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許 廖偉業 劉健



【摘要】本文結合高考試題、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建立分析框架,基于“考—教—學”一致性視角對2022年全國甲卷地理第36題進行分析,論述基于問題解決思維可視化、難點分析等,提出基于課程標準、重視教材挖掘、強化學科思維等教學建議,突出高考試題對教學的重要引導功能、課程標準指引高考試題的命制方向、教材的教學價值等,力求以“考—教—學”一致性落實“招—考—教—學”的良性互動,提升地理學科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考—教—學”一致性 高考地理試題 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1-0054-05
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從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容、考查要求三個方面回答了“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本源性問題。高考評價體系將國家和高校的選才需求與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有機聯通,實現“招—考—教—學”的良性互動。對一線教師而言,“教”的目標依據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學”的內容依托是教材、“評”的載體是高考試題。
高考試題(考)、《課程標準》(教)、高中地理教材內容(學)三者之間聯系緊密,高考試題是在評價體系的引領下命制的,承擔著引導教學、反饋教學、促進教學改革的功能,對教與學有著重要的引導功能,具有重要的分析研究價值;《課程標準》從課程性質與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實施建議等方面,對高中地理的教、學、評進行科學設計與指導,是地理學科教、學、評的重要依據,也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以及一線教師開展教學的參考;而高中地理教材是基于《課程標準》編寫的,可以為教與學提供內容與情境。基于此,筆者試從“考—教—學”一致性視角,透析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甲卷)地理試題(以下簡稱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地理試題),從中發現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實現考、教、學三者的協調統一,才能落實“招—考—教—學”的良性互動,從而為高中地理學科備考尋求“教—學—評”一致的準確方向與有效策略。
一、“考—教—學”一致性視角下的高考試題透析
(一)基于高考評價、課程標準、教材一致性的分析框架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是深化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的基礎工程、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其中“評價體系”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一核”為核心功能,即通過確立“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導向教學”這一高考核心立場,回答了“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為考查內容,即通過明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問題。落實到地理學科教學中,必備知識就是地理學科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等;關鍵能力就是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學科素養就是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核心價值就是人地協調觀。“四翼”通過明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問題。
其中,在地理學科教學中落實“一核、四層”,要以《課程標準》作為高中地理教、學、評的綱領性文件,而《課程標準》也是高考試題命制的學科依據,對上承接高考評價體系,對下指引高中地理教材的編寫與實施。由此,筆者結合評價體系、課程標準、教材,構建了高考地理試題分析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明確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及選擇性必修1、選擇性必修2、選擇性必修3作為課程內容,進一步明確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及學業要求等;同時劃分了學業質量評價等級,有利于教師加深對“考—教—學”一致性的深入認識,進而以“教—學—評”一致性視角指導教學實踐。
(二)高考試題分析
【2022年全國甲卷地理試題】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瑞士礦產資源貧乏,經濟發達。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河湖眾多。工業、金融業、旅游業為經濟的三大支柱,工業以低原料消耗的機械制造、精細化工、醫藥、鐘表等為主,技術先進。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監管體系,提供廣泛、專業、高度國際化的金融服務。在能源消費構成中,水電占30%以上。下圖示意瑞士的地形(圖略)。
(1)說明瑞士利用優勢自然資源發展的非農產業。(6分)
(2)分析瑞士主要發展低原料消耗的工業部門的原因。(8分)
(3)指出瑞士發展金融業的自身優勢因素。(4分)
(4)簡述瑞士經濟發展特點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啟示。(4分)
縱觀以上高考試題,筆者試圖從命題情境、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等方面對試題進行分析。在命題情境方面,本題以瑞士發展特色經濟為情境載體,學生可以通過圖文材料獲取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從而對區域經濟特色發展的條件、成因進行綜合分析,包括工業、金融業的區位分析,引導學生樹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人地和諧的區域經濟發展理念。
在必備知識方面,本題考查區域產業區位分析的相關知識,區域以國家為尺度,區位分析包括工業、金融業,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角度考查學生對產業發展區位條件的了解情況。自然資源是產業區位分析的自然因素,包括礦產資源、地形、水文、生物、氣候等要素;產業結構一般可以分為農業、工業、旅游業,非農產業即工業、旅游業等;水量和落差是水電業發展的重要區位因素,而水電產業屬于工業部門;礦產資源一般作為工業生產的原料,因此與低原料消耗工業部門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金融業的區位分析包括經濟基礎、交通通信、制度與環境、科技水平、高素質專業人才、廣闊的市場需求等要素。可見,區域經濟發展要遵循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原則,從而促進人地協調。
在關鍵能力方面,本題提供了圖文資料,要求學生具有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時結合圖文信息分析地理問題,需要學生運用地理知識闡述和論證地理問題。
在學科素養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圖文資料獲取瑞士區域條件,了解區域特征,形成區域認知;從要素綜合的角度,結合區域自然、人文要素,分析瑞士不同產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培養綜合思維。
在核心價值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分析瑞士產業結構,對區域特色發展形成地理認知,從而樹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人地和諧的區域經濟發展理念,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產業發展的限制與支持,也包括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形成優勢社會經濟條件和科學規劃產業發展方向,從而實現人地協調發展的目標。
(三)“考—教—學”一致性分析
高考試題命制嚴格依照《課程標準》,確保內容不超范圍、深度不超要求等,既注重考查內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干和對重點內容的考查,對教師進行地理學科教學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因此,教師要注意充分發揮高考指揮棒的正向指揮作用,形成“招—考—教—學”的良性互動,使地理學科教學回歸課標、回歸課堂。“考—教—學”一致性分析對教師開展教與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功能。高考試題(考)、課程標準(教)、教材(學)內容的一致性程度,影響著教師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學價值的認識,可以避免教師脫離教材、脫離課標,盲目追求題海教學、難度教學、套路教學等。基于此,筆者以湘教版教材為例,結合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第36題的考查內容與設問要求,以課程標準為分析框架梳理試題、課標、教材三者的對應關系,形成“考—教—學”的一致性分析(如下頁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本題考查的內容與《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教師基于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可以實現相應的課程目標,對應的是學業質量水平4,基本符合等級考試的要求和難度。《課程標準》中提到“從區域特征認識到區域發展的條件分析、評價,樹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諧的區域協調發展觀”,具體反映了本題的命題思路和考查目標,體現了高考試題與課程標準中學業水平評價的一致性。湘教版教材地理第二冊、選擇性必修2對區域發展的區位分析與案例選擇,充分展示了瑞士特色發展的區位分析、金融業的區位分析、區域發展的人地協調理念等內容,與《課程標準》、高考試題高度契合,為實現育人目標提供豐富的教學情境和內容載體。
二、問題分析與解題思維可視化
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第36題分為四個小題,共計22分。行為動詞包括“說明”“分析”“指出”“簡述”,體現了設問的基礎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基礎性體現在題目從基于區域認知,運用優勢自然條件發展非農產業,到揚長避短選擇低原料消耗的工業部門,層層遞進,符合地理認知過程,也符合人類發展的一般過程。瑞士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發揮人的能動性,形成自身優勢因素發展金融產業,學生通過學習最終形成人地協調發展的理念與認知,落實對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核心素養的考查。
(一)第(1)題問題分析與解題思維可視化
本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理信息的獲取,從而形成區域自然地理特征認知。題眼包括“自然資源”及“非農產業”,有著清晰的因果鏈條,需要學生結合圖文信息分析兩者的因果關系(如圖2所示)。
本小題的行為動詞為“說明”,即需要對原理、成因規律進行分析,存在因果鏈條。其中,學生可從圖文信息中獲取如等高線、年降水量、河湖眾多等優勢自然資源信息,同時對等高線數值和疏密進行分析,推斷出山峰和地勢落差大等地理信息,從而明確地勢落差、山地多、年降水量大、河湖眾多成為瑞士發展特色經濟的關鍵優勢自然資源。從優勢自然資源到發展非農產業,學生需要把握產業的相關概念。農業、工業、服務業是產業劃分的三大類,另外,還有具體的產業部門和類型。工業一般分為重工業和輕工業,其中重工業包括采掘(伐)工業、原材料工業、加工工業,而電力工業屬于第二類型;輕工業則包括以農產品為原料及以非農產品為原料兩大類;服務業的內涵也比較豐富,包括商業、通信業、旅游業等。學生結合獲取到的優勢自然資源信息,可以推斷出水電業、旅游業是合理的非農產業。因此,本題考查了學生對學科概念的理解及地理圖文信息的獲取與推斷、分析能力。
(二)第(2)題問題分析與解題思維可視化
在分析第(2)題時,教師要基于文字材料緊扣“低原料消耗”這一題眼,讓學生結合文字材料推斷產業選擇背后的地理原因。學生結合材料分析,可以推斷出“揚長避短”的發展原則,其最終目的是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如圖3所示)。
本小題與第(1)題的解題思路不同,學生需結合產業發展選擇的結果,即發展低原料消耗的工業部門,分析其背后的地理原因。產業布局與部門的合理選擇,目的是追求經濟、社會、生態三方綜合效益的最大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基于本國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原則是揚長避短,本質是因地制宜。低原料消耗背后是對原料的關注,一般原料主要包括從本國或者國外購買運入,涉及交通成本。結合材料信息可知,瑞士的區域特征是領土面積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同時,基于題目原文材料,本題的一個潛在邏輯是不發展原料消耗型產業,而是選擇發展“精細化工、醫藥、鐘表等”。因此,本題除了“避短”思路,還需要分析其“揚長”思路,即學生可以利用技術先進的條件發展高技術投入產業部分,實現高附加值,但學生如果缺乏對材料文字內部關系的解讀,則可能缺失“揚長”思路分析,造成失分。
(三)第(3)題問題分析與解題思維可視化
本小題的行為動詞是“指出”,體現對金融業區位因素的考查,屬于基礎性知識的考查,要求較低。因此,學生不需要分析和解釋,只需結合圖文材料獲取瑞士的區位條件(如圖4所示)。
本小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服務業區位要素的掌握能力,題目存在限定詞“自身優勢”,因此,學生需將答案限定在題目材料之中,即由“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監管體系,提供廣泛、專業、高度國際化的金融服務”,可以提煉出法律、監管體制、人才等要素,而不是對服務業、金融業所有涉及區位因素的羅列,學生較容易得出答案。
(四)第(4)題問題分析與解題思維可視化
本小題屬于啟示類題目(如圖5所示),旨在提升學生對學科方法和學習理念的認識,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提升,側重考查學生對他國的借鑒,而不是本國經濟發展特點和意義,容易出現審題偏差。
本小題是對整道題的總結,從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解決上升到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啟示,需要學生提煉、總結,實現知識遷移、指導實踐,獲得方法和價值觀層面的提升。經過前面三問的分析和作答,學生層層深入,思維鏈條不斷完善,為理解瑞士經濟發展特點打下基礎。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產業的選擇與發展,學生完成對區域產業的分析,可以得出瑞士經濟發展的特點是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其他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方法和價值觀參考,也是人地協調觀的最終體現。
三、教學建議
基于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第36題的細致分析,筆者認為高中地理教師要注意基于《課程標準》、重視挖掘教材、強調學科思維等實施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首先,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要基于《課程標準》。結合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第36題透析,我們可以看出高考試題(考)、《課程標準》(教)、教材(學)三者一致性明顯,反映地理高考試題的命制突出教學的引導功能,而要實現從“以綱定考”到“考教銜接”的轉變,地理高考試題的命制將繼續加大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挖掘。因此,教師在高中地理日常教學中要關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力求實現教(《課程標準》)、學(教材)、評(試題)一致;要立足《課程標準》與學業質量評價,深挖地理學科教材的育人價值,提升學生備考的有效性。此外,教師要擺脫題海戰術,重視對《課程標準》的研讀,以明確教學方向。其次,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要重視挖掘教材。新教材是基于新課標編寫的,是《課程標準》的落腳點和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容依據。在過去,由于部分教師常以教學經驗或者挖掘課外素材為主,忽略了對教材案例的挖掘與研究,特別是到了高三總復習階段,出現教師帶領學生直接進入題海,拋棄教材的情況。教材中的案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代表性,其蘊含的價值應當得到重視。因此,教師在地理學科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回歸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教學價值,提升地理備考的有效性。最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要強調學科思維。本道高考試題屬于區域發展問題,針對日常區域地理教學,教師要有問題意識,讓學生掌握研究區域的方法而不只是學習一般的地理知識,其中讓學生獲取區域地理信息是第一步,以考查綜合分析為主,而不是引導記憶。結合本題的學業要求,教師應根據不同類型區域的發展條件和現狀,引導學生分類思考和分析區域發展問題及其原因(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夠從人地協調的角度,對不同類型區域的發展路徑做出簡要解釋(人地協調觀)等。
綜上所述,高考試題承擔著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功能,教師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要重視“考—教—學”的一致性,突出高考試題對教學的重要引導功能、課程標準指引高考試題的命制方向、教材的教學價值等,強化學科思維、重視教材挖掘,進一步提升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勇,趙靜宇,史辰羲.高考評價體系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征[J].中國考試,2019(12).
[2]史辰羲.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地理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雙減”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評一體化策略研究——以南寧市第三中學為例”(2021ZJY128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代許(1989— ),廣西防城港人,高級教師,南寧市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理教學、地理教育;廖偉業(1968— ),廣西橫州人,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劉健(1974— ),廣西柳州人,高級教師,柳州市優秀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地理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