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杰
在不少人眼中,銀行是高盈利行業,曾有高管自稱,“賺錢都賺得不好意思”。但近些年,分化早已產生,銀行業的實際利潤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近日,黑龍江銀保監局披露了轄區內2023年一季度銀行業運行簡況,出乎市場意料的是,凈利潤為-6.3億元,同比減少112.7%。
其他地方銀行業運營的情況如何?《財經》記者統計,除少數地方(廣西、四川、福建、湖北等地尚未披露數據或披露的數據過于單一),有31地的銀保監局已經發布了2023年一季度銀行業的相關數據。
銀行業凈利潤為負數的不僅僅是黑龍江一地,甘肅銀行業金融機構主要指標情況表(2023年一季度)顯示,當期也虧損了55.88億元。遼寧的數據估計也不容樂觀。
另有數據顯示,青海銀行業金融機構2022年四季度累計虧損43.33億元,較同期盈利減少459.42億元。不過到了2023年一季度,該地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稍有改善,盈利7.89億元,較同期盈利增加34.1億元。
在經濟復蘇下,為何部分地區銀行業反而出現虧損?“消費尚未大幅回暖,房地產行業整體融資需求減弱,尤其是弱區域中的經濟復蘇較為緩慢,當地中小銀行的盈利增長乏力,甚至出現了虧損。”有銀行業資深人士對《財經》記者稱。
另外一個原因在于監管部門對銀行的不良資產認定標準更細、趨嚴,“蠶食”了利潤。“之前,監管部門雖然要求90天以內逾期計入關注類貸款,90天以上逾期計入不良,但不少中小銀行卻未嚴格執行。今年2月,原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對不良資產的認定標準進一步明確。”一位監管人士表示。
2023年5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2》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嚴監管的趨勢。2022年二季度,高風險的中小銀行約351家,這比2021年末的數據增加了大概50家高風險中小銀行。從規模上看,所有高風險機構總資產占全部參評機構總資產的1.55%,2021年四季度高風險機構總資產占銀行業總資產的1%。
“前幾年一些地方名義上高風險機構下降了,但實現方式是不良資產非潔凈出表,2022年初監管部門發現后,要求數據還原。”某資深監管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不過,就銀行業整體來看,2023年一季度凈利潤的增幅也不大,并創近年來的新低。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397.3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166.4萬億元,同比增長14%,占比41.9%;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68.9萬億元,同比增長7.5%,占比17.3%。
相較于10.9%的擴表,2023年一季度商業銀行的凈利潤僅實現1.3%的同比增長。2023年一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6679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同比下降6.1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0.32%,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81%。另外,凈息差較2022年底大幅下降17個基點至1.74%。
伴隨穩經濟政策持續落地,預計2023年銀行信貸規模增速將會持續修復。近期,東方金誠分析人士稱,基于對規模增速回升、生息資產利率企穩和計息負債成本壓力緩釋考慮,預計2023年銀行凈息差有望企穩,資本補充也將在政策加持下繼續推進。
“其中,全國性大型銀行的信用質量仍將好于地方性中小銀行。中小銀行信用質量的內部分化將延續,東北地區、甘肅、海南、河南等地區中小銀行面臨一定經營壓力。”上述分析人士稱。
近日,黑龍江銀保監局披露,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該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53735.1億元,比年初增加2330.4億元;負債總額52154.6億元,比年初增加2435.6億元;所有者權益1580.4億元,比年初減少105.3億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黑龍江省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一季度累計實現凈利潤-6.3億元,同比減少112.7%;一季度末,全省銀行業不良貸款率2.4%,與年初持平;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2.30%,比年初上升0.09個百分點。
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外資銀行、民營銀行等,還有占比很低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黑龍江銀保監局披露的數據量較少,無法判斷其轄區內哪類銀行虧損的較多。但一般而言,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因具有規范的信貸制度、豐富經驗的人員以及與相對獨立的審批程序,經營的相對較好。
《黑龍江省金融運行報告(2022)》顯示,截至2021年末,黑龍江省共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129家,其中城商行有兩家,分別是哈爾濱銀行以及龍江銀行,資產規模為9807億元;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商行、農合行和農信社共84家,資產總額為6362億元;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共37家,資產總額為317億元。
在上述地方100多家金融機構中,除當地占據重要位置的哈爾濱銀行為上市銀行,其他機構很少在資本市場上亮相。但哈爾濱銀行的經營同樣不樂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哈爾濱銀行的資產總額7127.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76.87億元,增幅10.5%;實現營業收入128.71億元,同比增4.4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55億元。

資料來源:各地銀保監局。制表:顏斌
與此同時,哈爾濱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待真實認定。哈爾濱銀行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不良貸款余額為82.19億元,不良貸款率2.89%,較上年末上升0.01個百分點。
然而,另外一則來自哈爾濱銀行2022年報的數據顯示,91天至1年的逾期貸款及墊款為87.7億元,占比3.1%;1年以上的逾期貸款及墊款為186.09億元,占比為6.5%。
于是,哈爾濱銀行91天逾期貸款及墊款超過273億元,占比9.6%,只認定了2.89%的不良率。早在2019年5月,原銀保監會人士稱,“逾期90天以上貸款計入不良,是統一的、硬性的要求。監管部門也鼓勵,有條件的銀行可以更加審慎地把逾期60天以上的貸款也納入不良,但這不是硬性要求。”
5月22日,哈爾濱銀行發布了2023年一季度信息披露報告,但未披露不良率情況。數據顯示,2023年1月-3月,其營業收入合計為19.55億元,2022年同期為33.03億元,其中,利息凈收入為14.48億元,2022年同期為28.28億元;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1.57億元,2022年同期為1.37億元。一季度實現凈利潤3.22億元,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2.99億元。
在營業收入大幅下降,其他項目變動不大的情況下,上述3.22億元的凈利潤主要得益于信用減值損失的變化。數據顯示,哈爾濱銀行2023年一季度的信用減值損失為-5.35億元,2022年同期為-17.37億元。
若向過去繼續觀察,黑龍江轄區內銀行業凈利潤在近年來一直處于大幅減少狀態。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黑龍江省轄內銀行業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69.6億元,同比減少60.9%;全省銀行業不良貸款率2.4%,與年初持平;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2.21%,比年初上升0.11個百分點。
“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對經濟增長形成較大壓力和不確定性,再加上一些中小銀行公司治理不完善,經營數據表現的較差,甚至出現了虧損。就目前來看,銀行的高質量發展還需長期的過程。”一位東北地區規模靠前的城商行行長對《財經》記者表示。
吉林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也出現了虧損。銀行業金融機構在2023年一季度凈盈利52億元,這主要來自于大型商業銀行的貢獻。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凈盈利為56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表現不佳,僅盈利1億元;城商行凈盈利10億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凈盈利為-6億元。
同在東北地區的遼寧銀行業雖沒有公布2023年一季度盈利的數據,但依然仍難走出低谷。遼寧銀保監局僅披露,截至3月末,轄內銀行業(不含大連)資產總額78507億元,同比增長4.2%。負債總額76226億元,同比增長5.1%。各項存款余額57723億元,同比增長8.4%。

資料來源:哈爾濱銀行2022年報
不過,遼寧銀保監局披露了轄區內銀行業在2021年末以及2022年6月末的盈利數據,分別是虧損246億元,實現利潤26億元。
當前遼寧多家城商行和農商行未發2022年報,并且部分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該地區城商行依然處在合并中,省級農商行也在組建中。在農商行中,公開數據顯示,鞍山農商行2021年的不良率為25.10%、燈塔農商行不良率為21.54%、遼東農商行的不良率為11.52%等。
2023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3998家吸收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按規定辦理了投保手續。2022年共歸集保費487.27億元,使用存款保險基金368.56億元開展遼陽農商行(注:遼寧的一家農商行)風險處置,使用300億元向遼寧省風險處置提供專項借款,使用211.32億元歸還金融穩定再貸款。
相較于黑龍江,甘肅銀行業金融機構虧損的更多。2023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甘肅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為38525.07億元,同比增長了9.76%;凈利潤為-55.88億元,同比增長-216.21%。甘肅銀行業金融機構在2022年末的凈利潤為150.33億元。
與黑龍江相似的是,甘肅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大概在120家左右,有兩家城商行,分別是蘭州銀行、甘肅銀行。農商行、農合行和農信社等有85家,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有27家。
目前蘭州銀行已在A股上市,甘肅銀行在港股上市。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蘭州銀行營業收入為20億元,同比增長11.98%;實現歸母凈利潤5.41億元,同比增長10.45%。甘肅銀行在2022年的歸屬母公司凈利潤6.01億元,同比增長5.27%。
化解中小銀行風險是近些年金融改革推進的重點內容。“近年來一系列的監管改革措施已減輕了系統傳染性風險,從而緩解因中小銀行風險事件給整個金融系統帶來的沖擊。”惠譽預期,與其他國家與地區相比,中國政府對大多數銀行較高的持股水平及影響力將使得銀行在出現風險時,政府提前進行干預與救助的可能性較高,進而減少系統性風險的蔓延。
在30多個地方銀保監局公布的數據中,海南銀行業中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余額為393.6億元,不良率為4.9%;甘肅次之,其銀行金融機構不良率4.11%。
進一步來看,海南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數量不多,總資產規模也不大。截至2023年一季度,海南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表合計為16309億元,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含郵儲銀行)為7318.51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為1849.67億元,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為3520.1億元。另外,海南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117.22%,資產利潤率0.68%。
海南的城商行非常少,只有一家。2022年,海南銀行資產總額為1039.66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7.80億元,同比增長12.44%;實現利潤總額3.56億元,同比下滑6.07%;實現凈利潤4.70億元,同比增長12.52%;不良貸款率1.65%,同比上升0.29個百分點。
海南省銀行業的不良大部分集中在農信系統里面,不過并未披露相關數據。公開資料顯示,海南農信全轄8家農商銀行,10多家市縣聯社,營業網點477個,從業人員7200多人。
當下,海南農信系統的風險也正在化解。5月24日,海南省聯社發布消息稱,于5月19日召開2023年第三次臨時社員大會,會議通過了14項與組建海南農村商業銀行相關的決議。
根據公告,海南聯社、海口農村商業銀行、海口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三亞農村商業銀行、海南文昌農村商業銀行等合計20家機構采取新設合并方式組建海南農村商業銀行。
5月12日,海南省聯社召開的5月重點工作推進會顯示,要清醒把握海南農信系統整體的經營進展情況:一是妥善解決延期還本付息貸款問題,從風險化解、提升信貸資產質量的角度深入研究,妥善加以解決。二是逐步拓寬客群基礎,敢于接受挑戰,通過提升規模、挖掘中間業務收入、強化金融市場投資能力等提升盈利水平。三是加快推進聚合碼業務,加大投入深度挖掘,機構業務、消費金融、鄉村振興、數字銀行等部門加快協作推進,持續改善存款結構。
“四是市縣行社要梳理費用配置和績效激勵情況,隨時掌握行社財務動態、收入成本控制等情況,準確了解考核導向,貫徹落實好省聯社黨委工作部署。五是堅持不懈抓好風險處置化解工作,加快處置重點項目,研究細化每季度的風險化解目標,認真研究適用好新的金融資產分類標準。六是進一步開展好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業務,深入分析梳理業務增長乏力原因,找出癥結所在,提出相關的建議和意見。”上述會議稱。
上述會議還表示,要扎實推進清產核資工作,真實全面地反映海南農信的資產狀況。持續推進不良貸款風險處置,把工作做細做實。
目前,不僅僅是海南,還有遼寧、四川等地提出了組建省級農商行的方案。“這與當地銀行業的生存狀況有關,其目的是抱團取暖,加強自上而下的控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預防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有銀行業人士表示。
當下,河南因受村鎮銀行事件的影響,市場也比較關注的該地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河南銀保監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末河南省銀行業不良貸款(主要商業銀行)為579.72億元,不良貸款率(主要商業銀行)為1.27%。
與外界想象不同的是,河南省銀行業不良貸款為何低至1.27%?“河南在該數據披露中,標注了‘主要商業銀行,大概率未將正在處置風險的銀行計算進去。”有銀行分析人士稱。
在各地銀保監局公布的數據中,浙江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不良率最低,為0.62%,這對于總資產規模達27萬億元的浙江實屬不易;廈門、上海和江蘇銀行業的不良率也均低于1%,分別是0.65%、0.83%(商業銀行為0.75%)、0.67%。
2022年9月27日,在第294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浙江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包祖明稱,十年來,(浙江)銀行業各項貸款余額突破18萬億元大關、年均增長超12%,首創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融資、無還本續貸、中期流貸等金融服務模式,小微、民營、涉農、制造業等貸款余額持續保持全國第一,普惠小微貸款利率持續下降。轉貸效率大幅提升,無還本續貸余額超7500億元,為全國第一。
“我們率先探索形成可復制的聯合授信、會商幫扶、化圈解鏈、改革化險等成功經驗,創新跨區域監管協調議事機制,全國首個探索省會城市監管新模式。十年來,浙江持續重拳整治金融亂象,累計處罰機構1214家次,處罰責任人員655人次,近四年罰沒金額超過以往十幾年的總和。累計處置不良貸款1.46萬億元,不良率降至0.67%,為全國最低。”包祖明還表示。
5月19日,2023年一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1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341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2%,較上季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作為最薄弱的環節,區域銀行的健康發展,則意味著中國體系短板得到改善。普華永道提出了區域銀行發展的以下成功要素:擁有清晰、穩定的戰略主線、戰略執行力和戰略定力;經營特征鮮明,在特定客戶、產品或服務上形成優勢;勇于變革、組織敏捷,以效率和體驗構筑護城河;高管任職時間較長或繼往開來、戰略思路有延續性,且具備良好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
“應拋棄原先以外在規模為重的理念,轉而注重內涵價值,成為高質量、有特色、可持續地穿越周期的卓越銀行。圍繞基礎客戶、基礎業務,深耕本地,摸索出一條區別于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的差異化發展路徑,看似平凡之路,反而會成就區域性銀行的不平凡。”普華永道張挺在2022年10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