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2023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位居國人眼中的生態宜居城市八大要素前兩位的是新鮮的空氣和清潔的飲用水。
“您認為一個宜居的城市,在生態環境方面應該包括哪些因素?”這是“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問卷調查中的一道題目。“2023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位居國人眼中的生態宜居城市八大要素之首的是“新鮮的空氣”,近九成的受訪者選擇了這一選項。
然而,現實卻常常讓人感到無奈。因為,沙塵又又又來了!
5月18日-20日,新疆東部和南部、內蒙古中西部、甘肅北部、寧夏北部、陜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迎來新一輪揚沙或浮塵,內蒙古中部局地甚至出現了沙塵暴。據悉,就在5月18日16點43分,內蒙古二連浩特市賽烏素機場出現強沙塵暴,瞬間風速27米/秒,能見度僅有150米,滾滾黃沙猶如一堵巨型“沙墻”。
按照大氣治理3大攻堅行動方案,2025年全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的目標是控制在1%以內,其中包含消除這樣的沙塵天氣。沙塵是一種常見的氣象災害。因為天然沙漠的存在,沙塵暴作為一種自然過程和自然現象,很難被消滅,但沙化土地治理卻可以有效減少沙塵頻率和強度。本世紀以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首次實現了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面積持續“雙縮減”,程度持續“雙減輕”,沙漠、沙地植被蓋度和固碳能力持續“雙提高”。但我國荒漠化治理依然任重道遠,截至2019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57.3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6.81%;沙化土地面積168.7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58%;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27.9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91%。另據官方數據,1-5月沙塵過程累計次數常年來看平均是11.9次,今年則明顯偏多,截至5月20日已累計達14次。
沙塵頻頻發生,再次給人們敲響生態安全警鐘。
相比空氣質量,水污染更讓人憂
2023年4-5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2023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進行了調查。“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脫胎于“中國生態小康指數”,緊隨時代發展客觀情況和發展趨勢,經更新完善而形成,主要從公眾對周邊環境狀況評價,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律法規體系評價,環境保護的政府投入、執行和效率認同度,環保意識與參與程度的自評,生態環境保護前景預期等五個方面進行衡量。
經過對調查結果和國家有關部門統計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23年度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為72.1分,比上一年度提高2.0分。其中,對周邊環境狀況評價,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律法規體系評價,環境保護的政府投入、執行和效率認同度,環保意識與參與程度的自評,生態環境保護前景預期指數分別為68.7分、73.0分、71.2分、71.4分和83.6分,分別比上一年度提高1.8分、1.7分、1.8分、2.2分和3.4分。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是全社會的共同愿望。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先后實施,2013年以來,我國空氣質量大幅改善。十年間我國GDP總量增長了69%,PM2.5濃度下降了57%,實現了十連降,重污染天數減少了92%,二氧化硫濃度降至個位數;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由2000多萬噸,分別下降到300萬噸、900萬噸左右,分別下降了85%和60%。

但是正如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所說,“改善成效還不穩固”。特別是今年,伴隨著經濟社會活動全面恢復,排放量增加,再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空氣質量形勢不容樂觀,不僅出現了14輪大范圍的沙塵天氣,濟南、鄭州等地還出現了臭氧污染。

這一點在“2023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調查中亦有所體現。面對“您覺得您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如何?”這一問題,51.4%的受訪者認為“比較好”,12.5%的受訪者直言“非常好”,二者合計63.9%,比上一年度減少了0.1個百分點。認為“比較差”的受訪者占比10.8%,直言“非常差”的受訪者占比1.4%,二者合計12.2%,比上一年度減少了2.0個百分點。另外還有23.9%的受訪者評價“一般”,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1個百分點。

不過,相比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更讓人們擔憂。在本年度的“嚴重威脅公眾的污染種類排行榜”中,“水污染”蟬聯榜首,47.3%的受訪者表示正在受到水污染的威脅。“土壤污染”首次超越“空氣污染”,排名第二,得票率達30.8%。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力點。“2023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日常生活用水(自來水、蓄積水等)的水體質量,59.3%的受訪者評價“一般”,13.4%的受訪者認為“比較差”,2.6%的受訪者直言“非常差”,給出正面評價的受訪者占比僅為24.7%,不足四分之一。而對所在城市自然水體(溪流、江、河、湖、海)的狀況(水量、水質)評價也不容樂觀,給出正面評價的受訪者不足兩成,認為“比較差”和“非常差”的受訪者合計26.5%,54.7%的受訪者評價“一般”。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生態環境部在回應記者提問時也稱,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發生重大轉折性變化,但水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水環境質量改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河湖生態用水保障不足,水生態破壞問題凸顯,水生態環境風險依然較高,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環境治理七大難題
強化監管夯實責任
延續慣例,“2023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調查請受訪者再次評選出了我國環境治理工作中的七大難題,排在第一位的是“企業只顧自己經濟利益,缺乏社會責任”(36.0%),排在第二位的是“地方政府存在利益驅動,執行不力”(31.3%),排在第三位的是“公眾環保意識不足”(28.9%)。分列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能耗、重型化的工業企業比例過大”(24.6%)、“缺乏相關的法規和機制”(21.9%)、“‘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思路還存在”(18.3%)、?“環保部門權力有限”(5.2%)。
由此可見,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依然是我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課題。
2022年底2023年初,我國曾發生了一次長達11天的跨年霾,集中在陜西和河南等地。生態環境部為此啟動了重污染應急預案,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事出反常必有妖”,為查明究竟,2月20日至22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副部長趙英民以“四不兩直”方式,前往河南和陜西的13家企業開展檢查,結果發現存在大量不正常運行治污設施、偷排偷放、生產臺賬弄虛作假、在線監測和手工監測造假等突出的環境違法問題。
企業環境違法行為頻發,充分暴露出當前我國環境治理中的短板弱項。一是部分企業漠視法律,突破底線。二是部分地方治污攻堅定力不夠,韌勁不足。三是部分地方的生態環境監管流于表面,能力薄弱。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日前,生態環境部已完成對原《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的修訂,印發了新修訂的《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在處罰種類、時限、權限、程序、執法方式等方面作出調整,對改革進程中發生的新變化、地方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予以回應,確保生態環境執法隊伍嚴格規范依法開展執法活動。
另外,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態保護模式。最新消息顯示,目前,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已完成劃定并發布。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守護好、運用好并落實好生態保護紅線。
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需從多個角度穩妥施策,喚起公眾環保意識便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2023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調查顯示,公眾環保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75%的受訪者愿意為環境保護而改變自己的一些與環保相違背的生活方式,這一數據比上一年度減少了11.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