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威 劉婉 劉鵬飛 張雪輝 王潤澤 吳冬梅


【摘要】? 目的? 了解ICU護士對ICU后綜合征(PICS)的干預措施知信行的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預防ICU后綜合征的發生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于2022年4-5月選取山東省6家三級醫院646名ICU護士為研究對象,應用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和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問卷進行調查。結果? ICU護士的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得分為54.15±33.87分,處于偏低水平。醫院經營性質、ICU專科護士證書、參加過PICS培訓是影響ICU護士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的主要因素。結論? 目前山東省三級醫院ICU護士對ICU后綜合征干預措施知信行水平偏低;醫院經營性質為民營醫院、接受過PICS培訓、未獲得ICU專科護士證書的ICU護士PICS的干預措施知信行得分更高。
【關鍵詞】? 三級醫院;ICU護士;ICU后綜合征;PICS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3)13--05
Analysis of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status 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CU nurses in Shandong tertiary hospital on post-ICU syndrome interventions? Li Pengwei, Liu Wan, Liu Pengfei, Zhang Xuehui, Wang Runze, Wu Dongmei.?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ing 27206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ICU nurses'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of post-ICU syndrome (PICS) interventions, and to analyz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ICU syndrome. Methods? From April to May 2022, 646 ICU nurses from 6 tertiary hospitals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General Data Questionnaire and the PICS Intervention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core of PICS's intervention in ICU nurses was 54.15±33.87 points, which was at a low level. The nature of hospital operation, ICU specialist nurse certificate, and participation in PICS train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ICU nurses'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in PICS interventions. Conclusion At present, ICU nurses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Shandong Province have a low level of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of post-ICU syndrome interventions. The nature of hospital operation, ICU specialist nurse certificate, and participation in PICS training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knowledge-belief-practice level of ICU nurses' PICS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Tertiary hospital; ICU nurse;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ntervention status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幸存者人數逐漸增加,醫護人員將面臨新的護理問題。研究發現,近20%~40%的重癥患者轉出ICU后,其心理、認知和生理方面會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2010年美國重癥監護醫學協會首次將上述癥狀定義為“ICU后綜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 )[3]。當前,國外對PICS的研究較為深入,并探索出一系列的干預措施,如針對性鎮靜集束化治療、針對性運動康復計劃、進行早期心理狀態評估和認知干預等[4-6]。但國內PICS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各項干預措施的使用情況不容樂觀[7]。本研究旨在了解山東省三級醫院ICU護士PICS的干預措施知信行水平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預防ICU后綜合征的發生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取2022年4-5月在山東省6所三級醫院工作的ICU護士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有護士資格證并在ICU工作≥1年;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排除標準:外院進修、學習者;研究期間休假者(包括病、產假);新生兒ICU護士。本研究已獲得濟寧醫學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編號:JNMC-2022-YX-029)。
1.2? 調查內容
(1)一般資料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包括醫院級別、醫院經營性質、醫院收治范圍、醫院所在地區、ICU工作年限等。
(2)ICU護士的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問卷:根據韋秀霞[8]、張艷妮[9]、何曼曼[5]等的研究,設計了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問卷,用以調查ICU護士對現有PICS干預措施的知曉和實施情況。問卷共包括10個題目,分別為“①您是否關注PICS的發生情況;②您是否了解(能答出三種以上)預防PICS的護理措施;③您是否對患者實施針對性鎮靜集束化治療;④您是否鼓勵患者進行早期的身體活動;⑤您是否對患者進行認知功能訓練;⑥您是否對患者進行早期心理狀態評估;⑦您是否對家屬進行早期心理狀態評估;⑧您是否對患者實施過渡期護理;⑨您是否為患者書寫ICU日記;⑩您是否鼓勵患者去ICU后門診就診”。其中,選“是”得10分,選“否”得0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水平越高(>70分為高分組,≤70分為低分組),問卷信度良好,Cronbach'α 系數為0.888。
1.3? 抽樣及調查方法
采用多階段抽樣法,首先根據地理位置把山東省所管轄的16個市分為東部(青島、威海、日照等)、中部(濟南、濱州、濟寧等)、西部(德州、菏澤、濟寧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抽取一個地級市;隨后在抽取的地級市中各抽取一個設有ICU病區的醫院(等級為三甲、三乙);最終,將所抽得醫院中除新生兒ICU外所有ICU護士作為本次調查對象。本次調查通過問卷星和紙質版問卷收集數據,共發放問卷647份,回收有效問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9.8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計算構成比,組間構成比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ICU護士的基本特征及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水平
本研究共納入646名護理人員,其中男性119名,女性527名;三級甲等醫院的431人,三級乙等215人,ICU護士的PICS 干預措施知信行得分為54.15±33.87分,相對比較偏低。ICU護士的基本特征其他資料見表1,其中職稱、最高學歷、月收入(元)、醫院級別、醫院經營性質、護齡、ICU工作年限、ICU專科護士證書、工作性質、受過PICS培訓是影響ICU護士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水平的因素(P<0.05)。
2.2? 影響ICU護士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以ICU護士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總分高低為因變量(高分=1),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自變量賦值見表2),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醫院經營性質為民營醫院、接受過PICS培訓、未獲得ICU專科護士證書的ICU護士PICS的干預措施知信行得分更高(P<0.05),見表3。
3? 討論
本研究中ICU護士PICS 的干預措施知信行實施得分為54.15±33.87分,處于偏低水平。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當前國內對PICS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10]。國外針對PICS開展了多項研究且提出了早期干預措施,如針對性鎮靜集束化治療、早期的身體活動、早期心理狀態評估和認知功能訓練等。本研究對上述干預措施實施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實施率最高的是針對性鎮靜集束化治療,以及早期心理狀態評估;實施率最低的是鼓勵患者去ICU后門診就診。
鎮靜集束化治療可顯著減少鎮靜鎮痛藥物的使用量、機械通氣時間、ICU治療時間、譫妄發生率,亦可明顯改善患者的PICS[11-12]。與此同時,鎮靜集束化治療可歸于ICU常規治療手段,減少了病人的額外醫療費用支出,因此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此外,由于ICU環境特殊,加之對疾病的恐懼和對身體恢復狀況的不確定性,患者會承受巨大心理壓力[3],此時實施早期心理狀態評估和認知功能訓練,可明顯改善ICU轉出者12個月后的焦慮、抑郁發病率以及需精神治療的比例[13]。因此,早期心理狀態評估和認知功能訓練已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與之相反,鼓勵患者去ICU后門診就診的情況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ICU后門診開設要依托多中心、多學科的醫療團隊[8],國內ICU后門診的數量有限,護士對ICU后門診的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在ICU后門診就診會增加患者的治療費用[14],這也是護士很少主動建議患者去ICU后門診就診的原因之一。但相關研究顯示ICU后門診對改善PICS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15],建議未來研究者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
研究發現民營醫院ICU護士PICS干預措施知信行實施得分優于公立醫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因為民營醫院多由私人診所或教改分離發展而來,且迫于與公立醫院的競爭壓力,“特色專科醫院”成為民營醫院的定位選擇[16]。因此,特色專科民營醫院在特定重癥疾病的診治中專業度要稍高于公立醫院,且對專科疾病的護理措施落實的更到位,因此民營醫院的ICU護士PICS的干預措施知信行實施情況好于公立醫院。但是本研究調查的民營醫院ICU護士人數僅占總數的5.26%,不能排除存在偏倚的可能性。
本研究還發現接受過PICS培訓的ICU護士干預措施知信行實施得分優于未接受過相關培訓的ICU護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CU護士是易患PICS病人的直接接觸者,能夠第一時間觀察病人的疾病轉歸[17],預防PICS的發生。已有研究[9, 18]發現盡早對ICU轉出者應用相關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預防PICS的發生。但我國絕大部分醫學院未設立PICS課程,護理人員只有工作后通過培訓才可獲得PICS相關知識。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了PICS培訓的重要性,未來應加強PICS干預措施的相關培訓,提高護士們對PICS的重視程度。
此外,未獲得過證書者PICS的干預措施知信行實施得分高于獲得過證書者。分析原因可能與我國專科護士認證模式有關,目前專科護士培訓與認證以少數有資質的教學醫院為基地,僅有少數ICU護士參加過中華護理學會的培訓。即使參加省級及以上的專科護士培訓,培訓內容也多為ICU常見護理操作和急救措施,較少外延前沿知識[19],使得接受過專科護士培訓的護士無法接觸到PICS相關知識。本研究得出的結論雖有存在偏倚的可能,但也從一定層面上提醒我們,專科護士的培訓不應只是局限于常見專科知識,還應盡可能接觸前沿學科知識并學以致用,真正發揮專科培訓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說明山東省三級醫院ICU護士PICS的干預措施知信行實施現狀不容樂觀,醫院管理者可以根據醫院實際情況,從患者需求出發,應用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預防或改善PICS的發生。同時也要加大護士培訓力度提高其對PICS的掌握程度,改善ICU幸存者生活質量。
4? 參考文獻
[1] Unoki T, Sakuramoto H, Uemura S, et al.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Multicenter study of patients living at home after treatment in 12 Japanese intensive care units, SMAP-HoPe study [J]. PLoS One, 2021, 16(5): e0252167.
[2] 姚麗. 重癥患者轉出ICU后認知損害發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D]. 蘭州:蘭州大學, 2020.
[3] Chu Y, Fiona T, David RT.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a concept analysis [J]. Int J Nurs Stud, 2021, 114:103814.
[4] Locke M, Eccleston S, Ryan CN, et al. Developing a diary program to minimize patient and family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J]. AACN Adv Crit Care, 2016, 27(2): 212-220.
[5] 何曼曼, 江智霞, 王穎, 等. 成人ICU轉出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研究進展 [J]. 中華護理雜志, 2021, 56(1): 148-154.
[6] 姜秀玉, 袁勇貴. 重癥監護后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J]. 中華重癥醫學電子雜志(網絡版), 2019, 5(4): 368-372.
[7] 王穎, 江智霞, 何禮峰,等.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ICU后綜合征研究基礎及熱點梳理 [J]. 中華急危重癥護理雜志, 2020, 1(3): 258-262.
[8] 韋秀霞, 張秀偉, 彭劍英,等. 國外ICU后綜合征的研究現狀[J]. 中華護理雜志, 2016, 51(1): 84-89.
[9] 張艷妮, 周發春. ICU后綜合征的研究現狀 [J]. 現代醫藥衛生, 2019, 35(15): 2337-2340.
[10] 鄧小春, 蔣運蘭, 邱娟, 等. 基于CiteSpace的ICU后綜合征中外文獻的可視化分析 [J]. 黑龍江醫學, 2020, 44(6): 858-863.
[11] Morandi A, Brummel NE, Ely EW. Sedation, delirium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ABCDE' approach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11, 17(1): 43-49.
[12] 馮潔惠, 高春華, 徐建寧. 集束干預策略應用于機械通氣鎮痛鎮靜患者的效果評價 [J]. 中華護理雜志, 2012, 47(7): 599-602.
[13] 桂曉波, 張彬, 包怡婷. 心理支持聯合多學科合作為主導的過渡護理模式在ICU后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J]. 當代護士(中旬刊), 2022, 29(2): 94-97.
[14] Cuthbertson BH, Rattray J, Campbell MK, et al. The PRaCTICaL study of nurse led, intensive care follow-up programmes for improving long term outcomes from critical illness: A pragmatic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BMJ, 2009, 339: b3723.
[15] Oles S, K., Lasiter, SUE, et al. Critical care follow-up clinics a scoping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and outcomes [J]. Clin Nurse Spec: CNS, 2016, 30(4): 227-237.
[16] 盤錦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加大對有影響力的特色專科醫院扶持力度 [M]. 2021.
[17] Kvande M, Lykkeslet E, Storli SL. ICU nurses and physicians dialogue regarding patients clinical status and care options-a focus group study [J]. Int J Qual Stud Health Well-being, 2017, 12(1): 1267346.
[18] 張立文, 顏冉冉, 孫田, 等. ICU后綜合征易患因素與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 [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8): 2732-2735.
[19] 宋園園, 谷巖梅, 胡潔. 國內專科護士培訓的效果評價及其影響因素 [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24):50-52,75.
[2022-08-2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