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簡約≠“簡單”,要想達到簡約而不簡單的教學境界,就要做到眼里有學生,心中有學生。教師盡量減少對學生學習時間的占領,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環節設計要簡約,每一個環節的空間容量要大,學生能在這個空間里才能真正有所收獲,獲得發展,實現能力的提高和心靈的釋放。
關鍵詞:找準起點;簡約環節;重視實踐;學法指導;巧妙設計
作者簡介:陳莉,揚中市實驗小學。
小學生思維活躍,對感興趣的人和事物,特別是與自身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事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相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他們更喜歡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習。輕松、活潑、和諧的課堂氛圍下,他們的參與意識會更強,合作意識也相應提高。那么,教師就應該做到眼里有學生,心中有學生,從學生的視角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以學生的認知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為教師的“教”而設計轉向為學生的“學”而設計,要立足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筆者曾經針對同一課題五年級下冊Unit 2“How do you go to school”進行了兩次研課。前后兩次研課,兩種版本,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
第一次研課,首先將主要句型、生詞集中教授。接著Read and choose/Read and judge等練習讓學生理解課文。課堂看似充實,其實學生只是作為被動的觀眾,師生交流困難,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教師過分關注文本,卻沒有關注學生。學生似乎成了知識的容器,只有跟讀、模仿的氣力,毫無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的熱情。
第二次研課,將繁瑣的環節刪去,列出相關學習要求,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學過程簡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反而輕松而又高效。
為什么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第二次研課做到了“簡約而不簡單”,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起點,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為終點。簡約教學,“簡”出于“繁”而勝于“繁”,去粗取精,是教學時少走彎路不折騰學生的過程;是將教學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明了的方法表述出來的過程。簡約的課堂是自然、樸素而充滿激情的,是真實、生動而關注差異的,是深刻、靈動而追求創造的,是簡單、智慧而提升生命的。下面,筆者將結合第二次研課,談談簡約而不簡單的英語課堂。
一、找準起點,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
英語課堂,教師一般會與學生進行free talk ,進而引入新課。教師要找準教學的起點,使其“自然、簡單、直接、貼切”,從而觸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說的欲望,打開學生的話匣子。
上課伊始,師生首先交流自己平常上學的交通方式,多數學生局限在“小汽車、電動車”,步行很少提到,這就是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而教師提問“Car is a transportation .Do you know any more transportations?”,問題拋出后,學生立即在頭腦中搜尋其他相關詞匯,此為真實的課堂互動。隨后通過游戲“聽音猜交通工具——根據關鍵詞猜交通工具”,將孩子參與的熱情充分調動起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在新課開始就有充分的表達欲望,有了和諧的師生互動交流的氛圍,整節課也就“活”了。這樣的導入做到了“快而有趣”:“快”,即不在導入環節上徘徊不前,花太多的時間,給核心內容留出更寶貴的時間,使新知的學習更“透”一些; “趣”,即讓學生對新知產生好奇心和價值需求,增強學習的“內驅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皮亞杰說:“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因而它看起來容易做而且能減少疲勞。”
所以,找準起點有效導入,就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的效率。如何找準起點?起點太低,課堂教學耗時低效,使學生生厭;起點太高,會使學生吃力,無法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令學生生畏。找準學生起點就要善于分析學情,這正是生本課堂教學設計的關鍵之所在?!吧菊n堂”要求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需求、情感態度等進行分析研究,以正確把握他們的知識起點、技能起點和態度起點,把握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結合點,摸清學生的學習發展區。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才能切中學生的需求,從而觸動學生思維,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二、簡約環節,給足學生自主空間
一堂課教學環節是多好,還是少好?筆者認為環節不宜多,多了易“散”卻不易“透”。語篇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將更多的時間放在理解語篇上。
縱觀本節課其實很簡單,從課前的游戲到揭題,而后便迅速切入課文,再到理解課文四個環節:
第一,用自己的方法找到文中的人物,交流對話中尋找人物的方法。
第二,根據關鍵詞“live”,找到他們分別居住在哪里,圈出關鍵詞。以第一人稱表達“I live on/in...”。
第三,根據關鍵詞“by”,找到他們上學的交通方式,劃出相關句子。以第一人稱表達“I live on/in...I come to school by... ”。
第四,以第三人稱嘗試完整地介紹書中人物的居住地和上學方式“He/She lives on/in... He/She comes/goes to school by...”。
最后,走出文本,小組內聯系實際交流各自的居住地址,上學的交通方式或者周末假期等旅行的出行方式。
其中,教師不需要做過多的引導和過渡, 避免喧賓奪主。學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自由地閱讀,自由地圈劃,自由地思考,自由地交流。只有充分地閱讀,才能充分理解課文,培養語感,提高語言能力。而只有充分思考,才能全面地認識,深入地感知,深刻地理解,才能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
語篇教學需要讓學生經歷比較充分的“讀”的過程。這一過程是語言輸入再到語言輸出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教師教的過程,更是學生學的過程,需要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師生互動。沒有過程的學習,就沒有感受和體驗,就談不上真正地理解與掌握。實踐證明,經過自己閱讀、自己尋找、自己體悟,教師稍作提點,學生同樣可以學會生詞,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因此,越是不敢放手越是容易無意之中將學習環節復雜化,教師不必對學習內容過分操心,對學生太過擔心,而應大膽放手,給足學生自主空間,這樣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重視實踐,指向學生的語言發展
英語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基礎教育英語教學階段,主要是通過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來學習英語。整堂課的教學質量可以說與活動的質量息息相關,活動不應該只看數量、新奇性,而更應該看重活動的內涵與實質。只有當教師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而又注重個體差異,才能讓學生在課堂充分體驗學習過程,只有給予學生更多機會自主探究與實踐,才能產生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學習過程。所以,教師更應該追求英語實踐活動的有效性。
上述四個教學環節雖然簡單,卻是由易到難,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第一人稱表達一句話“I live on/in...”——第一人稱表達兩句話“I live on/in... I come to school by... ”——第三人稱單數“He/She lives on/in... He/She comes/goes to school by...”,在不斷地“說”的實踐中靈活遷移,內化語言,提高能力,實現語言知識向語言技能的轉化。所以,教師只有簡化活動的環節、形式與數量,降低活動的難度系數,立足學生的學情,抓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領會學生的興趣點,為學生提供寬松自在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才會更為主動地去學習、體驗與思考,從而得到更為有效的、長足的發展。
四、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英語作為一門工具學科,應不斷地向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教法應成為學法的示范,讓學生會學習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終身受用不盡。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應滲透學法指導,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形成技巧。
在上述課例的第一環節中,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到文中的人物,并將自己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有學生是在課文中尋找,有學生通過對話前人物角色尋找,還有學生根據文中插圖尋找。隨即,教師帶領學生歸納這幾種找到語篇對話中人物的方法,并且讓學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便捷。
再如,第二、第三環節中,學生自讀課文,找到居住地址、交通方式,教師給出很明確的學習提示:根據關鍵詞live/by,圈出或者劃出相關句子。學生在做匯報時,利用課件將文本出示給學生,并將相關詞句用紅線劃出,告知學生閱讀時怎樣找到有用的信息,怎樣做出標記。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學法的主陣地,學法指導要貫穿、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一是教學設計時,應充分了解學情,對學生所學知識掌握和運用得如何,學生如何學習、方法是否科學,他們的困惑需求是什么……教師要了然于心,以便在教學中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針對性指導。二是學習進程中,要分步驟、分層次適時進行學法指導,抓住典型范例進行示范,讓學生從教師的教法中領悟學法,還可以啟發學生在自己學習的實踐中,有意識地注意學法的總結和提高,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方法,發揮群體效應,提高學習效率。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加以指點,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進行遷移、運用,如果能長期堅持這一做法,學生必然能獲得很強的學習能力,真正成為會學善學者。
五、巧妙設計,叩擊學生的興趣沸點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它來源于生活也要回歸于生活,為生活所用。小學英語課堂要貼近生活,讓學生體驗英語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英語。小學生天真爛漫,他們喜歡有趣的事物,這是天性使然。如果一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把學生放在心里,那么他必然會考慮如何將自己的教學設計得更有童趣點,讓學生樂于學習。
本課最后拓展介紹自己假期出行的方式,比如“I live near the park.I go to the park by bike./I live in China. It's far from the US. I go to the US by plane.”。這是綜合語言輸出的過程,雖然在第一課時學生還未能表達地十分完美,但是學生依然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這樣的設計其實就多說了一句簡單的話,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與第一次研課中大不相同。
所以,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創造性地設計生活化、開放化的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用英語做事”,感受運用英語的樂趣。只要教師換一種角度,甚至只換一種說法,尊重學生的天性,就可能改變課堂,使課堂激情飛揚。
課堂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簡約而不簡單”,簡約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簡約不等于簡單。簡約,意味著要舍棄低效甚至無關的教學行為;簡約,意味著設計簡潔的教學環節,采用精辟的教學語言,運用靈活的方法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簡約,意味著學生是主動積極的、輕松愉悅的。要想達到簡約而不簡單的教學境界,教師對學情、對教材、對教學手段都必須了然于胸。這樣不僅能把教師解放出來,也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對夯實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很有益處。
參考文獻:
[1]李永芳.淺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94.
[2]孟繁霞.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學法指導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8(4):59-61.
[3]童國嘉.“生本時代”教學設計的內容訴求[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7(31):7-8.
[4]王小嵐.情·理·趣:淺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4(S3):579,596.
[5]蘭文生.簡約課堂環節提高教學效益[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3(3):32-33.
[6]張瑛.“教學做合一”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實踐探尋[J].校園英語,2021(5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