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目前臨床上一種十分常見且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該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氣流持續性受限,患病后患者肺功能會顯著下降,且發展速度快,治療難度大,復發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018年我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總人口已經接近1億,40歲及以上人群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病率高達13.7%,且男性多于女性,農村地區人群患病率較高。一項全球性疾病負擔研究顯示,2020年COPD已成為導致全球人群死亡原因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國COPD位列人群死因的第2位和疾病負擔的第3位。
COPD患者應遵醫囑定期復診,需戒煙和規范合理用藥,并要注意減少室內空氣污染、防止呼吸道感染,同時應加強鍛煉,增強自身體質。COPD患者病情多反復,特別是重癥COPD患者康復出院后如缺乏定期、連續、專業的臨床隨訪,易再次導致病情發作甚至惡化,不利于后續康復與整體預后。因此,COPD患者康復治療期間實施居家延續性護理等干預措施至關重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策略手冊》于2020年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主編朱惠莉,共十二個章節,主要內容涉及COPD的臨床特點、穩定期藥物治療、預防、早期識別、急性加重期診治、家庭氧療、康復治療和自我管理。該書語言通俗易懂,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讀性;可讓讀者更好地了解COPD診斷、預防和護理等方面知識,促使早期發現疾病,預防疾病發生、發展,提高治療水平。該書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值得廣大醫務工作者閱讀學習。本文結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策略手冊》中關于COPD患者家庭氧療、康復治療和自我管理等相關內容簡要介紹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在老年COPD患者康復中的應用。
1COPD病因及危險因素。臨床上COPD發病多認為是環境與自身因素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1)環境因素:環境因素是誘導本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人們長期生活在粉塵較大的環境中,會嚴重危害身體健康。2)吸煙:長期吸煙會導致身體受損。3)遺傳:COPD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COPD是一種高發疾病,患者患病后肺部會出現不可逆損傷。臨床上COPD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應用支氣管擴張劑和止咳、化痰等藥物可以控制病情進展。
2 基于信息化平臺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構建。1)成立延續性護理干預小組:延續性護理干預小組由肺康復專家、神經內科專家、專科康復護士組成,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疾病監測、康復訓練和生活指導等,以期為患者進行全程、全方位、個體化的治療及護理。2)減少有害氣體、顆粒吸入:如戒煙等。3)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如可進行慢跑、瑜伽等體育鍛煉;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必要時使用增強免疫力藥物。4)飲食指導: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清淡飲食,提倡少食多餐,多飲水,增加纖維素攝入,控制碳水化合物入量。
3 康復訓練項目及主要研究工作內容。1)開展上肢和下肢能力訓練,包括舉重、推物、啞鈴操、扔鐵球及慢走、跑步、游泳、爬樓梯等,下肢功能障礙的肌肉耐力與恢復性訓練也是主要鍛煉內容。2)學會呼吸肌放松訓練:縮唇式呼吸,以鼻吸氣、縮唇呼氣,即在呼氣時,收腹、胸部前傾,口唇縮成吹口哨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型緩緩呼出。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或1∶3,要盡量做到深吸慢呼,縮唇程度以不感到費力為適度。每天鍛煉2次,每次持續10~20 min,每分鐘進行7~8次。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凸起,呼氣時腹部凹入,初學者以半臥位最適合,將雙膝半屈或者在膝蓋下墊一個小枕頭,以便讓腹肌得到放松。然后,將雙手分別放在前胸和上腹部,用鼻子慢慢吸氣,膈肌松弛,放置腹部的手朝上抬起,胸部的手保持原位不動;呼氣時,腹肌收縮,放置腹部的手下降。患者需每日堅持鍛煉,每次持續5~15 min。需注意的是,要保持深長而緩慢呼吸,盡量使用鼻子而不是用口呼吸。有效咳嗽,患者盡量坐起或上身向前傾斜緩慢深呼吸或采用縮唇呼吸2次,在最后1次深呼吸后,張嘴呼氣期間用力做2次短而有力的咳嗽。對咳嗽時不能坐起的患者,家屬或醫護人員需協助翻身置左右臥位,咳嗽時家屬或醫護人員要手心屈曲呈凹形,由下向上、由外向內輕輕叩擊背部以助排痰。
綜上所述,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可以使老年COPD患者逐步實施肺系統康復護理鍛煉,得到持續、專業、有效、個體化的肺護理康復指導,緩解部分長期呼吸困難導致的肺部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