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敏



班會背景
高中生經常在學習上與他人盲目比較,導致自我評價偏低,進而產生沮喪、焦慮、抑郁等情緒。再加上高中生學習生活忙碌,容易忽視生活中的“小確幸”,導致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較低。因此,筆者召開主題班會,與學生分享提高幸福感的方法技巧,助力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班會過程
一、導入:幸福初認識
(教師播放央視采訪視頻《你幸福嗎?》。視頻內容:央視記者采訪各行各業的工作者,提出“你幸福嗎?”“你認為幸福是什么?”等問題,不同個體給出不同的回答。)
師: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你覺得自己幸福嗎,為什么?
生1:我覺得還可以,具體說不出來幸福是什么。
生2:我覺得幸福就是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
生3:我覺得自己挺幸福的,因為生活安定,祖國繁榮強大。
生4:我覺得不幸福,因為我的同桌學習成績比我好。
生5:我很幸福,因為我有愛我的爸爸媽媽,還有很多好朋友。
……
師:有人覺得很幸福,因為有家人的呵護,朋友的陪伴,能夠吃好、睡好、玩好;有人覺得不幸福,因為作業太多,成績不夠理想;也有人說不清楚自己幸不幸福。接下來,我們就共同尋找通往幸福的道路。
二、自由討論“幸福公式”
師:我們在解數學題、物理題的時候,只有用對公式,才能算出正確答案,那幸福有沒有公式呢?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共同探討一下。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表達幸福,你會怎么寫?
(教師巡堂,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邀請部分同學在黑板上書寫并分享他的幸福公式。)
公式1:幸福=身體健康+家庭和諧+經濟基礎+未來可期。
生1:我覺得幸福首先得身體健康,這個是最重要的,而且還要有和諧的家庭、足夠的經濟基礎,這樣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后還要有自己的追求,不能碌碌無為虛度一生。
公式2:幸福=萬事勝意。
生2:萬事勝意就是比萬事如意還要好一點。
師:是不是指我們得到的結果比自己所期待的結果還要好?
生2(點頭):沒錯。
公式3:幸福=100+100+100+150+150+150。
生3:這個就不用我解釋了吧。
其他同學:幸福就是能考750分(高考滿分)。
公式4:幸福=得到的-失去的。
生4:我得到的比我失去的多,我就是幸福的。
師:剛才大家列舉的幸福公式都有一定的道理。我發現很多同學用的都是加法,好像幸福就是要不斷得到更多的東西,真的是這樣嗎?老師跟大家分享一個不一樣的幸福公式。
(教師板書:幸福[=擁有的想要的]。)
師:如果幸福公式是這樣的,我們要如何提升幸福感?
生1:擴大分子,縮小分母。
師:說得對,也就是擴大我們所擁有的,減少我們想要的。那么,擴大我們所擁有的是否就是賺更多的錢、獲取更大的權力?減少我們想要的是否就是壓制自己的欲望,告訴自己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去追求了?這樣我們就能幸福嗎?
生(搖頭):好像不能。
師:那么到底如何擴大分子、縮小分母呢?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三、縮小分母:被放大的“想要”
(教師展示課件。課件內容: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曾面向大學生做過一個實驗,假設你去一家公司應聘,同時應聘的還有一個和你學歷背景相同、能力水平相同的人。第一家公司給你的年薪是15萬元,另一人的年薪是18萬元。第二家公司給你的年薪是13萬元,另一人的年薪是10萬元。請問,去哪家公司你的滿意度會更高?)
師:同學們,你會選擇去哪家公司?
部分學生:當然是去第一家,畢竟15萬比13萬多。
部分學生:去第二家,我的薪資比另一個人多,所以會更滿意。。
師:大家是不是有點糾結?研究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二的人會選擇去第二家。我們有時候會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比別人更好而做出一些不合理的抉擇。比如,我本來的期望薪資是15萬,如果不存在那個和自己相同能力的人,我會心滿意足地選擇第一家公司。但是,得知那個和我相同能力的人竟然得到18萬,我想要的好像就不再是15萬,而是18萬,甚至更多了。這其實是把自己的期待值建立在別人所擁有的基礎之上,我想要的東西被無限放大了。
(教師板書:
師:如果我們總是要求自己超過別人,擁有的比別人多,我們可能永遠都不幸福。比如你現在是全校最優秀的,可能你又想成為全市最優秀的,當你成了全市最優秀的,又想成為全省最優秀的……你總會發現還有人比自己更厲害,幸福成了永遠都實現不了的夢想。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
生1: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生2:不去羨慕別人擁有的。
師(總結):看來你們都明白了這個道理。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我們并不是一味地壓制自己的欲望,而是要看清楚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受困于那些因和他人比較而被不斷放大的“想要”。我們要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不受他人影響,把幸福的決定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四、擴大分子:看到自己擁有的
師:除了縮小分母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擴大分子,怎么擴大我們所擁有的呢?是賺更多的錢,獲取更高的名望嗎?其實也并非如此,我們先來做一個小實驗。請大家盡量多地找一找自己身邊帶有紅顏色的東西。
生1:校服、作業本、文具盒。
生2:筆、國旗、展板。
……
師:好,剛才大家找到了很多帶有紅顏色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突然出現的還是一直在那里?
生(齊聲):一直在那里。
師:在我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它的顏色?
生:沒關注過。
師:我們會發現,人的注意力其實是有選擇的,有很多東西一直在那里,我們卻沒有關注到它。同樣地,或許我們本來就擁有很多東西,但是我們沒有把注意力放在上面,所以對它們視而不見。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去重新發現這些我們原本就擁有的東西。那么,我們到底要發現什么才能夠提升幸福感呢?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實驗。
(教師展示課件。課件內容:研究者邀請數百位年輕人寫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一部分人被要求記錄值得感恩的、積極的事件,另一部分人被要求記錄煩心事。實驗結果表明,那些每日記錄積極事件的人明顯對生活更加滿意,對未來持更樂觀的態度,甚至生病的次數都比抱怨組的成員少。)
師:我們要發現的就是讓我們開心的事情,這些“小確幸”就是我們擁有的尚未發現的財富。我們也可以開始寫積極日記,每周只需要花幾分鐘就能夠有效提升幸福感。
(教師讓學生當場寫出3件當天覺得開心的事情,并邀請學生分享。)
生1:今天早上吃了一碗牛肉粉,老板給的牛肉特別多,很開心;上課沒遲到,也很開心;能夠上心理健康課,更開心。
生2:作業在學校就做完了;今天要背的課文背會了。
生3(搖頭):想不出來。
師:我們或許會覺得每天的生活枯燥無味,早上按時起床、上課、吃午飯、午休,下午接著上課、做作業、上自習、睡覺,好像沒什么開心的事情。這里老師分享幾個小技巧,幫助大家去發現和記錄更多開心的事情。
(教師板書:1.降低標準。)
師:即使你只有那么一瞬間感到高興、滿足或者自豪,也應該記錄下來。
生1:和好朋友一起吃了一頓愉快的午餐,算不算?
師(微笑):當然算。
(教師板書:2.把大目標分成小步驟。)
師:不是只有完成最終目標才能讓人開心,走向目標的每一步都值得記錄。比如,你今天準備記10個英語單詞,那么,每記住1個單詞,你都能開心一次。
(教師板書:3.換個角度。)
師:我們要知道,生活不只有學習和考試,陪伴家人朋友、享受運動、放松娛樂……都是可以被記錄的。
生2:那我有好多事情可以寫了,看個綜藝節目我都能笑半天呢!
(教師板書:4.重復記錄。)
師:以前寫過的事情也可以再寫一遍。不是成功了一次,再做第二次就“理所當然”,那些讓你開心的事情仍然很特別,你應該再次夸獎自己。
生3:是的!我第一次用1分40秒跑完400米時感到非常開心,但之后就習以為常了,甚至為沒有達到1分30秒而沮喪。
……
師(總結):簡單來說,這個公式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大家已經知道了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和技巧,現在最重要的部分才真正開始,那就是實踐,只有真正去踐行,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反思
本次班會目標明確,條理清晰,層層遞進,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通過討論“幸福公式”,學生對“什么是幸福,如何獲取幸?!边M行深入思考;借助幾個實驗,教師剖析學生對幸福的常見誤解,再介紹實踐方法,加深學生對“如何提高幸福感”的理解。在后續的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嘗試打造積極心理學的系列課程,全方位、多角度激發學生內心的正能量,引導他們樂觀地面對生活,獲得幸福感。
(作者單位: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