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麗



【摘 要】作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但現在的作業設計存在內容單一、結構散亂、功能窄化的現狀,究其原因是教師對作業的功能定位不準。單元作業對學生鞏固單元知識,提高思維能力,發展數學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把握單元學習目標,分析內容知識水平,引領學生系統梳理單元知識,在綜合應用中深化知識的理解,提升關鍵能力,發展綜合素養,打造“教—學—評”一致性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單元作業 “教—學—評”一致性 作業整合 層次
“作業”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我國古代《學記》中就有關于“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的論述。作業作為一種評價課堂教學效果最常用的手段,它不僅是學生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學習過程,也是連接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重要環節。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推動“教—學—評”一致性,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發揮評價育人的導向作用。這與“雙減”政策倡導下的“減輕學生作業的負擔,優化作業結構,發揮作業育人功能”的理念不謀而合。
一、作業設計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近年來,學生的作業負擔越來越重,學生每天都忙碌不已、疲憊不堪。教師們每天也花費了大量時間用于批改、講評、訂正作業,作業消磨了教師的耐心,讓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內容單一,缺少策略研究
筆者在數學作業布置中發現,大部分數學教師對全班學生布置的作業內容是一樣的,這些作業基本都來源于課本習題和配套的教輔練習。雖然教師每天都布置著作業,但往往缺乏對作業內容的設計,慢慢地教師成了作業的搬運工,為學生搬運著并不一定適合他們的作業。同時,單一枯燥的書面作業也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二)結構零散,缺少統籌安排
作業布置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目前大部分數學作業的布置是按教學內容每課時進行布置的。布置作業時,教師往往只著眼于自己所教的這一課時內容,很少顧及整個單元的編排體系及與教材中有關聯的知識點,這就導致每次的作業都是孤立的,學生不能從整體上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不能很好地助力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功能窄化,缺少多元整合
作業作為一種評價課堂教學效果最常用的工具,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發展能力,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診斷學情,改進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但目前小學數學作業形式比較單一,很多時候都停留在知識演練、技能熟化中。這樣的作業缺乏多元化的設計,缺少綜合解決問題的學習任務,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意識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這些作業現象背后是教師對作業的功能定位不準,不關注作業設計。為從根本上解決數學作業內容單一、功能異化等問題,需要優化作業內容,創新作業形式,設計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學習任務或活動,引領學生分析、評價,多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升作業效能。
二、單元作業的優勢分析
單元作業是指在單元學習后設計的綜合性作業。它是依據單元教學目標,結合單元內容,在整合、創新的基礎上設計出的作業。單元作業對學生鞏固單元知識,提高思維能力,發展數學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知識內容的構建
以單元為整體的作業設計,教師需要對單元中不同知識點分布情況進行研究,把握單元的重難點。單元作業通過將不同課時中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增強了單元知識及關聯內容的勾連和銜接,形成清晰明確的知識鏈,幫助學生加深對單元知識的理解,完善單元知識結構,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具整體性和系統性。
(二)有利于思維水平的提高
在單元作業設計中,特別重視結合每個課時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關注學生思維水平和能力發展的差異。在完成作業任務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靈活且富有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現自我能力的機會。學生在不斷地分析、比較和綜合中,思維由低階向高階過渡,思維水平有效提升。
(三)有利于數學素養的發展
單元作業設計以單元大概念為中心,注重實踐型、探究型的設計,將作業目標定位為提升學生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的發展。通過多樣化的綜合性作業,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溝通生活與書本知識間的聯系,關注學習和應用的結合,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抽象、推理等思維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再構建,為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作業設計路徑
基于課準、教材、學情的作業設計是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有效途徑,既能幫助教師站在高位統籌協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及教學的評的關系,也能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對作業的需求,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減負”與“增效”完美結合。下面以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的教學為例。
分析內容知識水平,引領學生系統梳理單元知識,在綜合應用中深化知識的理解,提升關鍵能力,發展綜合素養。
(一)把握單元學習目標,制訂作業目標
單元作業的設計要整體把握單元學習目標,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整體水平和個體差異。注重數學新課標與單元教學目標的整合,充分考慮本班學生的學習實際。目標設計時,要著力體現目標的科學性、可測性、針對性,凸顯作業目標的導向功能。
在進行“圓柱和圓錐”單元作業目標設計時,教師認真研讀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和單元教學目標,再通過實踐調研了解本班學生的掌握情況,制訂了以下作業目標(見圖1)。
在這四條目標中,目標中的一、二條是對本單元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關注了學生整體水平需要達到的要求。目標中的三、四條則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部分學生只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所以在第三條目標的設定上實現“會用”能力的發展;而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能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所以在第四條目標上實現“活用”的能力發展。教師為不同層次發展的學生設立了不同水平的分層目標,使作業目標更加有效。
(二)分析內容知識水平,設計雙向細目表
在確立單元作業目標后,需要對教材進行分析,了解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及前后聯系,精準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厘清各個知識點間的關系。從目標的覆蓋率、水平的層次性、類型的分布情況確定作業水平、題目類型、作業難易度的比例,以及預計完成作業的時間。
“圓柱和圓錐”單元是在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及表面積和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單元主要涉及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三部分內容。其中重點是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掌握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難點是掌握圓柱表面積和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柱和圓錐體積推導過程。結合本單元的作業目標和內容,設計了雙向細目表(見表1)。
從表1中能清晰看出這一單元內容的知識水平和題目類型,可以全面考查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三)結合單元知識要點,設計單元作業
單元作業的設計要依據單元學習目標,引領學生系統梳理單元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在綜合應用中深化知識的理解,提升關鍵能力,發展綜合素養。
1.統整單元知識,建構知識圖譜
單元作業的首要任務就是梳理整個單元知識點,讓學生自主整理、自己構建單元結構圖。單元結構圖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要學生的表達有理有據,有自己的思考就可以。
作業1:
2.注重數學思考,促進能力提升
單元作業的設計要聚焦單元教學的重難點,作業選用的素材要精簡,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能夠推動學生開展由淺入深的數學思考。單元作業以綜合類、探究類為主,豐富了學生的作業體驗。重視數學思考,在實踐中促進學生數學表達、數學思辨、實踐操作等能力的發展。
作業2:
這道操作題的條件是開放的,有3個底面、2個側面。學生在選擇合適的材料時,頭腦中會自覺調用圓柱的展開圖,思考側面展開圖的長與底面的對應關系,思考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由此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和邏輯推理能力。
3.重視應用遷移,強化數學意識
單元作業的設計要以綜合性解決問題為主,搭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引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的思維發現和解決問題,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作業3:
這題創設開放的問題情景有助于拓寬學生思考的空間,便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表達,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需要數學,可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學生設計出不同的方案,教師能從學生寫出的答案中,分析出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靈活性。
4.滲透數學文化,提升綜合素養
數學文化是千百年來人類所創造的共同智慧,在單元作業中滲透數學文化,可以豐富其人文價值。設計單元作業時,要將單元數學知識與數學文化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延伸于數學文化之中,在數學文化的熏陶下感受古代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數學素養。
作業4:
通過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古人計算圓柱體積的方法,從中夯實學生的人文底蘊,讓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得到拓展和延伸,拓寬了學生的數學視野。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單元作業承載著多種功能,有助于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單元知識,形成對知識的整體建構;有助于學生在思辨過程中,提高學科關鍵能力;有助于學生在單元綜合實踐作業中,強化數學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在感受數學文化時,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
【參考文獻】
[1]鄭雪鳳.例談數學實踐作業的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21(2).
[2]賁友林.讓作業從“產品”走向“作品”——數學作業改進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9(6).
[3]王琳艷.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改善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8).
[4]鐘先云.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