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晨 鄭達燕
(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1331)
鄉村振興戰略最早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乎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處理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鄉村振興戰略逐步在全國范圍內鋪展開來。建設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是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有助于完成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任務。
美麗休閑鄉村是指生態、社會、經濟等方面具有可持續性發展、和諧文明的鄉村[1],其能夠順應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與新需求。2005年,國家首次提出建設新農村的提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建設美麗休閑鄉村打下堅實的基礎。2013年,國家首次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戰略目標,農業農村部也因此啟動了全國“美麗鄉村”的創建活動,截至2021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數量達到1440個。
近年來,關于美麗鄉村的研究日趨豐富。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可持續發展[2]、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潛力及空間分布特征[3]、鄉村住宿與發展規律[4]等方面,以經濟學和地理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建設[5,6]、鄉村旅游[7]、鄉村治理[8,9]、鄉村空間分布[10,11]等方面,研究成果較為顯著。部分學者從地理學視角出發對中國各區域的美麗鄉村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對實現區域鄉村振興具有積極作用。在分析影響美麗鄉村空間分布的因素中,學者大多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進行分析,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12-15]。然而,現有研究多是基于全國和各省市的研究,從經濟圈的角度出發研究探討美麗休閑鄉村的空間格局演變特征卻少有涉及。因此,立足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美麗休閑鄉村的時空分布特征,根據成渝地區獨特的區位條件,提出了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美麗休閑鄉村群的發展模式,以期為未來成渝地區打造鄉村振興群打下基礎。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規定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地理范圍,包括重慶市27個區(縣)和四川省15個市,總面積約18.5萬km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主要是以成都市、重慶市2個一線城市為動力源,帶動沿線城市或附近城市的發展。農村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基地,是國家經濟之所在,農村發展對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的建設是成渝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農村的發展程度是區域發展的基石。美麗休閑鄉村要向外發散,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臨近地區協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點-軸系統理論,陸大道是最先提出點軸系統理論的學者,并于1986年在 《地理科學》上刊登,該學者指出點軸開發是最有效的空間組織形式,形成有機的點軸系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工業發展的問題[16]。該理論對于解釋城市或其他客體的空間結構發展形態、聚集和擴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7]。“點”通常是指居民點或城市點,“軸”則是指線狀的交通干線或其他“線狀”基礎設施,用于連接居民點或城市點,實現“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的演變過程,是促進區域發展的必由之路。
因而,從理論上講,“點-軸系統理論”可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空間分異特征提供更好的理解。成渝地區美麗休閑鄉村的空間分異狀態,表現為每一個鄉村與鄉村之間的連接都是一次“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的空間躍遷過程。
關于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的相關政策條文均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http://www. gov.cn/index.htm),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2013—2021年公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美麗鄉村建設點為研究對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省域、市域、縣域行政區劃界限等信息來源于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美麗休閑鄉村的經緯度坐標來源于百度地圖坐標系統。在此基礎上,利用Python軟件對相關政策進行詞頻分析,并利用ArcGIS 10.2軟件對村落位置信息進行矢量化處理,建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空間分布圖。
2.2.1 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指通過對研究內容進行定量分析,得出較為客觀結論的一種研究方法[18]。通過對相關內容信息進行整理、識別和提取,完成定量分析,獲得研究結論。本文主要通過中央人民政府官網獲取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官網獲取關于美麗休閑鄉村建設的相關政策條文,并對內容進行篩選和整理,剔除動詞、地名等與研究內容無關的詞匯信息,采用Python軟件對詞頻進行統計分析。
2.2.2 緩沖區分析
緩沖區(Buffer)分析是最基本的空間分析方法之一,主要是解決空間鄰近問題、揭示地理要素影響范圍和影響機理的工具。基于特定的點、線、面等要素,以研究點為中心,在周圍建立一定數量和寬度的緩沖帶[19]。本研究利用ArcGIS軟件中的緩沖區分析工具,分別以成都市政府駐地和重慶市政府駐地為中心,設定不同的緩沖距離,并建立不同緩沖距離下的緩沖帶,形成不同等級的緩沖區。疊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位進行分區統計,定量揭示不同緩沖距離等級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美麗休閑鄉村的空間分布規律。
2.2.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是基于研究對象本身對未知密度函數進行非參數估計的空間分析方法,與傳統的點密度估計方法相比,核密度估計結果具有更高的連續性[20]。計算公式:
式中,F(x)為估值點x處的核密度估計值;k表示核函數;x-xi表示估值點到xi的距離;h為帶寬;n為帶寬范圍內點的數目。本文采用ArcGIS平臺的核密度估計工具測算全國省級和縣級尺度下村莊的核密度值,刻畫不同空度尺度下中國村莊空間分布特征。
國家相關政策、意見的高頻詞主要集中表現在3大板塊:農業、農村和農民,即鄉村發展問題。在政府官網對鄉村振興戰略相關政策進行搜索、歸納和整理,過濾掉與研究內容無關的信息,如職業技能提升、脫貧資金扶持、土地出讓收入等指導意見,共計136317個字符。采用Python軟件,在過濾掉無關詞匯和無效詞匯后,提取排名前300個高頻詞進行總結和討論,最終選取20個突出名詞為代表。由圖1可知,高頻詞主要集中在“鄉村”“農村”“農業”“農民”“農產品”等與“三農”問題密切相關的詞匯上。其中,“鄉村”和“農村”2個詞匯分別為出現了1165次和1143次,在全部詞匯中出現次數最多,分別排在第1名和第2名,也是在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中活躍度最高的詞匯。農民是鄉村的主人,是鄉村發展的主體,因此,農民問題也是政府密切關心的問題[21]。

圖1 詞頻顯示
經統計發現,自2013年中國農業農村部開展美麗休閑鄉村評選活動以來,成渝經濟圈內被評選為全國美麗休閑鄉村的數量逐年增加。2013—2017年呈現上下起伏波動增長的趨勢,2017—2021年間逐年增長,見圖2。其中,2021年數量達到最高峰,美麗鄉村示范點有24個,約為2020年的2倍,這說明近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美麗休閑鄉村建設發展勢頭較好,鄉村振興戰略成果顯著。

圖2 成渝經濟圈美麗鄉村數量變化
3.3.1 基于四川省省會城市和重慶直轄市的緩沖區分析
本文使用Arcgis 10.2中的緩沖區分析,以成都市和重慶市為中心,分別以10km、30km和50km為緩沖半徑,將最美休閑鄉村分布圖與新一線城市分布圖進行疊加,得到緩沖區分布圖,見圖3。由圖3可知,以2個新一線城市政府駐地為中心,設置30km和50km范圍的緩沖區,美麗休閑鄉村相重疊的個數較少。

圖3 成渝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緩沖區分布圖
在成都市內,位于30km和50km緩沖區內的美麗休閑鄉村大多分布在成都市周邊地區,交通便利,經濟發達,通訊條件較好,地理位置優越。借助成都市中心的發展和相應的政策條件,取得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重慶市內,美麗休閑鄉村的空間分布主要呈現以重慶市政府駐地為中心的同心圓狀分布形態,分布較為平均。
從縱向空間分布狀況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主要呈現以重慶市和成都市為中心的東北-西南向條帶狀分布形態,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區,較為分散。
3.3.2 基于核密度估計的總體空間分布格局呈現多核心不均衡分布狀態
使用Arcgis 10.2空間分析中的核密度工具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最美休閑鄉村數據進行核密度估計,生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最美休閑鄉村的核密度圖,見圖4。從經濟圈尺度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最美休閑鄉村的整個空間分布特征呈明顯集聚,基本形成了2個核密度高值中心,即西部成都市集聚中心和東部重慶市集聚中心。

圖4 成渝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核密度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西部地區核密度值比東部地區的核密度值更大,西部地區核密度值表現為以成都市和雅安市為中心的“葫蘆狀”形態。其中,成都市核密度值最高,為0.0020~0.0023個·km-2,市內共有17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占整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總量的17%。雅安市的核密度值僅次于成都市,表現為成都、雅安、德陽等區域形成集中連片分布區。成都市周邊地區是旅游業和農家樂等產業較為發達的區域,從原來的農業村變成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的現代村落,為日后美麗鄉村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除旅游業、民宿業等服務業外,雅安市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水果產業和茶產業,并建立工廠,提高農村就業率,增加居民經濟收入。這也是西部地區最美休閑鄉村點核密度值最高的獨特原因。
東部地區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較為分散,集中性不明顯。主要表現為以重慶市萬州區和重慶市主城區及其周邊地區的雙核心不均衡分布模式。萬州區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這些村落的產業發展勢頭較好,農業產業化發展,觀光休閑旅游業發展迅猛,交通便利,因此核密度值較高。重慶市主城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分布較為平均,核密度值呈現由中心向外圍遞減的趨勢。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較少,核密度值最低。由于地區經濟發展較慢,產業較為落后,交通通達度較低等問題,鄉村發展較為困難。
因此,結合成渝地區地貌特征,可將美麗鄉村空間格局劃分為西部(主要包括成都市、雅安市和德陽市)雙核心較均衡發展區和東部(主要包括重慶市萬州區和重慶市9大主城區及周邊地區)雙核心不均衡發展區。
根據前文研究發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分布極不均衡,各地區實力差距懸殊。根據成渝地區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及經濟、交通可達性等狀況,確定以成都市和重慶市2個重點城市為發展點[22]。
4.1.1 成都市發展點
作為省會城市,充分發揮成都市作為全省中樞城市的區位優勢,以成都市為中心,設計南、北、東3條軸線,南線向眉山、樂山延伸,北線向德陽、綿陽延伸,建設“成德綿樂城市帶”,東部則向重慶市延伸。融合美麗休閑鄉村的建設,成都市是四川省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最多的城市,充分發揮“天府之國”的首府地理優勢,整合旅游業、民宿業等區域產業資源優勢,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打造美麗休閑鄉村群。
4.1.2 重慶市9大主城區發展點
重慶市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兼具水、陸、空3種運輸方式的復合型交通樞紐的城市,以重慶市9大主城區為發展中心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以“主城區”為中心,設計東北-西南走向的軸線和西北走向的軸線,以這2條軸線帶動重慶市美麗休閑鄉村的建設。東北走向的軸線連接涪陵、豐都、忠縣、萬州等地級市,西南走向的軸線連接江津、瀘州、宜賓等城市,打造為“沿江城市帶”,西北走向的軸線與成都市相連,建設為成渝地區發展主軸。沿江城市帶具有建設美麗休閑鄉村所需的自然條件、基礎設施和發展產業,對打造美麗休閑鄉村群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建設“成德綿樂城市帶”發展軸線和“沿江城市帶”發展軸線[23]。根據國家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的通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運輸網絡日漸完善。從路網構成來看,鐵路以成都市和重慶市為中心,呈“米”字型構架,連接其他城市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到15000km以上;水上運輸將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功能,健全航道網絡系統;此外,還要提高成都、重慶國際航空樞紐的綜合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該戰略本質上是與生產力架構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發展戰略相契合的,同時還聯袂標志性城市,實現了點軸開發軸線上部分城市活力的激發。
根據詞頻分析發現,鄉村振興戰略與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建設密切相關。高頻詞主要集中表現在農村、農業、農民等“三農”問題上,表明國家高度重視鄉村的發展問題。“鄉村”和“農村”2個詞匯是在全部詞匯中出現次數最多詞匯,位列第1名和第2名,其次是“農民”一詞,均與鄉村建設密不可分。
從數量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的數量在逐年增多。2014—2016年呈上下波動起伏的增長趨勢,2017年至今,美麗休閑鄉村數量呈明顯的增長趨勢。說明地區政府高度重視美麗休閑鄉村建設,成渝地區美麗休閑鄉村建設勢頭強勁,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
從市域尺度分析來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集中分布在重慶市和成都市2市,二者均為新一線城市。重慶市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擁有的數量最多,占總數的45%;成都市作為四川省的省會城市,擁有美麗休閑鄉村的數量次之,占總數的21%。
從整體分布狀況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最美休閑鄉村的整個空間分布特征呈現明顯集聚狀態。基本形成了2個核密度高值中心,即西部成都市集聚中心和東部重慶市集聚中心,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最少,整體發展不均衡。
構建以“成德綿樂城市帶”發展軸線和“沿江城市帶”發展軸線為主線的美麗休閑鄉村群,并基于成都市和重慶市2個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帶動城市周邊地區產業的發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2021年名額猛增,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美麗休閑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手段,重慶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大力倡導進行農村新面貌整改,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投入大量財政支持和人力支持,但仍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從宏觀角度分析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的時空分布特征,對全面推進實現地區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根據“點-軸系統理論”,從地理學角度出發,美麗休閑鄉村實現“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建設,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鄉村振興群,實現鄉村振興全覆蓋。根據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麗休閑鄉村發展現狀,在每個市/區設立建設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示范點通過發展旅游業、民宿業等第三產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當地居民通過土地或房屋出租及就業等形式獲得經濟收入,通過先設立的一批示范點帶動周邊村的發展,示范點與示范點之間強強聯合,建立優勢互補的發展狀態。因此,可以倡導鄉村利用現有資源創新鄉村發展模式和發展結構,在建立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的基礎上,將鄉村振興的成果與市(區)域內的其他鄉村、村民共享,提升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主體認同感,推動美麗休閑鄉村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