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中閱讀材料具有局限性、閱讀指導方法不合理、閱讀深度不足等問題,建議教師利用PBL項目式教學理念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以提高整本書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PBL項目式教學理念 整本書閱讀 小學高年級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0-0047-03
整本書閱讀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其不再以某一篇課文為主體,而是將某一本書作為整體來開展教學工作,以達到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陶冶學生情操、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等目的。從學生對語句、語義的理解,對書籍的閱讀渴望及閱讀習慣養成等方面來看,在小學高年級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條件基本成熟,因此尋找行之有效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法成為廣大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材料具有局限性
閱讀材料是實施閱讀教學的依據。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推薦閱讀書目時習慣于按照教科書和教參建議。比如,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主要圍繞名著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很多教師把閱讀范圍局限在中外名著層面,沒有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經驗等推薦其他高質量的讀物。再加上學生自行挖掘閱讀材料的積極性和能力相對不足,他們面對數量眾多的閱讀材料不知從何下手,出于依賴心理,往往直接選擇教師推薦的閱讀材料。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不到有效培養,最終導致整本書閱讀教學效果欠佳。
(二)教師閱讀指導不到位
許多教師能夠根據教材和課標要求,并結合自身經驗,積極為學生推薦合適的讀物,但由于這些推薦書目帶著強制性,因而學生對教師推薦的讀物較為漠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這樣一種心理:強制的閱讀任務以應付的態度對待,非強制性閱讀任務則不主動參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而學生則缺乏主動意識。特別是在互聯網小說、短視頻等快餐文化的沖擊下,學生閱讀傳統紙質書籍的積極性普遍較低。如果教師不注意閱讀方法指導,就無法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三)學生閱讀深度不足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普遍重視以課文為單位的閱讀訓練,而容易忽略書籍整體閱讀訓練的重要性。學生雖然能夠從選定的課文中提煉出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但缺乏閱讀連貫性。很多小學高年級學生受時間、精力、閱讀能力的制約,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時往往存在被動閱讀、不會閱讀等問題。即便教師提供了明確的閱讀材料,學生的閱讀深度仍顯不足。例如,學生雖然能夠了解書籍的大致情節,但對某些場景細節認識不夠全面,對作者通過情節設計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不甚了解。許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一目十行、囫圇吞棗的現象。學生出現以上問題,除了缺乏閱讀技巧,學習專注度不足也是影響閱讀深度的原因之一。
二、PBL項目式教學理念對閱讀教學的影響
PBL是一套設計學習情境的完整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20世紀,英國教育學家威廉·克伯屈提出的項目式教學法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經過后期應用和完善,最終形成了PBL項目式教學理念,并很快在國外中小學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PBL項目式教學理念的核心內容在于讓學生根據教師所設置的教學項目,以小組為單位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探索,最終形成教學成果。
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全民閱讀。在我國年人均閱讀量不足5本書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整本閱讀能力成為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PBL項目式教學通常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使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積極參與課堂。例如,在小組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相互之間能夠取長補短,共同完成教師設置的教學項目,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互動積極性,使閱讀目的更加明確、獲得感更強。
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不僅扮演參與者,還扮演決策者、執行者。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往往會通過多角度思考,對某一問題進行反復推敲。在思考過程中,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會更為深刻。對學生而言,通過小組合作得出的結論更加全面、科學。這種閱讀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而且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品質、理解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PBL項目式教學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不斷進行思考和探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利用PBL項目式教學理念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路徑
從前文提到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現狀來看,學生由于缺乏閱讀整本書的內驅力,因而在閱讀過程中是被動接受者,而不是主導者。為什么學生對整本書閱讀提不起興趣?原因是學生對所要讀的書籍不了解。僅憑書籍名稱或者教師推薦就想讓所有學生對書籍產生閱讀欲望,顯然是不現實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將閱讀書籍中的興趣點提煉出來,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欲望。PBL項目式教學和這個道理相似,其由教師先提出幾點疑問,勾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探索的欲望進行閱讀,從而對書籍的內容有更深刻、更具體的了解。
(一)訓練學生挖掘閱讀素材的能力
PBL項目式教學的核心在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自行搜集資料,并根據資料和已有知識解決問題。閱讀全程由學生主導,而教師則負責規劃整體方向以及對學生的閱讀行為進行指導或者為學生解惑。教師可通過這種方式訓練學生挖掘閱讀素材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挖掘素材的渠道和方式多種多樣,教師需要結合自己的知識和閱歷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使學生打開思路,找到多樣的方法挖掘素材,達到豐富知識、拓寬眼界的目的。例如,在閱讀完一本書以后,組織一次素材梳理溝通會。會上,請學生展示自己最有收獲和最有感觸的句子或者段落,并結合生活經歷,進一步梳理內心的情感和過往的經歷,使這些經歷內化為語文素材。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把生活經歷和閱讀素材聯系起來,加深學習印象。
為了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教師還可通過線上作業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考信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尋找感興趣的書籍,再通過投票、討論等方式選定書籍。這樣,學生就會充分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利用互聯網龐大的數據庫尋找合適的書籍,拓寬閱讀視野。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主要對學生選定的書籍進行把關,并給出指導意見,保證所選書籍與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相符。這一方式一舉多得,學生通過前期的閱讀準備工作,既對書籍內容產生了好奇心,又鍛煉了自主選擇書籍的能力。長期堅持,既可以培養學生對書籍的判斷力和敏感度,又可以逐漸培養學生挖掘閱讀素材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如何讓學生感受整本書閱讀的魅力,進而培養主動閱讀整本書的意識?教師可利用PBL項目式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當前,僅有部分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有的學生仍然不喜歡閱讀。在這種情況下,運用PBL項目式教學可進一步推動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在PBL項目式教學中,教師根據推薦書目的內容,提出啟發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促使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帶入問題,并積極從閱讀中尋找答案,產生主動閱讀的意愿。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沒有說教,少提或不提要求,一切都建立在學生自主自愿的基礎之上進行。
PBL項目式教學要求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之前融入群文閱讀技巧,以同一時期不同書籍的內容和寫作風格存在哪些異同為引子,以學生已經讀完且掌握效果較好的書籍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督促每一個小組成員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一本著作。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針對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品本身所表達的情感進行探究,并以小組交流的形式進行匯總。例如,某個小組以民國時期的作品為對象展開研究,鑒于在此之前已經采用PBL項目式閱讀法學習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他們考慮將同一時期的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或矛盾的《子夜》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文章具有相似的時代背景,但作者的經歷是截然不同的,教師以《朝花夕拾》為引子,設置以下問題:“《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魯迅的生活中確有其人,而《駱駝祥子》屬于虛構的文學作品,這兩者會帶給我們哪些不同的感受?”“它們有哪些相近之處?”這些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更多的閱讀探索。
(三)培養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能力
針對學生閱讀深度不足的問題,PBL項目式教學方法能夠予以有效彌補。PBL項目式閱讀教學的特點是:教師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解答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和思考進行閱讀,使學生明確閱讀目的,有效提升閱讀效率。通過PBL項目式閱讀教學,學生既能很好地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又能深刻地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愛上閱讀。
以PBL項目式教學理念推動整本閱讀教學,可以采用兩種方法。一是知識關聯法:對學生現有知識進行關聯,引導學生開展關聯性閱讀,這樣既能降低閱讀門檻,避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又能激發學生對書籍內容的興趣,使學生擴大閱讀范圍,增加知識儲備。二是以實踐活動為核心的教學法:教師通過設置新穎的主題,設計形式多樣的互動實踐環節,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欲望和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
例如,筆者在開展《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閱讀教學時,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閱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安排初步印象調查、中期內容匯總、閱讀成果檢驗三個環節。在初步印象調查環節,學生以書名、簡介,以及章節名稱為依據,說出自己對小說的印象,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內容匯總。這是教師了解學生初步閱讀情況的依據,便于教師在后續環節中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安排特定的訓練任務,以提高訓練效果。在中期內容匯總環節,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讓組代表結合本組閱讀過的內容,分析小說情節的設置及人物特點,并猜想后續情節的發展。如野人“星期五”對主人公魯濱遜有什么意義,魯濱遜堅持用刀在木頭上刻痕,又表達了魯濱遜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匯報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小說內容的理解,能從小說整體脈絡的角度出發,掌握閱讀技巧。在閱讀成果檢驗環節,每個小組都需要選定某個章節,以閱讀感想匯報、聲情并茂朗讀、舞臺劇等形式進行才藝表演。學生準備這些內容的過程,也是對小說內容的再次復習,能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整本書閱讀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鍛煉。這種以實踐活動為核心的教學法彌補了傳統教學法枯燥乏味的缺陷,具有豐富的內容形式,能夠滿足更多學生的興趣愛好,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利用PBL項目式教學法進行整本閱讀,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鍛煉。
“學而不思則罔”,了解基本的閱讀技巧和基本方法并不意味著閱讀訓練的終結,小學高年級學生普遍有著各種奇思妙想,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交流閱讀心得的平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可組織和引導學生對所讀書籍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再一次對書籍的內容、寫作技巧等進行分析,并與其他學生交換閱讀感受。在學生交流閱讀心得之后,教師還可以安排仿寫任務,讓學生對某一個情節或內容進行仿寫,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使閱讀與寫作之間建立聯系。
PBL項目式教學法相較于以理論知識講授為核心的傳統教學而言,具有多重優勢。在實際運用中,由于PBL項目式教學法相對新穎,許多教師并未掌握其技巧,導致實效性較差。為此,教師需要不斷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為目標,將這一創新教育理念運用到日常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實踐中建立語文知識體系,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楊貴平.部編本教材下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13):11.
[2]邢正東.小學語文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探討[J].求知導刊,2021(45):23-25.
[3]李安蕓.整本書閱讀在農村小學課堂中的教學實踐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21.
[4]張燕萍.“互聯網+”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J].教育界,2021(27):36-37.
[5]黃靜.PBL教學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20.
[6]馬麗梅.PBL教學法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黃云燕(1993— ),廣西玉林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