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徐江力
在全球貿易發展的大潮下,各國產業合作日益深化,服務貿易、技術轉移活躍。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各國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
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知識產權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2019年,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提出將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此外,“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國際合作”還寫進了中國《“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以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已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新方向與新亮點。
“一帶一路”上的知識產權合作果實
什么是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干嘛的?有什么用?知識產權,顧名思義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其中專利權和商標權被統稱為工業產權。
當今世界,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在知識產權領域,國際合作與競爭相互交織、縱深發展。而積極尋找彼此合作的“最大公約數”,以合作促自身能力建設,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的努力方向。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機制的建立和發展。2016年7月,“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在北京舉行,50多個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知識產權機構負責人參會。會議發布了《加強“一帶一路”國家知識產權領域合作的共同倡議》。2018年,該會在北京再次舉辦,會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國家知識產權務實合作的聯合聲明》。這份聲明強調應當在已有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知識產權機構間的緊密、務實和共贏合作,為此,各方確定了8個務實合作項目,就知識產權法律政策交流、能力建設、意識提升、知識產權審批流程對比研究、數據交換等開展項目合作。
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國家知識產權局代表中國政府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加強“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協議》,這也是中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簽署的首個有關“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的文件。
為了推進信息聯通,打造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及時發布“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最新動態及消息,為沿線國家知識產權用戶和民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中國還建設了“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網站。借助這一平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發明專利及外觀設計數據交換順利開展,與沿線24個國家的知識產權機構開展“云專利審查”系統(CPES)合作。除此之外,中國還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入開展知識產權制度、法律和政策交流,舉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版權保護高端論壇,有效促進與沿線國家之間的版權交流與合作。
而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伙伴,東盟國家近年來與中國在知識產權領域也取得了不少合作成果。
2009年,雙方簽署了《中國—東盟知識產權合作諒解備忘錄》,為開展知識產權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礎。雙方還商議自2009年開始,每年輪流舉辦一次中國—東盟知識產權局局長會議,至今已召開13次局長會議。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知識產權和專利授權標準化互認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2017 年9月,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與柬埔寨工業和手工業部簽署知識產權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就中國授權有效的發明專利直接在柬埔寨辦理登記生效手續達成協議;2018 年4 月,與老撾科技部簽署知識產權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老撾對中國發明專利審查結果予以認可。而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合作,也為推動各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進一步開展相關合作貢獻了積極力量。
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可尋求哪些突破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知識產權合作領域已邁開積極步伐,這不僅有利于各國凝心聚力,在全球知識產權既有格局中為自身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提升在產業鏈合作中的地位;也有利于各國在攜手合作中加速提升自身在知識產權領域的綜合能力。
乘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各國仍需齊心協力,在知識產權國際合作上持續深耕,既要解決好貿易壁壘問題,也要出臺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那么,可以從哪些方面優先突破呢?
首先,需要提升中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副秘書長馬秀山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更多的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不僅缺少物質財富,也缺少知識財富、工業產權、專利和商標,只要大家堅持知識產權保護的理念,國家之間合作起來將會更加容易。機制建立是基礎,意識提升是關鍵,要想真正發揮知識產權合作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需要各國自覺自主地普及知識產權相關理論知識,開展一系列宣講活動,動員政府高層和普通民眾廣泛參與,潤物細無聲,將知識產權的種子扎根在大眾心中,以此來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為后續開展知識產權合作相關工作做好鋪墊。
其次,提升沿線國家對于知識產權的維權能力。由于各國經濟實力存在差異,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政策和保護機制也不盡相同,這就導致在進行國際合作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貿易摩擦。就如何提升沿線國家知識產權的維權能力,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國際合作司司長白光清表示,這需要加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建設知識產權涉外風險防控體系;強化知識產權審查業務合作,引導創新主體更好利用國際知識產權服務體系,便利知識產權海外獲權。
最后,要加強知識產權國際合作領域的人才培育。知識產權國際合作的落地實施離不開全方位、多領域、高層次人才的支撐。白光清指出,“十四五”期間,中國需加強知識產權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知識產權相關政策研究和儲備,實施一批對外務實合作項目,推動中國知識產權合作走深走實。
知識產權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剛需”,也是國際貿易的“標配”,它如同一把標尺,是國際間進行貿易投資的重要考量。一方面它可以為一國智力成果護航,有助于該國的相關專利和商標權在其他國家得到保護和落地;另一方面也為各方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貿易合作上了一把“安全鎖”,助推務實合作邁上新的臺階。
誠然,目前知識產權國際合作面臨一些困難,需要各國尋求突破口,但在合作共識與市場驅動下,加強知識產權合作將是大勢所趨。未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需攜手推動知識產權國際合作走深走實,在既有合作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領域和合作方向,并切實保護好各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權利,為彼此合作保駕護航,共拓更為廣闊的多贏市場。
·聯系編輯:9843831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