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文明起點,這個文明最關鍵的就是扭轉和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
科學家已經發現,地球正在步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整個地球的生態面臨著極端影響。與前五次生物大滅絕不一樣的是,這次生物大滅絕的主要驅動力是人類。人類消費的欲望早已超過維系生活的必要需求水平,代之以大量的非必需、奢侈消費。且這次生物大滅絕比前五次的生物滅絕速度都要快,來得更猛烈。面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需要人們共同努力來扭轉它,改變它。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在即
2015年7月,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這是中方與聯合國自2003年以來共同發布的關于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進展情況的第六份也是最終一份報告。千年發展目標制定于2000年9月,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通過在減貧、教育、衛生、環保等8個領域的15項目標,189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千年宣言》。2015年7月,聯合國發布了2015年全球《千年發展目標報告》。中國是全球完成千年發展目標最好的發展中國家,目前已基本完成,并積極參與南南合作,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了幫助,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15年來,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在減貧、衛生、教育、環境等8個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并為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里面有一項任務我們沒完成,即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或者說讓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放緩一點。“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文明起點,這個文明最關鍵的就是扭轉和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告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
為何全球氣溫上升1.5℃,人類就會如此驚慌?周晉峰分析稱,因為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濱海低地,而淹沒濱海地帶還只是氣候變化造成的諸多影響中的一個。前五次生物大滅絕真正的原因均在于氣候變化導致了環境的變化和自然的變化,從而導致了物種大滅絕。環境迅速變化導致生物來不及調整適應,從而滅絕。彗星撞擊地球泛起塵埃,導致陽光不能照到地面,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如此,植物滅絕了,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就得滅絕,食草性動物滅絕了,食肉性動物吃什么?所以整個生態系統崩塌了。前五次生物大滅絕都是自然的巨大變遷造成的。
但是,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與前五次截然不同。這一次是人類活動導致的,人類的活動對地球的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為此,《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2022年12月19日凌晨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新藍圖。該框架指出,造成此次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有5個,依據影響程度大小排列為:土地和海洋利用的變化、對生物體的直接利用、氣候變化、污染、外來物種入侵。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新階段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新階段,如果倫理不符合這個時代的文明,遲早要付出代價。
周晉峰指出,多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由于質量檢測部門對奶粉檢測時,需要測奶粉的蛋白質含量。換句話說就是商家不能拿水當奶粉賣,于是‘科學家提出測奶粉的蛋白含量。”對此,周晉峰直言,科學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三聚氰胺不是蛋白質,化學式為C3H6N6,是一種三嗪類含氮雜環有機化合物,被用作化工原料,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
另有一部分“科學家”發現,三聚氰胺中N含量比較高,用三聚氰胺可以替代蛋白質,把它加入奶粉中,檢測結果“牛奶”含N量達標,“營養豐富,可放心食用”。檢測蛋白質含量根本不會區分三聚氰胺這種偽蛋白氮。周晉峰直言,“三聚氰胺是有毒有害的,當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其實是一個倫理道德缺失問題。當時的奶粉標準并沒有明確:不允許放三聚氰胺,但是做這項研究以提高蛋白質含量的‘科學家不知道嗎?他們當然知道三聚氰胺并不能代替蛋白質,為人類提供營養和能量。以前這些人可以混過去,以后將會越來越難蒙混過關。大家會追蹤,去追究這些人的責任。”
每當談及危險化學品管理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周晉峰都十分感慨。“在我小時候,在北京現在二環位置,還有小土丘,小河溝里有螞蚱等小昆蟲,還有小動物。現在,這些早已不見蹤影。窗外的綠地固然很好,但它離自然還有很遠的距離。”幾年前,剛卸任北京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時,周晉峰曾提出讓野草生長,不打或少打殺蟲藥。但是北京市相關的園林條例規定要除雜草,如果不打藥除蟲除野草,學校將被罰款。然而雜草和蟲子其實都是生物多樣性。不過,令周晉峰感到欣慰的是,隨著大學校園倡導生物多樣性保護,北京大學專門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園林局進行了特批。現在,在未名湖畔和博雅塔邊,開始有野草和一點小蟲子。
在周晉峰看來,城市綠化中大量的草皮毫無疑問是工業產品,不是生物多樣性,亦非生態工程。有些小區的綠化草地不但打農藥,有時甚至噴灑禁用農藥。現在違規用藥十分常見。近期,南方一個小女孩去世的消息令人痛心扼腕。她父親早晨給她買了面包和牛奶。她拿到學校去吃,吃完發病,送到醫院搶救了21天,最終還是去世了。據了解,導致其死亡的是一種劇毒化學品——鼠毒強。
鼠毒強是一種危險化學品,氟乙酰胺類殺鼠藥,為有機氯化合物,毒性極大,以0.1%溶液浸泡的大米,?大鼠吃毒米1粒即可死亡,對人的致死量約為12毫克。鼠毒強國內外已禁止生產和使用,中毒時可造成多器官功能損傷,多器官衰竭以致死亡。
周晉峰直言,早在2002年,原農業部就已經將鼠毒強、氟乙酰胺等劇毒殺鼠劑列入禁止使用的農藥名錄。國家法律明文禁止生產和使用鼠毒強,鼠藥生產商和鼠藥經銷商肯定知道國家禁止此藥,也知道它會帶來重大的傷害,但是他們依然在做。針對這樣的事情,綠會一直在呼吁,還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嚴查嚴管。
這樣的案例不局限于國內,增長有極限,向大自然的過度索取換來的是人類未來將要面臨的災難性后果。在經濟利益驅動下,馬達加斯加紅木被過度砍伐,原始森林生態遭到大規模破壞,原本依托森林棲息的多種動植物無家可歸,也加劇了土地沙漠化。
40年前,馬拉加斯加島嶼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5%。但幾十年后的今天,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至不足10%。大規模的森林喪失之后,森林里棲息的那些動物該去往哪里?中國綠發會曾發起“我愛森林,不再收藏紅木”的倡議。“馬達加斯加的紅木是人類保護馬達加斯加生態系統的重要一部分。人類正在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我們必須要改變過去揮霍的生活方式,學會全方位思考。唯有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我們才有能力迎接這個新時代的挑戰。我們今天要學習新的生態文明,這個文明會引發劇烈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有的一切,包括倫理都會因此發生改變。今天,紅木家具已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它們是奢侈品,是收藏品,是一種炫耀,是財富地位的象征。但是在不遠的將來,人們肯定不會再收藏紅木家具,因為它會和象牙一樣,遲早要被禁止買賣,收藏者只能砸在手里,什么都做不了,收藏就意味著永遠收藏。”周晉峰說。
法律、道德和倫理交錯保護生物多樣性
2022年12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COP15)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該框架以《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及其成就、差距和經驗教訓以及其他相關多邊環境協定的經驗和成果為基礎,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新計劃,將指引國際社會攜手遏止并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推動生物多樣性恢復進程,共同邁向2050年與自然和諧共生愿景。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文本。新的挑戰擺在眾人的面前,如何執行這個框架?對于普通人來說,該如何參與、踐行這個框架呢?周晉峰談到了“電蚯蚓環境公益訴訟”。2020年7月,“中國綠發會”向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起訴狀,對廣東中山的三家電蚯蚓機生產企業提起公益訴訟。這些線上商家給不特定的用戶提供了絕殺蚯蚓的機會,破壞了蚯蚓棲息地土壤的生態平衡,其行為已經構成對環境的損害,依法應承擔相應的環境侵權責任。
2021年8月,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三家售賣電蚯蚓機的公司因出售獵捕工具,使購買者以電擊方式捕獵蚯蚓,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依法承擔相應的環境侵權責任。法院判決商家在全國媒體上刊登道歉聲明,賠償159萬元的生態環境損失費用。之后,三被告提出上訴,2022年2月17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宣布,維持原判。
“蚯蚓,又名地龍,系環節動物門寡毛綱陸棲無脊椎動物,是土壤生態系統重要物種之一,在提升土壤環境質量、保持土壤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生物耕耘者。電蚯蚓這種做法,這種工業文明帶來的滅殺式做法是不可取的。”周晉峰說。
2023年2月,綠會“電蚯蚓第一案”被寫入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予以發布,文中出現了“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的表述。這項工作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但是法律尚未出臺,倫理和道德自然會隨之發展。此舉的另一關鍵意義是現在大家都知道電蚯蚓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這是一起土壤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這起環境公益訴訟提供了一個樣板,它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司法實踐從較為狹窄的‘保護瀕危物種的思路拓展到‘保護生態系統的一個經典判例,不光在中國,在全世界也具有引領意義。”周晉峰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