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俐英
【摘 要】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中表現出來的。學生只有在學語言和用語言的碰撞中,才能實現語言素養的提升。所以,在教學習作單元時,我們要牢牢把握單元整體教學要素,靈活處理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平時“化整為零”,降低學生的習作難度,并實踐“下水作文”,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習作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單元教學要素 有效整合 化整為零 下水作文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習作要求是“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統編版教材在三年級和四年級上冊都已經初步安排了通過觀察描寫一處景物,但按照游覽的順序描寫多處景物,卻還是第一次。這樣的安排,也體現了統編版教材循序漸進的特點。
寫景,就是用優美的語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各種自然景物描寫出來。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往往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本單元通過學寫游記,不僅能培養學生描寫景物的能力,而且能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留心身邊的美。但是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從學生作文的實際完成情況來看,寫景的作文往往最讓學生感到難寫。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中表現出來的。學生只有在學語言和用語言的碰撞中,才能實現語言素養的提升。其中,習作素養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組成部分。
那么,如何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下面筆者就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的寫景習作單元為例,來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和實踐。
一、牢牢把握單元整體教學要素
本單元是習作單元,習作單元的編排意圖,就是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這條主線開展教學。本單元安排了《海上日出》和《記金華的雙龍洞》兩篇精讀課文,還有“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共五部分內容。在教學其中的每一部分內容時,我們都要找準它們的定位,牢牢把握本單元的主要任務——讓學生掌握按順序寫景物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學習這個單元,在寫景的能力方面有較為明顯的提升。
如在教學《海上日出》時,課文的寫作順序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筆者就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借助畫示意圖,把日出的景象直觀地畫出來,并引導學生抓住“位置”“形狀”“光亮”互相點評,體會畫面之間的順序,進而幫助學生直觀地發現本課作者就是抓住了早晨太陽變化的順序來寫景的這一特點。
而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筆者不僅指導學生弄清作者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從而畫出游覽路線圖,還要指導學生弄清這些地方分別有什么特點,從而知道寫游記不僅要按游覽的順序來寫,還應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并做到有詳有略。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積累不做過多要求,而將本單元的中心任務,即學習寫景的習作方法,貫穿教學的始終,以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
二、靈活處理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在充分了解本單元的編排意圖、認識各板塊功能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適度調整板塊順序,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在教學這一寫景單元時,筆者就結合本單元教材的特點,以及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靈活調整了本單元的板塊順序。
在教學完兩篇精讀課文后,筆者引導學生結合“交流平臺”,梳理總結了寫景作文的兩個方法:一是“按順序寫”,既可以是定點觀察的順序,也可以是移步換景的順序;二是“有重點地寫”,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
接下來,為了鞏固這兩個寫景的方法,筆者將后面的兩篇“習作例文”提到“初試身手”之前進行教學。筆者引導學生品讀《頤和園》和《七月的天山》,學生在品讀中發現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按照移步換景的順序來寫景的,并做到了詳略得當、過渡自然。
然后,筆者才帶著學生進入到“初試身手”和再試身手——“習作”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將習得的寫景方法運用到實際寫作中,學以致用。
這樣的調整,其實是把本單元的五個板塊分成了兩部分,“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和“習作例文”是在幫助學生梳理本單元寫景文章的寫法,“初試身手”和“習作”是讓學生嘗試運用。從認識寫法到運用練習,兩者相互聯系,彼此依托,共同為學生完成本單元的習作任務提供了幫助。
三、“化整為零”,降低學生的習作難度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習作的熟練技巧。”雖然本單元是寫景習作單元,但并不是只在進入本單元的學習時,筆者才讓學生來練習寫景。筆者一直深知學生對寫景作文的畏難情緒,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充分地利用現有教材,把課文當作學生寫作的范例,有意識地將學生習作中可能遇到的難點化整為零,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次的練習。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的《鄉下人家》時,作者在寫鄉下獨特、迷人的風景時,既寫到了靜態的鮮花綠竹圖,又寫了動態的雞鴨覓食圖,通過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突出了鄉下人家的生機與活力。課后,筆者就引導學生用上這樣動靜結合的方法寫一處自家附近的美景。
再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的《天窗》時,文中的孩子能透過小小的天窗展開豐富的想象,從“無”中看出“有”,從“虛”中看出“實”,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慰藉,也給我們這些讀者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可見,想象在寫景中的重要性。所以課后,筆者也引導學生學著觀察天上閃過的“一顆星”或“一片云”,路邊石縫里鉆出的“一株草”或“一朵花”,然后通過合理的想象寫一段話,可以適當地用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讓所寫的景物活起來。
平時類似這樣適時、零散的片段練習,讓學生練得有依據,寫得沒負擔,最后在寫成篇的寫景作文時,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將平時習得的方法靈活地綜合運用,寫起來自然有法可依、有話可寫。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做個有心人,善于發掘教材中可利用的資源,找準訓練點,將讀寫真正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四、“下水作文”,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多年的教學實踐讓筆者深深地懂得,教師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的層面上。雖然習作單元有精讀的課文,還有習作的例文,但這些作家離學生們的生活太遠,我們這些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才是他們身邊的榜樣。學生的“向師性”,讓他們更樂于接近、模仿、學習教師的一舉一動。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自己親自寫一寫。所以,每次在教學習作時,除了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習作的方法,筆者還親自示范,寫“下水文”。在寫作的過程中,筆者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去指導學生寫作,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和素養。
為了教會學生注意上下文景物之間的聯系,筆者向學生展示了自己之前寫的“重慶之旅”的部分片段:
夜晚的重慶更是迷人,到處高樓林立,燈光璀璨,猶如夢幻。“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說的應該就是這兒吧?而能把你從天上拉到人間的,大概也只有那空氣中彌漫著的濃濃的火鍋味兒了。紅通通的火鍋店一家挨著一家,熱氣騰騰的,每家都號稱“總店”,隨便進哪家都不會錯的。
筆者告訴學生:游記中要寫的景不止一處,一處處美景就像一顆顆珍珠,零散地分布著,這就需要我們用適當的“線”將它們有機地串聯起來,從而把它們變成一串美麗的項鏈,這才是一篇優美的習作。
筆者還把自己的“貴州之旅”與學生們分享:
來到貴州,不管走到哪里,就是滿眼滿心的綠:山是綠的,水是綠的,就連陽光、空氣也是綠的。貴州的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一,所以從炎炎夏日的南京來到貴州,就是來到了避暑勝地,涼爽怡人。導游戲謔,這里號稱上有張家界,下有九寨溝。的確是呀,這里既有張家界的巍峨雄偉,又有九寨溝的俊美靈動。不管走到哪里,目之所及,一定是山水相依:山,形態不一,或拔地而起,或連綿起伏;水,姿態萬千,或靜如翡翠,或動如玉屑。青山碧水,綿延不絕,猶如萬里畫卷。更何況,這是活的畫,不僅養目,還潤心。
最有名的山自然是梵凈山,得名于“梵天凈土”,號稱佛教第五大圣地。一路攀鐵索而上,兩邊都是懸崖峭壁。攀到紅云繚繞之處,寺廟金頂便驀地出現在眼前。當地百姓把梵凈山當作大佛朝拜,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山頂不時被祥云籠罩,也算是有緣,我們登山時晴空萬里,雖不時有浮云掠過,但金頂卻是清晰可見,宛如人間仙境。
最有名的水自然是黃果樹瀑布。其實,貴州大大小小的瀑布隨處可見,溪流或寬或窄、或深或淺……無數的溪流匯聚到黃果樹景區,漸近漸響。剛來到半山腰,那隨風而降的水霧就細細地、密密地灑滿了全身。從瀑布中間的水簾洞穿洞而過,耳邊如雷聲轟鳴,又如萬馬奔騰。從洞口往外望去,那白花花的水流就像從天上倒下來似的,形成了一道厚厚的水簾,讓人不禁嘖嘖贊嘆!
在貴州的大山深處,還有依山而建的西江千戶苗寨,這里的吊腳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雖是偏遠之地,但走進苗寨,里面卻是熱鬧非凡。那些身穿苗服、化妝精致、頭戴銀飾,一路叮當作響、婀娜多姿地走在街道上的,定是正在體驗著當苗家少女感覺的游客。這就像是沉浸劇,每一位游客此時既是體驗者又是參與者。當她們或在大街小巷款款而行時,或在風雨廊橋倚欄而立時,就也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晚上,千戶苗寨,萬家燈火,此時的苗寨猶如繁星落到了人間,更是美不勝收!
隨后,我們還參觀了鎮遠古鎮,與江南小鎮相比,到底是缺少了一些精致與秀氣,但因在大山里,也就更多了些滄桑與厚重。
來到貴州,人在景中走,如在畫中游。貴州,確是不虛此行!
筆者的作品肯定達不到作家那樣的高度和深度,但相信老師的“下水文”讓學生更直觀,也更易于接受。在筆者的示范、鼓勵下,學生們對于習作,不再畏難,樂于去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我手寫我心”,最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樣堅持下去,“教學相長”,不僅教師的寫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生的習作興趣、習作素養也得到了培養和提升。
綜上所述,在教學習作單元時,我們要牢牢把握單元整體教學要素,靈活處理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平時“化整為零”,降低學生的習作難度,并嘗試“下水作文”,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并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真正實現學生習作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