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讀后續寫既是一種測試手段,也是一種語言學習方法。本文通過具體教學案例,從前期準備、講評反饋、評價復盤三個環節,應用微信公眾號、TTS技術、動畫制作、“微軟愛寫作”等技術平臺和軟件輔助教學,促進讀后續寫的語言協同效應。
關鍵詞:讀后續寫;信息技術;語言協同
作者簡介:劉津樺,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
一、讀后續寫的協同效應
王初明教授指出“語言是在不斷熨平理解和產出的不對稱中學會的”,學生在這種不對稱中,通過與母語文本的“交集互動”,進而進行“創造性模仿”,逐漸實現促學效果,達成協同效應。《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也指出讀是理解性技能,寫是表達性技能,讀和寫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讀后續寫題型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創造性地考察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夠有效促進二語習得。
二、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現狀調查
為了了解學生對于讀后續寫題型的困惑,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對本校高中生發放線上問卷,共回收487份有效問卷,數據分析顯示約7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失分原因是“無法用英語正確表達自己所想”。而在“關于讀后續寫題型,你最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教授你的技能是什么?”一題中73%的受訪者選擇了“如何正確使用語法結構和豐富的詞匯”。該結果表明學生無法較好將語言知識有效內化輸出。問卷最后一題是關于讀后續寫的其他建議,由其詞云圖(見圖1)可見大多數學生希望寫作課更生動有趣,既能拓寬語言積累,也能使用英語正確表達自己所想。因此筆者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寫作課更有趣,使學生不再恐懼寫作,在增強語言輸入的同時有效強化輸出,提高學生讀后續寫能力。
然而在當前讀后續寫教學中,不少教師都是以考代教,枯燥地引導學生背誦好詞佳句。機械背誦無法充分實現讀后續寫的協同功能,更談不上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在講評課中,大多數教師都會使用投影儀,但投影結果有時并不清晰,并且批改周期往往過長,反饋不及時,這些都會降低讀后續寫的促學效果。基于學生的困惑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在讀后續寫教學過程中嘗試借助信息化技術進行趣味性的情境設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協同效應。
三、應用信息技術促進讀后續寫的教學實踐
《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學會用網絡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平臺,擴寬學習渠道,深化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融合。英國教育學者赫伯特·斯賓塞曾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因此筆者嘗試應用信息技術,從前期準備、講評反饋、評價復盤三個環節開展全新的教學實踐。
本次續寫原文是一篇記敘文,全文共311字(不含續寫首句),故事一波三折:回家路上大兒子不小心掉進井里,父親發現后立馬跳井相救卻也身陷險境,危急時刻只能依靠3歲小兒子去求救。要求學生基于“Ten minutes later, their neighbour, Mark, drove by and noticed Everett waving.”和“You are our life saver.” “Brandon thanked Mark, who yet turned to Everett.” 兩句話進行段落續寫。
(一)前期準備:微信公眾號鍛煉詞句之功
提高讀后續寫非一日之功,基于問卷中很多學生反饋“無法用英語正確表達自己所想”,筆者先帶領學生積累各類動詞表達,再從句式層面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本次續寫中,學生需要詳細描述小兒子如何向鄰居Mark求救,以及Mark如何將父子二人救上來,因此生動的動作描寫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數學生的動詞語庫貧瘠,還經常寫錯過去式。為了高頻且不枯燥地重復各類動詞,筆者在課前環節通過希沃授課助手將微信公眾號“表情包背單詞”,投屏到教室的一體機,每天學習5個動詞,每周一總結,引導學生分類別(頭部動作,四肢動作等)構建屬于自己的動作語庫。魔性的表情包GIF動圖配上洗腦的發音能夠迅速調動學生的興趣(見圖2),讓學生馬上進入上課狀態。
此外,筆者還嘗試開展“每周一歌”活動鍛煉學生的造句能力。公眾號“東方紅英語工作室”聽歌學英語欄目擁有海量歌曲資源,讓學生在提升造句能力的同時,也能學會欣賞音樂,踐行“五育融合”中的“美育”。例如,公眾號第1361期《孤勇者》的英文版Lonely Warrior中有較多動詞,筆者引導學生體會祈使句的緊迫感和動作鏈的生動性,在課后作業中要求學生模仿歌詞使用動作鏈句式(S+V1, V2 and V3),創作英語歌詞描寫一個運動場景。引導學生把每個句子當成是一個小故事的載體,有動作,有情感,有地點,有時間,并通過結合英語歌曲訓練讀后續寫的常用句型(見圖3)。
(二)講評反饋:TTS技術創新講評方式
傳統講評課上,教師會使用投影儀投出學生佳作進行賞析,長久以往,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無味。2006年麻省大學Kristein博士的研究表明通過TTS技術朗讀出來的語音更能提醒寫作者關注寫作中的語言形式問題。TTS技術(Text to Speech),即語音合成技術,可將文本轉換成自然語音輸出,協助學生進行糾錯。
課堂上,筆者嘗試使用“訊飛快讀”網站(http://www.ffkuaidu.com/)在線朗讀學生習作(見圖4),形成競爭機制,讓學生自主糾錯。有些在寫作中注意不到的問題(尤其是動詞時態錯誤),通過增加“聽”的環節,可以更快辨別出來。如果是對話較多的語篇還可以使用“Acapela Box”網站(http://acapela-box.com)通過選擇不同角色和情緒的語音庫,如老人、高興等,為學生建構更真實的主題語境(見圖4)。
TTS技術還可以用于自定義早讀跟讀內容,比如續寫原文、范文及學生佳句(見圖5)。通過跟讀、背誦及時內化吸收相關表達,強化續寫協同效應。
讀后續寫文本大多是故事情節簡潔而生動的記敘文,具有較強的畫面感。在保證大多數學生有效完成詞和句的內化后,還可以通過動畫制作軟件(如萬彩動畫大師,VideoScribe)以及圖片編輯軟件(如Photoshop),基于讀后續寫的情節制作動畫,要求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旁白配音,組內推優后再在課堂上進行小組PK,選出“Best Narrator”,讓學生在更真實的情境中以更有趣的方式進行協同輸出。
(三)評價復盤:AI技術以評促寫
課堂展示時間有限,因此還需進行二輪續寫,鼓勵學生學以致用,盡量用上新學表達,并用下劃線畫出。《課標》提倡“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加強學生之間評價信息的互動交流”。因此可基于具體的評價標準(見圖6),引導學生進行互評。“‘修改是‘促學的必經之路”,學生批改時可將兩次作文進行對比,選取進步顯著的佳作,通過教室一體機桌面進行展播,或制作成美篇分享在學生QQ群,邀請學生進行票選,既是對認真學生的表揚和肯定,同時也能通過前后習作的巨大差別,激勵其他學生重視寫作練習,形成積極向上的“peer pressure”,以期幫助更多的學生達成續寫的協同效應。
除了生生互評,還可以利用“微軟愛寫作”(Microsoft Aim Writing)讓學生及時獲得作文反饋。該產品免費注冊后,即可實現網頁端和手機端云同步,且支持拍照識別,不僅會針對性地給出反饋建議,指出具體的語法錯誤,提供同義替換,還會根據高考的評分標準,從詞匯能力、句子能力和篇章能力三個維度進行評估給分,幫助學生確定自己的寫作短板(見圖7,掃描二維碼查看)。
四、結語
本文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在前期準備、講評反饋、評價復盤三個環節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讀后續寫的語言協同。在前期準備中,巧用公眾號“表情包背單詞”在日常課前環節擴充動詞語料庫,并開展“每周一歌”,先模仿特定句式再創造性產出,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在講評反饋環節,使用TTS技術,通過聽力賞析寫作文本,培養學生糾錯能力。在后續早讀課中,自定義跟讀內容,促進語言表達的內化,并制作動畫鼓勵學生進行旁白配音,及時強化續寫的語言協同效應。在最后的評價復盤中,通過生生互評、線上展評以及“微軟愛寫作”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初明.讀后續寫何以有效促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5):753-762,8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劉光琴.活用信息化技術讓讀后續寫教學“亮”起來:初中英語寫作課創新思維培養之二[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5):75-78.
[4]郭蘭梅.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讀后續寫能力[J].中學教學參考,2021(13):30-31.
[5]孫曙光.“師生合作評價”課堂反思性實踐研究[J].現代外語,2017(3):397-40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