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江渚行舟圖》,陸小曼,1961年
郁達夫曾說:“陸小曼是震動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藝界的普羅米修斯。”民國才女陸小曼于1903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今年恰逢陸小曼誕辰120周年。陸小曼家學淵源,“舊詩清新俏麗,文章蘊藉婉約”,書畫格調高逸,齋號“曼廬”,同時又精通英語和法語,天賦極高。她在京滬兩地上流社會中堪稱“社交名媛”,詩、文、畫和社交兼擅,當之無愧的才女頂流。百年來,陸小曼的傳奇經歷和藝術佳話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陸小曼的繪畫啟蒙最初來自其母親吳曼華,她是常州吳耔禾長女,外祖父吳光悅為清代江西巡撫,她平生多才多藝,尤擅工筆丹青。在母親的影響下,陸小曼幼年在京求學時就因畫藝出眾而得世人賞識。后又拜陳半丁先生為師研習書畫,而陳半丁在滬期間拜海派巨擘吳昌碩為師,“旦夕得同室深研有十年之久,獲益匪淺”。
1906年,30歲的陳半丁受北方畫壇盟主金城之邀北上鬻畫,初供職于北京圖書館,后任教于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與舊京藝林諸家過從甚密,聲名日盛,為京津一派代表,戲曲名家如梅蘭芳等,均從之習畫。其人不慕榮利,尤以氣節為人稱道。齊白石在《壬戌雜記》中說:“半丁居燕京八年,缶老、師曾外,知者無多人,蓋畫極高耳。余知其名,聞于師曾……見其人,則如舊識。”
《小曼日記》中載:“我上了三個鐘頭的課,先生給我許多功課,我預備好好地做起來。”(1925年3月11日)“今天忙了一天,早晨做了一篇法文,出去買了畫具,飯后陳先生教了半天,說我一定能進步得快,倒也有趣。(1925年3月12日)”日記中所說“陳先生”就是陳半丁。有學者推測,因日記記于1925年3月,陸小曼應該最晚在1924年就拜于陳半丁門下。陳半丁之所以說陸小曼“能進步得快”,主要是因為吳曼華在陸小曼幼年時的悉心教養,為其打下了很好的傳統繪畫功底,在陳半丁的指導下,陸小曼的花鳥畫技藝更是進步神速。而陳半丁自身的繪畫最初主要受海派一路的影響,從學于海派三位大家吳昌碩、蒲作英、任伯年,他曾自感“方知筆情墨趣、用意立法,超逸枯潤與氣味神韻、虛靈巧拙之奧”。自然,陸小曼早期繪畫也受到海派風格的影響,同時也在20世紀初北方畫壇“南風北漸”風潮的影響下,從陳半丁處“精研古法、博采新知”,與文化界名流交往研習,更促成其畫藝精進。
陸小曼的繪畫學習起點較高,且其自身也頗有天賦,但在旁人眼里卻用功不夠,常有擱筆懈怠之弊。據《愛眉小札》載,1931年4月1日,徐志摩致信陸小曼,鼓勵其在繪畫上應堅持刻苦用功,“你真能提起勇氣,不懈怠,不間斷的做去,不患不成名。但此時只顧培養功力,切不可容絲毫驕矜。你聰明有余,毅力不足,此雖一般批評,但亦有實情”。

《云山蒼松圖》,陸小曼,1961年
1931年6月25日,徐志摩在信中又說,“眼界不高,腕下是不能有神的。憑你的聰明,決不是臨摹就算完畢事。就說在上海,你也得想法去多看佳品。手固然要勤,腦子也得常轉動,才能有趣味發生”。
其時,陸小曼已在上海,而徐志摩則受胡適之邀赴京任北大教授。徐志摩雖不作畫,卻有極其深厚的藝術修養,對畫藝鑒賞有獨到的見解。他酷愛揚州八怪金冬心的梅花,藏有一本西泠印社影印的珂羅版《金冬心梅花冊》,出行時常把冊子帶在身邊品鑒。1926年,他有幸得到海派畫家高邕之的四幅畫作,以為“可愛已極”。徐志摩與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校長劉海粟互為知己,他認為國內畫家中“求筆下有力、胸中有氣如海粟者,蓋無第二人”。1929年4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在上海舉辦“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徐志摩同徐悲鴻、李毅士、林風眠、劉海粟等人被共同推為展會總務會常務委員,還與楊清磬、陳小蝶負責編輯《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美展匯刊》,為藝術交流提供平臺。
徐志摩自身的藝術涵養加之與藝術界名流的交往,自然也能從思想、實踐、技法等方面指引陸小曼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提升。在人生伴侶之外,更多了一個藝術伴侶之名。在徐志摩的引薦下,陸小曼拜劉海粟為師,學藝交往之余,劉海粟也看到了陸小曼超越常人的才華,評價:“她的工筆花卉和淡墨山水,頗見宋人院本的傳統。”
陸小曼迷戀沈石田、倪云林的山水。她的設色山水幽渾潤澤,頗有“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高古意境,畫風近似清代王鑒一路。這種清雅脫俗、直追宋人的風格得益于陸小曼的老師賀天健。

陸小曼花卉冊頁(一)
賀天健精研山水畫,功力深厚,法度謹嚴,尤擅青綠,所謂“宋人格律,元人筆意”。鄭逸梅曾說,“天健素來提倡五代兩宋山水畫的法度和精神,且以為山水首重皴法,而講究皴法,端推五代兩宋。” 賀天健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先后在無錫、南京、上海等地任山水畫教師,慕名前來從師者眾,其中也包括陸小曼。賀天健要陸小曼做到“三看”:一是要細看真山真水,二是要細看古今名畫,三是要細看自己的作品。賀天健與陸小曼還約法三章:一、老師上門,雜事丟開;二、專心學畫,學要所成;三、每月五十大洋,中途不得輟學。通過賀天健的嚴格指導,陸小曼的畫風也漸趨成熟圓潤。
事實上,賀天健對陸小曼的畫也有很高的評價,他曾在陸小曼繪成的一幅山水長卷上跋曰:“東坡論畫鄙形似,懶瓚云山寫意多;摘得驪龍頷下物,何須粉本拓山阿。”他認為作畫不必拘泥于形似,更應注重文人之氣。
解放前,陸小曼并非以繪事為生,書畫僅為其生活和社交的一部分。1929年,她參與中國女子書畫會的籌備工作,1934年中國女子書畫會在上海成立,陸小曼作為第一批成員與丁筠碧一同負責宣傳工作。中國女子書畫會是中國第一個女子美術社團,陳小翠、李秋君、吳青霞、顧青瑤、鮑亞輝、何香凝、潘玉良等民國女藝術家均為社員,一時可謂群英薈萃。
1949年7月,陸小曼有兩幅畫入選新中國第一次全國畫展。1955年3月,又有兩幅畫作入選第二次全國畫展。1956年,陸小曼入上海中國畫院,成為該院首批專業畫師,而女畫家是畫院畫師的重要組成,人數占到了全體畫師的近七分之一。2020年11月,“畫院掇英——院藏女畫師作品展”在上海程十發美術館啟幕,集中展示了畫院已故的12位女畫師的63件繪畫精品,使觀眾能夠對上海中國畫院歷史中的女性畫家藝術成就一覽無遺,其中也包括了陸小曼。
縱觀陸小曼一生的書畫創作,因勤奮不夠,傳世作品不多,曼廬之作自然也成為閨閣繪事之典范,董橋先生甚至說,“碰到一幅要一幅”。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