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珍 祝劍峰 李芬 章璐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栽培面積較大,分布區域較廣,加工用途多。油茶耐瘠薄耐干旱,經濟收益長,適生范圍廣等特點,可用來綠化荒山、保持水土,同時茶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以上,被譽為“東方橄欖油”和“液體黃金”,是聯合國糧農組織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高級食用油。
油茶栽培分為6大產區:核心產區為湖南、江西、廣西和廣東北部,占全國油茶種植面積的2/3;東部產區為浙江、福建;南部產區為海南、廣西南部和廣東南部;西部產區有貴州、重慶、四川;云南產區主要是云南省;北部產區包括安徽、湖北、河南和陜西南部。
按照《湖北省木本油料“十四五”發展規劃》技術指南,結合湖北省地理氣候和立地條件,將適宜發展油茶的產區分為鄂東南幕阜山區、鄂東北大別山區、鄂中大洪山區、鄂西北秦巴山區、鄂西南武陵山區5個主要栽培區。在這些區域低山丘陵和山區均可栽植,也適合復合經營,可以充分利用邊際性土地來發展,具有不與糧棉爭地的優點。
鄂中大洪山區是我國油茶的北緣產區,其中谷城縣是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試點示范縣,位于鄂西北,漢水中游西南岸,地跨N30°53′~32°29′,E111°07′~111°52′,海拔最高1584m,最低71m,有100多年栽培油茶的歷史,但由于管理不科學、生產無標準,在油茶品種不齊、樹齡老化等因素的制約下,以谷城為例,作為油茶北緣產區油茶重要產區,油茶生產一直處于發展緩慢的狀況,北緣產區油茶高產栽培與管理技術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有力促進北緣產區油茶產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提高油茶林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助力湖北省油茶產業擴面提質增效服務。
土壤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值在5.0~6.5的砂質紅壤、黃壤、黃紅壤為宜。一般要求土層厚度不少于40cm,豐產林要求60cm以上。海拔一般在800m以下,鄂西山區不超過1000m[1],山地造林以坡度小于25°的緩坡中下部為宜。油茶適宜栽植在陽坡和半陽坡,注間要避開有北風和西北風侵害的地段。
坡度小于15°以下的林地可以全墾,用機械整地,15°~25°可帶狀整地,整為水平梯地,25°以上只可穴狀整地。谷城油茶種植產區坡度較大,一般采用帶狀整地,隨坡面由上而下按等高線挖筑梯帶,帶面寬度以3m左右為宜,可以根據坡小帶寬、坡大帶窄方法進行調整,帶面外高內低。在10月以前完成整地,整地后最好曬1個月讓土壤充分風化,按60cm×60cm×60cm的規格挖大穴,施足基肥,回填部分土壤。在整地時注意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水土保持,坡面適當保留植被。
油茶栽植密度為70~90株·667m-2,一般可以按2.5m×3m,2.5m×4m,3m×3m配置,采用茶農單憑和機械化作業的油茶林密度設為2.5m×4m或3m×4m。
2.4.1 選擇良種壯苗
造林苗木要求兩年生的輕基質容器嫁接苗,苗高25cm以上,地徑0.25cm以上,苗木粗壯,頂芽飽滿,根系發達。有條件的也采用三年生大苗,苗高60cm以上,地徑0.6cm以上,另外鄂西北崗地選擇耐旱品種。
2.4.2 品種配置
油茶新造林地品種配置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對經過規范試驗并有成熟科研成果的配置模式,應明確提出配置方式。北緣產區主要的主栽品種與配栽品種配置見表1,對暫時沒有科學配置依據的品種,原則上選用花期相遇,成熟期相近的3~5個品種進行配置栽培[2]。

表1 北緣產區主要的主栽品種與配栽品種配置
各品種按主栽與配栽3∶1或4∶1栽植,可以采用分品種成行或成塊種植,如主栽品種為“長林40號”,配栽品種為“長林53號”,可以按“長林40號”∶“長林53號”按3∶1進行分品種成行配置,見圖1,或者主栽品種為“長林40號”和“長林4號”,配栽品種為“長林53號”,可以按“長林40號”∶“長林4號”∶“長林53號”按4∶4∶2分品種成行配置,見圖2,分品種成行成塊種植有利于后期的管理,可以充分授粉,后期也方便采摘。特別注意的是配置完成需繪制定植圖,注明每個品種、無性系所在的位置和數量[3]。在每行第1株處埋永久性標識牌(如水泥樁),并注明品種名稱。

圖1 “長林40號”∶“長林53號”按3∶1配置

圖2 “長林40號”∶“長林4號”∶“長林53號”按4∶4∶2配置
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良種配置,才能夠充分發揮良種增產潛力,顯著提高油茶林經濟效益,為湖北省油茶產業擴面提質增效服務。
油茶栽植時間最好在12月—第2年1月,最遲不超過3月中旬,最好采取雨前栽植。栽培時注意容器苗底部如果封住必須去除容器,輕基苗要保持基質完整,栽植時基質不散需解袋栽植,基質散開可以不解袋栽植,栽植后澆透定根水,栽植后保持嫁接口正好露出地面,然后在根部周圍填入細土分層壓實,做到根舒、苗正、土實。有條件的地方提倡覆膜造林,栽植后苗木周圍覆蓋地膜、養護毯、園藝地布或秸稈,保濕保墑。
油茶幼林指樹體處于持續快速擴展、尚未完全定形,多數植株尚處于初果投產階段的林分,一般為定植6年以內的油茶林。在這個階段油茶以營養生長為主,快速形成樹體骨架,同時兼顧早期生產能力,形成健康、合理的樹體和群體結構,順利向盛果期過渡。
油茶幼林需連續撫育3年,每年2次,第1次在5—6月進行,第2次在8—9月,主要是松土除草,培兜擴穴。
整形是形成并維持良好樹體結構、保證油茶林持續高產穩產的一項重要技術手段。為了培養樹形,控制持果,保證骨干枝生長,做到通風透光,枝梢健壯,立體結果、產量穩定。定干整形一般在11月—第2年2月,新造油茶采穗圃在幼樹距地面50~60cm處短截主干,萌發新枝后選留4~5個作為主枝,次年在主枝上留2~3個副枝,第3年在副枝上留側枝群,形成自然開心型樹冠。
油茶定植當年可以不施肥。從第2年開始,每年可在3月新梢萌動前半月施速效氮肥,每株50~100g,11月施有機肥,每株5~10kg。幼林施肥可在30cm外打孔,成林樹穴施、半月形、溝施。一般采用溝施方法,在距離樹干基部30cm或在樹冠投影線外沿開挖施肥溝,溝寬20~30cm,深20cm。將肥料與土攪拌均勻后應及時覆土。注意施肥時應地應樹制宜,根據立地條件、樹體生長勢、葉片顏色等考慮施肥量。
一般在采摘后到春梢萌動前,即12月上旬—第2年2月底進行修剪,本著幼樹輕剪、老樹重剪、小年輕剪、大年重剪,大空小不空、內空外不空、打陰不打陽、剪下少剪上的原則,修剪時要注意先修下部,后中上部,先剪冠內,后剪冠外,切口平滑,稍傾斜,剪去腳枝不傷枝,鋸掉殘樁不藏枝,病蟲枯枝全剪去,上控下促樹冠齊,注意修剪比不修剪的增產30%~50%。
油茶豐產林病蟲害防治遵照以營林措施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油茶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軟腐病、煙煤病等;主要防治炭疽病(5月下旬—6月上旬)、軟腐病(4月下旬),發病初期使用1%等量式波爾多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噴霧[2]。每15d噴霧1次,連續3次。油茶主要蟲害有象甲、蛀莖蟲、茶梢蛾、黑跗眼天牛等。要注意加強林地管理,適時修枝撫育,及時修剪蟲害枝條,清理林地,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可減輕危害。同時也要進行藥物防治,主要防治油茶象甲,可在5—7月油茶象甲成蟲陸續出土時在林間噴灑白僵菌和綠僵菌,以及綠色威雷200~300倍液,噻蟲啉500倍液等高效低毒農藥防治。蛀莖蟲可以在幼蟲期噴灑森得保300倍液,25%滅幼脲3號懸浮劑1500倍液,注意禁用國家限用農藥。
油茶是異花授粉樹種,主要通過蟲媒,油茶坐果率的高低與授粉昆蟲的多少成正比[4]。因此保護好土蜂,可有效提高油茶授粉效率,促進油茶增產。有研究表明,土蜂多的油茶林坐果率比土蜂少的油茶林高出7%~20%,產量可高出30%~100%[5]。所以對油茶林進行引蜂授粉可較大幅度地提高油茶的產量,讓林農朋友達到油茶豐產豐收的造林效果。
油茶果實5%~10%的果實開裂為采收最佳時期。茶果色澤鮮艷、發紅或發黃、呈現油光,果皮茸毛脫盡,果基毛硬而粗,果殼微裂,籽殼變黑發亮,籽仁現油。一般在寒露籽10月8日前后采收,如果遇到極端干旱情況,可以延遲7d采摘。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油茶果一定不能提前采收,否則影響出油率。
經過對北緣產區低產油茶林開展調查,發現低產林主要存在2種,樹齡在8~50a,產量在15kg以下的油茶林,主要原因是存在品種混雜以及管理不善;樹齡在50a以上,產量在5kg以下的油茶林。這樣的地塊立地條件極差,品種混雜,林分衰敗,無人管理。低產林的改造應本著因林制宜、分類改造的原則,對于油茶品種較好,立地條件較好,樹勢尚好,且具增產潛力的油茶林,應強化撫育;對于有一定產量,但油茶品種較差的地塊,可采用逐步更替的方法,分期投入,對產量也影響不大,但盛產期會后延;對于樹齡中等、樹勢較好,但油茶品種差的地塊,可采用嫁接換冠,但是對技術的要求高、成本也高;對于立地適宜但林分衰敗的低產林可采用更新改造,但存在的問題是投入較大。
在低產林中,由于前期沒有管護,形成以油茶為主的混生林的,應在當年的11月中下旬—第2年2月底砍除喬、灌木,藤蔓類植物等非油茶雜木,并挖去樹蔸,清理病蟲枝葉,對油茶的老、殘、病株也要一并砍掉。
根據林地地形、地勢、立地條件、品種、經營方式、經營水平進行密度調整,過密的林地進行疏伐;林間空地大的稀林,需補植良種壯苗或移植幼樹,一般要求立地條件好的保留60株·667m-2左右,立地條件差的保留80株·667m-2左右。
可以在當年的12月—第2年的2月底進行深挖墾復,樹冠外圍深度應達到20cm以上;有利于枯枝落葉等凋落物深埋腐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利于雜灌根系翻曬枯死,減少雜草叢生;破壞病蟲害滋生環境,達到清園的目的。可以采取3年1深挖,1年1淺鋤,特別是第1年秋、冬深挖以后,第2年夏季一定要淺鋤1次,坡度小于15°的林地盡量全墾,大于15°的采用帶墾或塊狀墾。
要恢復樹勢,提高油茶的產量,還需要挖溝深施肥,春季每株可施0.5~0.75kg復合肥、0.2~0.3kg的尿素,秋季每株施0.5~0.75kg復合肥;有條件的地方秋冬季可施1500~2000kg·667m-2農家肥或每株有機肥10~15kg。一般在在上坡位沿樹冠外沿投影開半圓形環狀溝或東西、南北交錯條狀施,溝深20cm左右,施后覆土。
修剪主要是進行回縮及修除,對于多年生的弱枝及太高不方便采果的枝條應進行回縮,及時修除下腳枝、交叉枝、病蟲枝、徒長枝、重疊枝、下垂枝,形成枝葉均勻、通風透光、結果面大而厚的樹冠。
經調研,北緣產區存在一部分60~70a的油茶林,品種不純,長勢旺盛,長期不接果,長勢好的可以采用高接換冠,5月底或8月下旬采用撕皮嵌芽接和改良拉皮切接法換冠,如果長勢弱,則可以考慮用三至四年生良種大苗替換。
五十年生以上,產量在5kg以下的老殘林,可全部清除老油茶林,選用良種壯苗重新造林,也可帶狀清除,3~4a更新。對于品種類型較好、株行距較均勻、生長勢不過于衰老的低產林,可采用截干更新,可在秋冬季進行,即在主干50~60cm處,保留部分分枝外,其余全部去掉,保留分枝的多少,依衰老程度而定,樹勢越衰老,保留分枝越少,特別注意的是截干要及時進行除萌,去除多而細弱的萌條,保留部分強壯合理的分枝,快速培養新樹冠,2~3a就開花結果,恢復產量快。
油茶作為我國的主要經濟林,有著顯著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高產栽培與管理技術可扎實推進油茶產業提質增效,為油茶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助力湖北省油茶擴面提質增效行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