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薇 黃秦晉
摘 要:外交辭令中詩詞典故的翻譯研究要從多方面進行考量。本文回顧了詩詞典故的傳統翻譯原則,探討了中國外交辭令的風格轉變與翻譯策略,提出了外交辭令中詩詞典故的翻譯方法,即以傳遞政治意義為重并忠于原文,適當保留文化意象提高文化自信,使用復合型翻譯策略兼顧審美。
關鍵詞:外交辭令;詩詞翻譯;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于薇(1989.06-),女,陜西人,西安歐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黃秦晉(1990.04-),女,陜西人,西安歐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一、引言
我國領導人和外交部發言人在各種公開場合頻繁引經據典,多次引用詩詞典故答中外記者問。這不僅提高了外交語言的審美價值,也向世界傳遞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展示了大國的文化自信。本文通過回顧詩詞典故及外交辭令的翻譯原則,試圖探索外交辭令中詩詞典故的翻譯策略。
二、傳統詩詞文化翻譯策略
(一)功能對等理論及其發展
1969年,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尤金·奈達提出“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論,理論提出之初為“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后在實踐過程中經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為成體系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達到詞匯、句法、篇章及文體的對等。奈達認為“正確的將原語言意義傳遞出來大過于形式上的對等”。20世紀70年代,德國語言學家和翻譯家漢斯·弗米爾(Hans J. Vermeer)提出了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它是目的論在翻譯領域的實際運用,也是功能翻譯理論的分支學說。目的論的核心是“目的決定手段”,在翻譯過程中,決定翻譯策略和手段最重要的因素是目的語的受眾。與功能對等理論不同,譯文在目的論中的地位明顯高于功能對等理論。
(二)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奈達將文化分為“生態學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學者根據文化五大分類將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分為“生態文化負載詞、典故文化負載詞、社會文化負載詞、宗教文化負載詞和語言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又稱“詞義空缺”,這類詞匯往往無法在目的語中找到對應的詞匯進行翻譯。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要選擇合適的策略,一般有以下幾種策略:省譯、音譯、音譯加注釋、意象替換或歸化處理,在歸化處理的過程中,源語言的文化內涵消失并直接使用目的語詞匯進行釋義。然而,鄭德虎提出中國文化負載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體現,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要考慮到跨文化交際平等原則,對文化負載詞的處理盡可能異化,在翻譯的過程中采用音譯、直譯并添加注釋的方式增強可讀性,努力精準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增強民族自信并擴大國際影響力。
(三)三美理論
盡管功能對等理論在翻譯界影響深遠,但我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指出在中英互譯,尤其在古詩文翻譯中應該考慮語言特點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許淵沖先生提出功能對等理論是建立在西方主流語系文字對等達到90%以上的基礎上,然而中文和英文的文字對等只有約40%,在詩詞典故方面的對等就更少,所以功能對等理論在指導詩詞典故翻譯時的有效性有待考量。在古詩詞翻譯領域,許淵沖先生在1979年提出了“三美”理論,即“音美、形美、意美”。在這“三美”中,許淵沖先生認為“一要達意 ,二要傳情 ,三要感動”,即先顧及“意美”,而“音美、形美”次之。譯者首先應傳遞詩詞內在的意象之美,在準確傳意的基礎上再考量詩歌的韻律及平仄對仗?!叭馈崩碚搧碜栽S淵沖先生多年的詩歌翻譯實踐和他對翻譯作品精雕細琢、推敲打磨的嚴格要求,對中國古詩詞翻譯研究影響深遠。
三、外交辭令的翻譯研究
(一)新時期外交語言風格的轉變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之前在外交場合奉行的“韜光養晦”政策開始發生轉變。我國領導人及外交部發言人之前在各種外交場合的奉行的“禮貌優先”原則已不能完全有效應對一些西方媒體對我國形象及客觀事實的蓄力抹黑及曲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外交語言風格轉變巨大,范武邱和王昱指出我國在外交場合出現更多的“坦率回應和顯性評價”,正面回應部分西方國家對我國領土主權及其他問題的挑釁言行。另外,在外交語言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其中就包括對中國傳統詩詞歌賦及文化典故的引用。這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展示,也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文化自信和綜合軟實力提升的有力表現。
(二)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
外宣場合的翻譯大多數都是將中文翻譯成外文的情況,在翻譯的過程中譯員要始終考慮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牛榮亮歸納了外宣翻譯的四類特點,他指出外宣翻譯具有“政治性與嚴謹性、時代性與靈活性、以中譯外為主且受眾為外國人”。2004年,黃友義提出“外宣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譯員除了遵循在廣義上被普遍接受的“信、達、雅”原則之外,還要從外宣及政治視角考慮,在翻譯的過程中正視文化差異,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努力跨越文化鴻溝。翻譯人員在潛心鉆研中西方思維及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同時要加強對我國政治、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儲備,避免在外宣翻譯場合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并在此基礎上精益求精。
(三)“政治等效”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話語權高度重視,力爭徹底解決“挨打”“挨餓”之后的“挨罵”問題。而政治語言,尤其是政治話語的外宣翻譯必須超越簡單的轉碼翻譯,在準確傳遞語義的基礎上更要充分考慮政治文化背景的差異。2008年,楊明星從歷史、政治和外交的角度上探討了對“韜光養晦”的誤譯,并借鑒了“等效翻譯”理論,首次提出了“政治等效”的翻譯框架。該理論包含“政治性、動態性及平衡性”,并強調了政治性原則在外交翻譯上的重要性。
四、外交辭令中詩詞典故的翻譯策略
黨的基于以上討論,作者認為翻譯外交辭令中詩詞典故不僅要從審美上遵循“三美原則”,還要堅持“政治等效”原則。以正確傳遞政治內涵為第一要義,其次追求形式上的審美。對外交辭令中詩詞典故的翻譯要靈活采用復合型的翻譯策略。
(一)正確傳遞政治內涵,忠于原文語義
在外交辭令的翻譯中,與時俱進的傳遞發言人話語的政治內涵和忠實的傳遞語義同等重要。發言人在外交場合引經據典,一定有其政治意圖,譯員要與時俱進、緊密聯系時事,提高政治敏感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經據典闡釋中國人民偉大夢想以及我黨歷久彌堅的精神密碼。2017年,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千古名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喻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該句可直譯為“The water is wide at the full tide; A sail with ease hangs in soft breeze.”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表明習總書記引用此句的政治含義。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此處的“潮”(tide)和“風”(breeze)象征的社會主義發展的良好環境,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補充傳遞。
(二)適當保留文化意象,增強文化自信
在外交辭令中融入中國元素,不僅能夠讓目的語受眾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文化自信,彰顯大國風采。范武邱和王昱指出在外交翻譯的過程中可以適度保留文化“異質因子”,通過補充解釋的翻譯手段詮釋文化意象和政治內涵。2019年,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談論美國一些政客在背后縱容、支持亂港分子攪亂局面時引用了毛澤東主席創作的《滿江紅》里的詞句“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口譯員的翻譯“The ants climbing up a locust tree congratulate themselves for running a great empire, but it won't be easy for them to shake the tree.”。“大槐安國”出自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中“南柯一夢”典故,用以嘲笑那些企圖阻止中國發展的外部勢力;“蚍蜉撼樹”出自唐代韓愈《調張籍》中“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典故,用以諷刺亂港分子的小丑行為。譯員對這兩個意象進行了保留和直譯,是對反華勢力的有力回擊和諷刺。
(三)運用復合型翻譯策略,兼顧審美情趣
古詩文翻譯的最高審美標準是許淵沖先生提出的“三美論”,考慮到詩詞典故的翻譯在目的語中往往很難找到直接對應的語言,筆者認為大多數情況下應使用復合型翻譯策略進行翻譯,并盡力兼顧審美。2021年,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批判美國囤積疫苗并且在疫苗分配問題上堅持“美國第一”的原則時,引用了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譯員的翻譯為“Such moves remind me of a line by Chinese poet Du Fu: ‘while meat and wine go to waste behind the vermilion gates of the rich, the poor is frozen to death on an empty stomach by the roadside.”。首先,譯者添加了“a line by Chinese poet Du Fu”標明了詩歌的出處,向受眾宣揚了中國詩歌;其次,譯者在翻譯“朱門”“凍死骨”時采用了直譯加增譯的翻譯方法,譯成了“vermilion gates of the rich”“the poor is frozen to death”,補充了“the rich” “the poor”,將詩文中的“朱門”和“凍死骨”的貧富差距補譯出來,并用了“while”明示對比關系。最后,譯者追求了形式上的對仗,除了介詞while,兩句詩詞翻譯都用了13個英文單詞,在長短上對仗工整,增加了美感。
五、結語
高質量地翻譯外交辭令中的詩詞典故并非易事,一方面要求譯者能在時代的背景下揣摩發言者引經據典的政治意圖,另一方面要求譯者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并且綜合運用各種翻譯手段傳遞語義,還要兼顧翻譯美學。但筆者認為在外交場合的詩詞典故翻譯要以“政治等效”原則為主,對外交語言翻譯作品的評價標準應該更加多元化。
參考文獻:
[1]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1964.
[3]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鄭德虎.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上海翻譯,2016(2):53-56.
[5]許淵沖.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1):45-48.
[6]范武邱,王昱.十八大以來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話語新風格及翻譯策略探析[J].外語教學,2021(2):80-85.
[7]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9-30.
[8]楊明星.論外交語言翻譯的“政治等效”:以鄧小平外交理念“韜光養晦”的譯法為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5):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