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業明 何鑫
摘? ?要:近年來,最熱議、最趨同認知的莫過于“經濟危機即將到來”這個預測,使人們又重新認識和研究經濟危機理論。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危機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通過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內在矛盾,將導致經濟危機的后果全部揭示了出來。由于此概念涉及范圍太廣又極具復雜性,馬克思并未在《資本論》中單獨設篇加以論述,但是經濟危機理論卻貫穿于《資本論》全篇。《資本論》三卷分別從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社會生產總過程三方面,對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及內在機理進行了系統分析。同時,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在當代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資本論》;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1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9-0001-03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是馬克思思想的重要內容。在《資本論》之前,馬克思就已開始研究經濟危機問題。但都只是部分地研究,散見于一些手稿和著作,未形成理論體系。馬克思對經濟危機問題的研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第一次提出。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首次提出了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1]。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開始探尋到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馬克思對于經濟學研究開始進行體系的構建。《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完成,標志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體系構建已經成熟。本文將系統分析《資本論》Ⅰ—Ⅲ卷中整體性的經濟危機理論,從上述分析中總結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當代價值,以求獲得有益啟示。
一、《資本論》中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主要內容
《資本論》第一卷主要論述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并且這種生產過程需與流通過程相聯系看待。馬克思由最簡單且人們最常見的商品開始入手,提出了經濟危機發生的最一般可能。《資本論》第二卷主要論述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主要考察剩余價值的實現問題。《資本論》第三卷主要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目的是“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2]29。前兩卷主要說明了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問題,第三卷則是考察各種資本形式對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
(一)經濟危機的原因
經濟危機的表層原因在于生產相對過剩導致經濟危機。資本家通過不正當的手段進行原始積累,占據了生產資料,工人無以依靠,只能將自己的勞動力出賣求得生存。由于資本的逐利性,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作為“人格化的資本”[3]260的資本家便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進行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的革新,進行擴大再生產。而工人所受剝削便不斷加深,屬于自己那部分剩余價值相對來說越來越少,進一步限制了工人的需求:在不斷擴大再生產中,工人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多到已經超出自己所消費商品的數量。在整個社會上,就出現了生產大于消費的情況。一方面,社會所供給的商品過多;另一方面,工人們的需求被限制,無力支付社會供給的商品,就出現了生產過剩現象。資本家商品銷售不出去,無法獲得剩余價值,那么資金鏈就會斷裂,經濟危機便會爆發。經濟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原因,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還有商品、貨幣與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階段與經濟危機、資本的積累與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流通過程中還有資本形態及其循環與經濟危機、資本周轉與經濟危機、社會資本再生產與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社會總生產中還有利潤率下降趨勢與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所衍生的商業資本危機、生息資本危機。
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同生產不斷社會化的矛盾。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資料隸屬于資本家私人占有,資本家組織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非滿足社會需要。基于此,資本家不斷改進技術、無視社會實際而瘋狂擴張生產,機器代替勞動工人,失業人數增加,矛盾進一步加劇。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中就包含了不顧市場限制的生產。”[4]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相對縮小,人們需求被限制,沒有能力去購買商品,這與無限擴大的社會生產相矛盾,商品造成積壓,危機便來了。“資本主義生產不顧群眾貧困和他們有限的消費,純粹追求生產力的發展,似乎只有社會的絕對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2]548總之,資本主義制度從形成伊始就帶有缺陷不足,以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的基本矛盾為根源的經濟危機必會爆發。
(二)經濟危機的表現
經濟危機首先直接表現為生產過剩。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必定伴隨著生產過剩,資本家為了追求剩余價值,不斷進行資本積累,勢必會擴大再生產,這樣便出現生產過多但消費不足的情況,從而導致市場商品大量充斥而無法銷售。其次是工廠倒閉。當生產出來的商品銷售不出去時,資本家就無法獲得利潤,不能進一步再投入生產,導致資金鏈斷裂,這樣工廠、企業就無法運轉,最終只能是倒閉。再次是銀行破產。在《資本論》第三卷馬克思詳細分析了資本主義信用,資本家向銀行借貸的方式投入生產去冒險,當商品未銷售出去,無法獲利,便也無法支付銀行貸款。經濟危機期間許多企業都無力還銀行貸款時,銀行資金無法流轉,最終導致銀行破產。最后是工人失業,處境艱難。在危機中資產階級為了減輕損失,會千方百計把危機轉嫁到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身上。資本通過減產、減員,使工人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延長工作時間和提高勞動強度,盡可能多地榨取工人血汗;通過增加捐稅、濫發紙幣等方法,進一步搜刮人民。資本家轉嫁危機的結果就是使廣大勞動人民更加貧困。
(三)經濟危機最一般規律:經濟危機周期性
周期性危機是馬克思在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后提出的。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研究過程中提出其呈現“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停滯”的特點[3]497。危機是經濟危機的爆發階段,它承擔著兩次相鄰經濟危機承接點的角色。危機爆發使得處于工業循環周期的勞動者工作和生活無法得到足夠保障;同時資本家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采取一系列措施,將其損失通過降低勞動者價格轉嫁給勞動者,勞動者生活處境更加艱難,社會經濟十分混亂。危機爆發后隨即社會發展會陷入停滯階段,這個階段中商品需求量低于供給量的現象逐漸緩和,生產基本停止下降,失業人數不再增加,但生產過剩的商品仍處于堆積狀態,占據大量人力物力,社會購買力低下且經濟呈現出停擺的狀態。停滯階段之后,堆積貨物得到妥善處理,市場逐漸復蘇,企業生產也逐步活躍,經濟進入緩慢發展階段,最終擺脫停滯局面,過渡到活躍階段。在活躍階段,經濟開始回溫,促使資本家不斷增加投資金額、擴大生產規模,資本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隨之而來。但是這種繁榮背后暗藏的巨大危機使其注定無法長久。當社會生產無節制地擴大到超過社會的需求量,資本主義經濟的矛盾無法自制時,危機必將再次爆發。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下一個周期,如此周而復始地更替。
(四)經濟危機的解決途徑: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止一次強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家的私人占有,嚴重阻礙了社會化大生產,產生了極深且不可調和的矛盾。作為革命家和舊制度的批判者,馬克思認為克服經濟危機的途徑只能是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讓全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在此基礎上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生產也能在社會的統一計劃指導下避免盲目性,從而避免經濟危機。因此,受壓迫的無產階級的使命就是:聯合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二、《資本論》中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當代價值
通過科學認識和分析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是認識和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科學指南;為我們分析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經濟波動提供理論借鑒;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信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支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金融改革提供必要認識等。
(一)是認識和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科學指南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從第一次經濟危機爆發到現在已有二百多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展到當代與之前相比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是從實體經濟層面擴大到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層面,且以虛擬經濟層面為主。隨著銀行、信托、股票等虛擬產業的發展,經濟危機早已不是從實體產業的生產過剩引起的,而更多是金融行業中金融產品的過剩,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再波及實體部門。其次,爆發的范圍擴大。由于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各國聯系愈來愈密切,就導致當代的經濟危機一旦爆發,將造成全球范圍的影響,世界各國經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倒退。最后,周期性不再明顯。當代經濟危機不像馬克思的時代,呈現“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停滯”的周期性特點,而是繁榮中夾雜著危機,這樣互相交織的特點。
(二)為分析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經濟波動提供理論借鑒
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只要有這個矛盾存在,只要資本主義私有制還存在,經濟危機就一定會爆發。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要發展市場經濟,就有產生大的經濟波動的可能。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因為有多種所有制經濟以及多種分配方式的存在,也要利用資本、發展資本這一生產要素,這意味著經濟波動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發生有了現實的可能。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當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時,勢必會波及社會主義國家。如2008年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影響到了全球的金融穩定。
(三)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信心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呈“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停滯”的周期性規律。而經濟危機發展到21世紀,周期性已不是特別明顯,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危機與繁榮并存,在巨大的金融繁榮泡沫的背后,也伴隨著危機,正因為此,經濟的不穩定性波動也隨之增加。對于我國來說,一方面,我國的發展機遇增加,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我們也會受到經濟的不穩定性甚至大的經濟波動的沖擊。因此,必須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心,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支撐
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在于經濟制度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黨在吸收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社會的具體實際的一次創舉。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巨大作用。同時,也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問題和不足,要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動搖,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政府的調控既不能過度也不能過少,一定要調控得當,實現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
(五)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金融改革提供理論借鑒
經濟危機的爆發,是生產與需求不對等引起的。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為了解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從供給側入手,對供給方面進行改革,從而提高供給的質量,生產出人們真正需要的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是提高供給側的質量,使供給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以改革的方式對供給方面扭曲要素進行矯正,釋放落后和多余產能,實現有效供給,從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另外,以金融行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不斷發展,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有了現實可能。我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金融業發展與創新步伐加快,金融體系復雜度、開放度越來越高,不少風險挑戰也隨之而來,迫切需要深化金融改革。使金融改革朝著服務實體經濟方向發展,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不斷完善金融體系。
三、結束語
只要資本主義制度仍然存在,經濟危機就一定會爆發,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那么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討論也就永遠不會過時。且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像馬克思時代那樣,它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這些新變化的出現并不能否定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科學性,相反,對于我們能理解經濟危機的新變化提供了科學指南。另外,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時代,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影響,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對外進出口也受到限制,全面深化改革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因此,以包括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在內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為指導,實事求是、善于分析、勇于探索,從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9.
[2]?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96.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