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茂典

如果時間倒退10年,文化和科技可能很難在同一個產業雙管齊下,但是如今,很多產業都需要同時打文化和科技兩張牌,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
文化與科技融合,傳統與現代交織,放眼整個中國茶產業,“小罐茶”可以說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破局者。
“小罐茶”于2012開始打造,相較于老牌的茶企,“小罐茶”更致力于整合中國茶行業傳統優勢資源,同時升級審美創意,彰顯年輕與格調,用創新的方式去表達中國茶,在短短幾年內品牌知名度迅速攀升,成了引領中國茶新國潮的品牌之一。
中國茶缺乏自主品牌
行業需要破局者
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全世界約有60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茶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茶葉消費習慣,消費人數超過20億。其中,中國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茶葉市場規模達3049億元。但中國茶葉市場極度分散,缺乏強勢自主品牌,“萬家茶企不敵一個‘立頓”的尷尬局面依舊存在。2019年,“立頓”年銷售額近200億元,而同一時期,國內頭部茶企天福、中茶股份、八馬茶業的營收為17.97億元、16.34億元、10.23億元。幾家茶企業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也只有“立頓”的22%。
“有品類,無品牌”一直是中國茶葉市場的痛點。中國茶葉品類繁多,但由于具有較強的農產品屬性,又加之地域性較強,生產端多以私營企業和手工作坊為主,工業化、標準化程度低,達到一定規模并擁有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的品牌企業較少,走向國際的更是少之又少。
“‘立頓對中國茶最大的啟發是工業化、標準化。通過工業化、標準化的路徑做成消費品,是產品做大規模的重要一環。”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說。帶著對茶行業的諸多困惑與思考,2012年“小罐茶”以“消費品思維”做茶,把茶葉這種傳統農產品,變成工業化生產的消費品思路不僅讓人眼前一亮,在當時更可謂是很“大膽”。
中國茶行業自古以來就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原料產地、采摘標準、采摘時間等每個環節都會影響到成品茶的品質。與此同時,價格雜亂、商家以次充好等行業亂象也讓消費者很難判斷自己手上的這一杯茶究竟價值幾何。而“小罐茶”希望改變這種現狀,先是聯手十位非遺制茶技藝傳承人,在傳承傳統工藝基礎上,以統一包裝、價格、規格、品級的方式,為消費者建立好茶認知和選擇標準,形成差異化品牌認知;再通過工業化、智能化升級茶產業鏈,實現茶的標準化生產。
用專業的團隊和數字化來解決復雜的茶飲標準化問題,讓消費者不需要懂茶,就可以喝上一杯干凈、安全、高品質的茶。“小罐茶”在為中國茶行業打開新局面的同時,也引來了眾多質疑,但小罐茶創始人并未急于解釋,而是默默在茶行業不斷積蓄力量。
全產業鏈布局
開啟中國茶創新標桿
隨著“小罐茶”產品銷量和市場認可度的不斷提升,行業內供應商已無法同時滿足“小罐茶”在品質、產能等方面的嚴苛要求。因此,“小罐茶”決定從下游消費端回溯產業鏈的中游、上游。“自己當時很莽撞,沖進茶行業,沒有合適的代工廠。中國茶葉行業里不但沒有‘ 蘋果,也沒有‘富士康 ,在沒有標準化的行業中,如何用科學思維解決中國茶標準化和工業化問題,是個非常大的難題,我那時跟自己說,必須自己做一個‘富士康” 杜國楹說。
為了讓傳統中國茶與時俱進,“小罐茶”以科技創新打造更具辨識度的產品、研發更高效智能的生產設備,讓中國茶從“意外的發現”變成“主動的設計”。
2017年,“小罐茶”在中游生產端投資建設集茶葉研發、檢測檢驗、智能立體倉儲、全自動分裝及科學物流為一體的黃山超級工廠,最大化地做到無人或少人操作,提高生產運營效率,邁出了“小罐茶”全產業鏈布局的第一步。2018年“小罐茶”正式確立“全產業鏈+大研發”的發展戰略。基于此,“小罐茶”實現了“6+1”工廠協同布局,即在鳳慶、安溪、休寧、武夷山、橫縣、勐海等地建立6家初制工廠與1家黃山超級工廠,以初制工廠強化對產品初加工的品質掌控,以黃山超級工廠提高茶葉在精加工過程中的工業化水平和精細程度。在產業鏈上游,“小罐茶”建立了安溪鐵觀音生態茶園、黃山休寧生態茶園及鳳慶滇紅基地,建立小罐茶的科學種植體系和種植管理標準,實現茶園種植管護的全智能化管理,幫助當地茶農增產增收。據悉,當地茶農通過種植品質茶葉的產量不斷提高,現在收入已經翻了三番。
“小罐茶”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產業鏈標準化布局,不僅為茶行業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更為助力茶農、鄉村振興帶來現實的社會意義。
智能化傳承創新,
助力中國茶步入快車道
高品質的中國茶依托于原葉種植和制作工藝兩大核心要素,為此,“小罐茶”聯手非遺制茶技藝傳承人,共同制定出包含原料選擇、采摘要求、制作技藝在內的一整套標準。
在制茶環節,“小罐茶”依托六大初制工廠和黃山超級工廠,實現初精制一體化智能生產。位于云南省鳳慶縣的工廠建立了全行業第一條全自動、連續化的智能生產線,從鮮葉進廠、萎凋、烘干、揉捻、發酵到茶葉初制完成,每一道流程都在生產線上完成,真正實現了“鮮葉進、成茶出”的全程不落地生產。
在這條生產線上,“小罐茶”還創新引入了原葉除雜水洗工序,在原葉到達工廠后,先洗去雜質,然后通過多層履帶式結構,最大程度地增加茶葉與氣流的接觸面積,進行快速無損傷除水,讓鮮葉完好如初地進入初制線。這套全自動生產模式推廣到其它核心茶品類生產環節,推動整個行業的現代化轉型升級,實現茶葉產品品質穩定化、科學化、標準化的大生產。
“小罐茶”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將非遺大師經驗數字呈現,非遺大師技藝科學還原,讓好茶品質得以延續,也讓更多人可以喝到非遺大師標準的好茶。在構建品質標準化的同時,數字化手段也為非遺制茶技藝的傳承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中國茶行業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小罐茶”憑借全產業鏈創新與數字化頂層設計,以創新驅動中國茶行業的工業化、智能化進程。“小罐茶”與西門子合作,將德國的智能生產系統首次遷移到茶葉的生產體系里來,之前只在汽車制造里才會看到這樣先進的生產系統。該系統的研發應用,極大程度提高了產業鏈協作效率。此外,“小罐茶”還借鑒了大型物流公司經驗,創新應用無人化自動立庫,實現整個倉儲物流的自動化、無人化、智能化。
為了賦予科學做茶強有力的研發和技術支持,將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小罐茶”成立六大研發中心,即“原葉研發中心”“茶葉工業裝備中心”“茶葉應用研發中心”“年份普洱茶研究中心”“古樹白茶研究中心”,以及“年份白茶研發中心”。同時,“小罐茶”建立了通過聚合專業人才、專業技術,與六大研發中心相輔相成,實現研發實力和智造實力的并駕齊驅。
目前,“小罐茶”整合數十位行業智庫專家、百位茶學專業新力量,從人才入手,加大研發力度,對茶產業上、中、下游的創新研究作出合理化布局,探索中國茶未來發展的無限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