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峰 朱磊 劉軍國

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新農人”。在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我見證了機械化種田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可喜變化,也讓我在幼年種下的“夢”發芽長大。
小時候,我喜歡光著腳在田野里奔跑,幫著父親播種、撒化肥。當時,種地確實是個力氣活,種地的艱辛至今令我難以忘懷,但是看著一粒粒種子從發芽到成熟,收獲的成就感讓我打心底感到滿足。
2021年,大學畢業后,我毅然選擇回家種地。起初,我貸款15萬元承包了100多畝地,但由于缺乏規模種植管理經驗和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當年種植的60畝紅薯滯銷。一年下來,我賠了5萬元不說,還連累家里人跟著我白忙活。
一時間,我陷入了迷茫。就在這時,建安區農業農村局給我送來了“及時雨”——農業機械部門的機械推廣指導、農業部門的種子推廣及生產技術。
我迅速轉變種地模式,走上了機械化、規?;?、科學化、集約化種田的路子,并逐步把種植規模從當初的100多畝拓展到現在的2000多畝,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
在機械化加持下,種地不再是一件苦活累活。以前給農作物澆水時,需要肩扛車拉澆灌工具,一家人全部出動,一天才最多澆灌3畝地,現在用卷盤式噴灌機一天就能澆灌20多畝地;以前用噴霧器打藥,一天最多噴10多畝地,現在用植保無人機一天可以噴灑上千畝地……
現在,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到田里“走走轉轉”,看一下農作物長勢,做一些生產規劃,在需要農業機械作業時做好準備和質量監督。
付出就會有回報。我所在的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合作社示范社”,我也被許昌市建安區授予“新型職業技術農民帶頭人”“鄉村振興帶頭人”等稱號。
下一步,我打算購買大型谷物烘干設備,建設糧食儲備庫等設施,幫助村民提高種糧收入。同時,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村集體經濟,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的路子,為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助力鄉村振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是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巾石鄉羅文村一名90后“新農人”,是返鄉創業的一名碩士研究生。
進入4月中旬,天氣忽晴忽雨,溫差也大,在外出差的我放心不下,就通過手機密切關注生態鴿養殖基地。
這是一座現代化生態鴿養殖基地,在3個鴿棚里,9600多對鴿子住著“空調房”,僅2個工作人員就能輕松打理。
在村里人眼里,我不愛走尋常路,兩次讓人感到意外:第一次是2010年高考填志愿時,我想,今后做農業會有前途,就報考了江西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第二次是2016年6月,碩士研究生畢業時,大多數同學選擇校招和考編制,我卻選擇回農村創業。
在讀研期間,我窺見了商機:肉鴿養殖“短平快”,半個多月就能出欄,風險較低、回報較快,因此我決定返鄉養鴿。
2016年9月1日,我找到兩位校友商量合伙,拿出在讀大學時代理快遞派送攢下的錢,開始建廠房,并注冊了商標,踏上我的創業之路。
場地問題解決后,下一步是解決如何飼養的問題。我很注意細節,肉鴿除了吃常規的玉米、小麥等五谷雜糧外,我還買來板藍根、黃芪、茯苓等中草藥,輔之以山泉水,并從源頭上切斷抗生素、激素……
經過不斷努力,2020年,我的公司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營業額達到3000多萬元。
致富不忘鄉里人。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農戶訂單式養鴿;還根據資源稟賦,配合鄉里,發展集鴿文化長廊、研學基地、水上漂流、餐飲業于一體的旅游產業。
2022年,我被評為“江西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我不會就此停步,未來要帶動更多“新農人”參與進來。

201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鸕鳥鎮的一場青年創業大賽。一同參加比賽的年輕人展現出的回農村創業的熱情深深打動了我,讓我心中燃起回到農村做一名“新農人”的想法。
我家里種植了很多鸕鳥蜜梨,平時主要由父母打理。當我向他們提出成為一名“農二代”和他們共同打理果園的想法時,他們堅決反對。他們對我不放心,怕我不接地氣。
確如父母所預料的一樣,我剛到農村工作時,經歷了不少挫折。但我沒有放棄,不斷反思,積極探索工作改進方案。
鸕鳥蜜梨雖能在浙江省內各級農產品評比中拿到金獎,但非常小眾,也無法擴產提質。我嘗試用互聯網思維助推傳統農企解決品牌建設、營銷等一系列問題。線上,通過網購平臺,探索鸕鳥蜜梨的電商之路;線下,借助新零售渠道,讓鸕鳥蜜梨直達目標客戶。
為了提高產品質量,我聯系了浙江大學吳良歡教授、浙江農林大學徐凱教授等團隊,圍繞鸕鳥鎮梨園測土配方施肥、新品種開發、新型園藝技術研究等課題,爭取解決鸕鳥蜜梨提質增效的問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現在,鸕鳥蜜梨被賣到四五元一顆,在高檔超市成了“金水果”。
未來,我想培養一支農業服務型專業隊伍,人人會操作現代化的農具和器械。我還希望創建鄉村創業社群,以不同業態的融合為抓手,共同踏上鄉村年輕人共富之路。

2020年,我從大學畢業后返鄉種地,在我們村成了一個不小的“新聞”。
“咱村的王澤生放著好工作不干,回來種地了?!?/p>
“澤生,到我這來上班吧,待遇很不錯?!?/p>
村里人和同學們對我的“返鄉”,有各種不解和疑問。但是在我看來,城市里不缺少我這樣的人,但是在我的家鄉卻需要我這樣的大學生。
在我的心里,父親王建軍一直是我的榜樣。在我們這里,他是小有名氣的種棉大戶,引進了可持續棉花項目,推廣種植良好棉花40多萬畝。
但是,父親的棉花種植技術還是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與國家倡導的綠色農業不符。特別是這幾年,隨著棉花生產管理技術和棉質標準的提高,綠色農業才是發展的方向。
要發展,沒有科技賦能就不能參與市場競爭。我從返鄉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思考如何將科技“植入”農業生產。
剛開始,父親在指導其他人進行棉花管理生產時,我就在一旁認真聽、仔細記,畢竟理論知識和實踐有著很大的區別。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慢慢找到了棉花產業發展的路徑。
2021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積極與山東理工大學對接,建設了航空科技小院,在推廣棉花種植新產品、新技術的同時,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培育了大批新型農民。
今年,我正在探索生態種植、生物治蟲新路子,指導農戶創新棉田管理模式、深挖管理技術,以更高標準、更高要求推進棉花種植,最終以生態效益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我曾是一名從四川農村考學出來的大學生,畢業于復旦大學。我以前在上海從事產業研究與戰略咨詢等工作十多年,雖然年薪在百萬元以上,但是缺乏價值實現感,缺乏工作意義的及時反饋感,所以想轉行做實業。
我最終投身農業,一方面,是因為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業很熟悉,對農民和農村有感情,回報家鄉是我走出農村時樸實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農村大有作為,農業發展前景廣闊,農民也是新時代的重要貢獻者。和團隊成員商量后,我決定扎根農村,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2018年,我在成都市郫都區德源街道東林村組建了農民合作社,積極推動當地稻蒜輪作產業發展。2021年,我們將德源大蒜申請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合作社也成為國家級示范社。
我牽頭實施了大蒜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通過合作社平臺提供要素服務幫助農民降低農資成本。以萬畝稻蒜產業園區和合作社為基礎,幫助東林村等創建成為四川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爭取到各類財政資金4000余萬元,完善了現代農業要素,增加了村集體資產。
由于工作中的突出表現,我被任命為東林村黨委副書記、東林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總經理。下一步,我除了繼續推動稻蒜輪作的上下游聯動和深加工以外,將更多參與到東林村產業振興工作中,招引更多產業項目落地,團結更多“新農人”在此扎根,帶動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