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斌?祝駿顏
現以吐魯番葡萄文化景觀作為切入點,簡要敘述葡萄文化景觀的組成要素,分析景觀類型、景觀空間形態,結合實際情況闡述葡萄文化景觀的營造策略和傳承路徑。以期探索吐魯番葡萄文化景觀模式,將葡萄文化景觀打造成當地的城市品牌,同時也為我國特殊農業文化景觀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逐年提高對農業文化景觀遺產的重視程度與保護力度,強調通過營造村落文化景觀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葡萄文化景觀作為吐魯番地區綠洲歷史文脈的重要傳承載體,對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帶來正面影響,也是我國鄉村振興的樣本。然而,相關人員對特色農業遺產的保護與認知水平有待提升,在葡萄文化景觀創新、營造、發展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推動葡萄文化景觀可持續發展,是現階段工作重點,本文就此展開研究。
吐魯番地區葡萄文化景觀研究
景觀組成要素
1.自然地理要素
地域自然條件由土地、交通、林帶、氣候條件等要素組成,是形成葡萄文化景觀的重要基礎。吐魯番地區屬于大陸性暖溫帶荒漠氣候,天山山脈東部分布著鄯善綠洲盆地,年日照有效小時數在3000—3200h,地表溫度在70—80℃,有著晝夜溫差大、干燥少雨、夏季酷暑和冬季嚴寒的氣候特征,通過天山山脈的冰川融水來滿足水源供應需求,為葡萄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所栽植葡萄的長勢、結果品質遠超其他地區。同時,當地擁有悠久的葡萄種植歷史。根據《沙州伊州地志》等史料記載,吐魯番地區的葡萄栽植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兩漢時期,距今2000多年,鄯善縣境內的石城鎮在627—649年間建成蒲桃城,城內大面積種植葡萄,擁有完善的葡萄種植、加工釀造技術體系及產業結構[1]。
2.人文要素
葡萄種植是一項綜合性活動,涉及整枝修剪、苗木存儲、整地起壟、肥水管理等多個步驟,任一步驟出現問題,都會對葡萄長勢、果實品質與景觀價值造成直接影響。吐魯番地區早期并未建立起完善的葡萄栽植體系,而隨著古代絲綢之路的暢通,持續引入中原地區的農業水利技術使得葡萄這類農作物在吐魯番地區得到大面積種植,并逐漸成為當地最重要的經濟類農作物,最終改變了綠洲人居環境與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依托絲綢之路,吐魯番地區把葡萄文化景觀向周邊區域輻射,其衍生文化在中原地區、中亞地區、北非地區和西歐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形成了葡萄文化景觀格局。在《世界遺產名錄》中,共收錄9個葡萄文化景觀,東亞地區以吐魯番葡萄文化景觀為主,其余景觀分布在伊朗、法國、瑞士、摩洛哥等地,且各地區葡萄文化景觀特征存在鮮明差異。例如,中亞伊朗地區主要分布著山地葡萄文化景觀,與吐魯番地區葡萄文化景觀的相似度較高,同樣采取山前平原與溝谷種植形式,以坎兒井作為引水灌溉系統,具備技術同源、景觀相似的特點。而法國波爾多地區則采取排架式種植形式,分布著大量莊園式文化景觀,把葡萄種植加工過程和當地森林、村莊及河流生態系統進行深度融合,最終打造出具有生物多樣的葡萄文化景觀[2]。
景觀類型
在吐魯番地區,各處葡萄種植場地的水文、地質條件存在差異,為取得理想的葡萄種植效果,當地提出“人—地關系”差異化配置理念,推出多種葡萄文化景觀類型。簡單來講,就是根據現場環境的實際情況,對原有葡萄種植技術進行改進,實現水土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1.山間溝谷型景觀
山間溝谷景觀主要分布在火焰山南北兩側綠洲,沿火焰山體從東到西依次分布著蘇伯溝南綠洲區、斯爾克普溝南綠洲區、麻扎村等,在綠洲溝谷地帶栽植葡萄。山間溝谷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并將村落居住區域分為若干組團來規劃各處葡萄種植場地,最終形成具備良好地緣條件的村落內部景觀空間結構。此類景觀主要將溝谷及其周邊分布的人工水渠、自然水系作為基本地形,在溝谷臺地上栽植葡萄,葡萄田沿河岸方向在溝谷內以線狀垂直分布。
2.沖洪積扇形景觀
沖洪積扇景觀主要分布在火焰山南北谷口段,當地因沖洪積扇而土地肥沃,并憑借零散分布的泉水作為供水來源。由于地勢平緩、葡萄田具備較高的景觀價值,在葡萄田周邊也逐漸形成綠洲傳統村落聚居點。此類景觀采取沿扇緣拓展空間的種植形式,在大峽谷南端水平栽植葡萄,在沖洪積扇邊緣地帶形成多處葡萄種植區域,并由各處種植區域共同組成小型綠洲地帶。
3.沙漠腹地型景觀
沙漠腹地景觀位于當地沙漠腹地中,包括葡萄溝鎮、迪坎爾鄉、艾丁湖鄉等,通過修建坎兒井來提供水源,利用沙漠腹地零星分布的小面積綠洲來規劃葡萄田,總體種植規模較小。此類景觀采取團塊狀空間種植形式,由于坎兒井水流方向、水流量難以改變,需要在周邊坎兒井的有效供水范圍內沿單一方向來栽植葡萄,有著整體分散、局部聚集的空間特征。同時,由于在沙漠腹地中綠洲土地價值較高,當地并沒有完全把綠洲空間作為葡萄田,而是利用葡萄種植區域周邊的邊角空間作為村落居住區域。
景觀空間形態
吐魯番地區地貌復雜,各處村落的葡萄文化景觀空間形態存在明顯差異,從而衍生出多種多樣的村落空間模式和景觀營造模式。根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葡萄文化景觀的典型空間形態包括葡萄溝、線狀格局、山間溝谷與沖洪積扇、扇緣而居四種。
1.葡萄溝
葡萄溝被評選為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位于吐魯番市城區東側11公里處,由葡萄社區、達甫散蓋村等4個基層單元組成,本質上屬于由溝谷地貌發育形成的山間溝谷綠洲居住單元,葡萄種植與接待家訪旅客是當地主要的生計模式。此類景觀空間形態是依據地形地貌與水系分布來規劃各處生產空間和居住空間,有著“穿街引巷,阡陌相通,錯落有致”的空間特征,民居建筑毗連成片,民居建筑和葡萄晾房等景觀構筑物在水流兩側錯落分布,總體村落空間分布在葡萄溝的溝谷位置[3]。
2.線狀格局
線狀格局也被稱為自然生長型空間形態,是在有限的地形條件下沿地勢布置生產空間與村落聚居空間,在整體上呈現為線狀排列格局。相比于其他類型的空間形態,線狀格局有著尊重自然生態環境、不對地形造成嚴重破壞、生產居住空間和自然環境高度和諧的優勢,民俗特色院落和葡萄文化景觀共同組成層次豐富的立體景觀體系。同時,根據空間骨架,可以把線狀格局分為水路相依、近田易水、沿水而居等多種形式。以水路相依形式為例,通過水利設施把高山雪水引入葡萄溝內部,水路南北貫穿,作為農田灌溉和生活用水水源,在水渠兩側規劃村落聚居空間,在村落外側開辟多塊葡萄田,并通過分支渠系引水灌溉。
3.山間溝谷與沖洪積扇
在吐魯番地區,麻扎村等地均屬于山間溝谷加沖洪積扇的空間形態,以麻扎村古村落為例,上游與下游地勢較為開闊,形成沖洪積扇地塊,用以規劃大面積葡萄田景觀,中間部位為狹長的溝谷地段,為村落聚居空間。此類空間形態把“川”字形水網作為骨架,中間分布自然水系,兩側分布人工水系,依托水渠在中游地段集中布置民俗特色院落,在上下游地段栽植葡萄田作為葡萄文化景觀。同時,由于村落后側為火焰山,可以在山谷內形成較為封閉的環境,夏季涼爽、冬季溫暖,有利于改善葡萄生長條件,提高景觀價值。
4.扇緣而居
扇緣而居的空間形態主要分布在鄯善縣境內沖積扇型綠洲扇緣部位,綠洲南面為魯克沁綠洲區,有著地勢平坦、依山沿水的地貌特征。利用蘇貝西河水源來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在扇緣范圍內分散布置若干組團空間,在上游地段布置居住空間,在下游地段栽植葡萄田,并依托山勢來修建葡萄晾房。
吐魯番地區葡萄文化景觀的營造與傳承策略
葡萄文化景觀營造
1.區域層面
在區域層面,考慮到吐魯番當地具備宜居條件的土地資源總量較少,當地強調保持葡萄文化景觀與傳統村落的依附共生關系,通過開辟葡萄田為當地村民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且葡萄在生長存活期間還能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等多重效果。為實現這一目的,應采取搭建生態晾曬系統、人地關系共生共存兩項措施,具體如下。
第一,搭建生態晾曬系統。吐魯番地區火焰山周緣與溝谷地帶的氣候較為干旱,長時間處在較高溫度環境下。在營造葡萄文化景觀時,需要優化生態晾曬形式,在村落內規劃獨立房間作為微型葡萄晾房,利用室內外空氣對流與環境溫度來自然陰干葡萄,這既可以滿足葡萄晾曬加工需求、節省建造成本,還可以起到夏季遮陰、冬季保暖作用,進而改善綠洲人居環境[4]。
第二,人地關系共生共存。在葡萄栽植、加工期間,會占用一定的自然資源,如果占用過多資源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占用過少資源則無法實現葡萄規?;a目標。對此,在景觀營造階段,可以嘗試構建人地共生的生態系統,在靠近水源、地勢平坦的區域內集中規劃葡萄田,利用剩余綠洲空間來建設村落和零散分布葡萄晾房。
2.村落層面
葡萄文化景觀當前已成為吐魯番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也是當地發展鄉村旅游行業的重要資源。在村落層面,需要采取“穿街引巷、阡陌相通”的景觀營造方法,在村落空間內大量建造葡萄晾房等具備景觀、生產等復合功能的構筑物,以及在村落空間外側區域內集中規劃葡萄田,建設葡萄采摘園、葡萄觀光園。如此,既可以滿足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需要,也可以給外來游客提供理想的游玩體驗。同時,在微型景觀營造環節,還需要結合當地民居建筑風格來確定葡萄文化景觀形式。例如,在村落空間內部搭建垂直錯落屋頂葡萄晾房、過街樓式葡萄晾房或是挑檐式葡萄晾房。
3.院落層面
在院落層面,葡萄晾房等景觀既具備生產條件,能滿足葡萄生產加工的需要,同時,也可以改善村落民居建筑的總體使用體驗,包括調節室內溫度、改善空氣質量、美化人居環境等,這也是葡萄文化景觀實用價值和生態及社會效益的重要體現。對此,必須重視院落葡萄文化景觀的營造工作,具體應采取巧工靈用、建筑空間靈活布局兩項措施。
第一,巧工靈用。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根據當地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院落結構來挑選最佳的景觀形式,避免景觀占用過多空間,或是出現景觀風格、民居院落總體風格沖突問題。以葡萄晾房為例,主要采取結合形式或是群落形式。例如,在民居院落空間較大時,在民居建筑上部建設葡萄晾房,采取“上晾下居”的結構形式,或是在院落空間內新建一棟建筑物作為葡萄晾房[5]。而在民居院落空間不足,或是村落空間自然采光條件不理想時,則需要在葡萄溝坡頂等位置集中建設多棟葡萄晾房。
第二,建筑空間靈活布局。優先在地勢較高的位置修建葡萄晾房,確保晾房具備較好的通風采光條件,再把院落內的剩余空間規劃為居住空間,這有利于保證葡萄干成品品質、縮短葡萄晾曬時間。同時,還需要注重葡萄晾房的選材,使用黃土作為砌筑材料,保持民居建筑和葡萄晾房砌筑材料的一致性,如果使用其他材質,不但會提高建造成本,還會使得建筑風格、肌理質感相互沖突。
葡萄文化景觀傳承
1.提升人居質量
葡萄文化景觀已成為吐魯番地區社會生產、經濟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為預防文化傳承斷代問題的出現,并為葡萄文化景觀注入全新的發展活力,必須充分調動當地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引導村民自發參與到文化傳承活動當中。因此,當地需要在吐魯番地區著手打造村落空間示范項目,在項目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創新葡萄文化景觀體系,依托景觀來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再分批引導當地村民參觀村落空間示范項目,幫助村民更為全面、深入地了解葡萄文化景觀生態發展模式,正確認識到葡萄文化景觀保護、傳承對自身生活的積極影響。
2.打造葡萄文化主題小鎮
現階段,葡萄文化景觀的有效影響范圍局限在新疆地區,其他省市地區對葡萄文化景觀缺乏足夠的了解,并沒有最大程度地發揮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也是吐魯番地域文化傳承期間面臨的主要問題。對此,當地政府可選擇打造葡萄文化主題小鎮,把主題小鎮作為葡萄文化景觀傳承、弘揚的載體之一。一方面,在主題小鎮內排列多座民俗葡萄特色院落,推廣實施葡萄園庭院經濟模式,并通過屋頂葡萄晾房、過街樓葡萄晾房來彰顯民俗院落的文化價值,將其作為綠洲建筑文化的核心旅游資源[6]。另一方面,依托葡萄文化景觀來推出特色文創旅游產品,引導游客深度參與到葡萄苗栽培、水肥管理、葡萄采摘、葡萄晾曬等環節當中,使得游客更為直接地感受葡萄文化景觀對當地生產生活方式造成的深遠影響,也可通過主題紋樣、壁畫、舞蹈表演等形式來傳承葡萄文化景觀。
綜上所述,葡萄文化景觀作為地方性文化空間及景觀的表達形式,要提高葡萄文化景觀的保護力度,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進一步研究葡萄文化景觀,就要從景觀組成、景觀類型劃分、景觀空間形態視角來審視葡萄文化景觀,積極落實多項景觀營造和傳承策略,構建符合我國實際國情及具備可操作性的葡萄文化景觀生態智慧營造模式。
參考文獻
[1]郭志靜.吐魯番地區葡萄文化景觀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0.
[2]郭志靜,孟福利.吐魯番麻扎村葡萄文化景觀類型與應用研究[J].藝術研究,2019(01):138-139.
[3]黎琳鈺.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0.
[4]郭志靜,孟福利.吐魯番麻扎村葡萄晾房的文化景觀特征、生態智慧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4):107-111.
[5]孫業紅,周洪建.傳統葡萄園文化景觀的中西比較——基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分析[J].世界農業,2014(06):94-98+228.
[6]馬龍.葡萄——吐魯番的文化名片——翻開一部歷史畫卷《吐魯番葡萄志》[J].新疆地方志,2015(0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