動任務,美好未來令人期待;而《中泰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規劃》則是中泰雙方未來攜手譜寫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新篇的堅定表態。可以說,中泰關系超越了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已成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睦相處的典范。
目前,泰國正面臨著執政黨更替的關鍵時期。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王隆文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采訪時表示:“就中泰雙邊總體關系而言,中泰關系能夠長期保持大體穩定。泰國作為東盟和中南亞地區的重要次區域力量,本著國家利益和維護周邊發展環境的穩定,會繼續在‘平衡外交政策下友好發展同中、美、俄、印等大國的關系,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經濟復蘇的趨勢下與各國發展經貿及人文往來。”
中泰兩國已經構建了深厚的紐帶,穩定的政治關系已經成熟,做好了提升至更高水平的準備,未來將會更加親密無間。
經貿合作深化不變
現階段,中國和泰國都同屬發展中國家,進一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兩國面臨的共同任務,在地區與國際事務上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
作為泰國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中國經濟在貿易、金融、旅游等方面對泰國產生著重要影響,已經連續多年成為泰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投資來源國。進入21世紀后,尤其是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等利好,中企在泰國的投資于2015年之后增長勢頭迅猛。根據泰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外國投資者2023年第一季度在泰國總投資額為330億泰銖(約合67.3億元人民幣),其中,中資領跑在泰國的外國投資,總額達109.87億泰銖(約合22.4億元人民幣)。此外,中國還是泰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1年中泰雙邊貿易仍實現了逆勢增長32.96%,達1311.69億美元,其中農產品貿易總額165.4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5.94%。
旅游業也是中泰經貿合作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中泰現已互為重要旅游客源國,每年雙向旅游人數不斷增長。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中國游客數量就高居泰國接待的各國游客之首,而中國全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后,僅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赴泰游客便超過50萬人次,旅游經濟成為泰國經濟恢復的有效助力。
備受關注的中泰鐵路也進入加速建設的關鍵期。鐵路第一期有望提前竣工,第二期的準備工作也已開始。據《南華早報》5月15日報道,經過談判后,中國已同意將部分高鐵技術傳授給泰國,幫助泰國自主建造高鐵。中泰高鐵項目有著巨大的經濟潛力和發展機遇,該項目將促進兩國之間的貿易和旅游往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和互聯互通,這已經成為中泰雙方的共識,所以這次泰國大選后即使是“新面孔”上臺,該項目也不會有太大的變數。
現今,泰國民眾迫切希望大選后政府能在恢復經濟、改善民生方面做出成績,拼經濟、保障民生因此成為2023年泰國大選中各政黨爭取選票的發力點,并以此提出一系列承諾。例如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滲透全球市場以激發小企業活力、擴大泰國對外出口、發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數字經濟等等,而這些恰巧都正是中泰雙方一直積極推動合作的新興領域。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認為,中國市場持續強大的購買力為泰國商品出口帶來希望。隨著泰國防疫政策的放寬與中國政策的落實,雙方在出口與外商投資等方面持續釋放的潛力將匯聚成為重振經濟的志氣,中國經濟的穩定運行對泰國經濟復蘇與增長意義重大。
泰國大選后的政治變化或許會對中資企業在泰國投資的安全、環保、勞工等領域提出更多要求,出現細微調整,但中泰合作的興趣仍將增長,雙方經貿與投資合作正迎來進一步拓展的良好機遇。
“向未來”的永久友好鄰邦
中泰千年友好關系的基礎,是兩國人民相似的文化與價值觀。文化和價值觀不僅塑造了中泰兩國人民和平、友好、寬容和仁慈的民族性,同時也將最終決定今后中泰關系的基本走向,在這個共識基礎上,政治和經濟合作效果將顯著并穩定發展。
中泰友好關系源遠流長,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關于泰國人民的歷史記載。在泰國素可泰王朝時期,中泰兩國就已開始商貿往來,泰國從中國學到了制瓷工藝等先進技術,制造出精美瓷器暢銷東南亞。元末明初,為了躲避戰亂和自然災害,華人開始移居泰國,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后,眾多華人從中國廣東、海南、福建、廣西等地遷徙到泰國安家創業,文化和血緣的交融成為中泰民心相通的基礎。
現在,兩國人民常用“中泰一家親”來形容彼此的親近關系,而“中泰一家親”不僅貫穿于兩國合作中,在泰國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樣可觀、可觸、可感。多年來,中泰兩國形成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形式,正式建交后,中泰兩國以文藝團體的互訪演出為主要路徑開展雙邊文化交流。之后隨著兩國文化實力的提升,雙邊人文交流領域逐漸擴展,當前已涉及教育、科技、旅游、媒體影視、書籍的譯介等諸多領域,兩國在對方國家互派的留學生更是成為兩國青年交流、促進友好的一支“生力軍”。
在2023年的泰國大選中,人們看到了新生一代與社交媒體的巨大力量。因此,在持續不斷的人文領域交流中加深中泰關系,增強兩國青年文化相似性的認識、促進相互理解,是推動中泰雙邊友好關系的最有效動力。
總而言之,無論是合縱連橫的政黨談判,亦或是有新“掌舵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泰國都將迎來世界更多的目光,而值得我們期待與相信的是,大選后,中泰合作將繼續書寫“中泰一家親”的精彩故事。
·聯系編輯:8932411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