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等一

投資者應慎選投資機構
在第三方應用程序(App)下單購買期貨,本以為有期貨居間人的指點,可以賺得多一些,頻繁交易后卻虧損連連,為何?原來利欲熏心的期貨居間人為了獲取高額的交易手續費回扣,在線“喊單”誘導投資者頻繁交易,自己則“狂割韭菜”賺得盆滿缽滿。日前,靜安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非法經營罪對任某某等22人提起公訴,法院一審以非法經營罪判處任某某等人有期徒刑3年至6個月不等,均適用緩刑,并處罰金人民幣160萬元至4萬元不等。
這是靜安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首例期貨居間人非法經營期貨投資咨詢業務案件,依法懲治期貨業務中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
投資者陳女士經人介紹認識了D公司的業務員,業務員自稱D公司是一家做期貨的公司,有專業的分析師,讓陳女士下載Y期貨App開戶。謹慎觀察一陣子后,2021年3月起,陳女士便入了“坑”。業務員有時打電話告訴陳女士某支期貨在哪個點位買入或者賣出,有時通過微信發送一些期貨文字推薦信息,陳女士出資80余萬元,按照業務員的“喊單”買入賣出。半年后,不僅沒賺到錢,手續費也高得離譜,最終發現竟然虧損了五六十萬元。
業務員的建議為何屢屢失敗?原來是這家D公司有貓膩。
D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營貴金屬銷售等業務,2020年12月,D公司與Y期貨公司簽訂了居間合同,約定由D公司為其提供攬客開戶等居間服務,按照客戶交易產生手續費的85%向D公司支付居間費。
什么是期貨居間人呢?
根據《期貨公司居間人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的規定,期貨居間人是指受期貨公司委托,為期貨公司提供訂立期貨經紀合同的中介服務,獨立承擔基于中介服務所產生的民事責任,期貨公司按照約定向其支付報酬的機構及自然人。按照規定,期貨居間人只是期貨公司和投資者之間的媒介,為期貨公司拓展業務,提高締約成功率,并不能向投資者提供指向明確的交易建議。
D公司為開展居間服務設立了第一分公司,任某某擔任總經理,負責分公司經營管理。由于期貨居間人報酬主要來源于期貨交易手續費提成,也就是說,客戶買進賣出越頻繁,產生的手續費越多,公司賺得也就越多。因此,D公司第一分公司開始走上了歪路,在未經國家期貨管理部門批準的情況下,另設顧問部并招募大量業務員開展期貨咨詢業務。
根據法律規定,從事期貨咨詢業務,不僅公司要取得期貨投資咨詢的資質,相關業務員也要具備期貨投資咨詢的資格。據任某某供述,D公司第一分公司和公司員工“都沒有期貨投資咨詢的資質”,還有業務員稱公司高管告知自己“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考證”。
除了公司能收取居間費,最底層業務員也可以拿5%的提成。在利益驅使下,公司上上下下“勁兒往一處使”,每天給客戶轉發期貨資訊并講解分析,教客戶在哪些點位買入賣出,促使客戶提高交易量。就這樣,一支沒有期貨投資咨詢資質、能力參差不齊的隊伍,開始了在線“喊單”的“暴富”之路。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2021年8月,公安機關在工作中發現D公司涉嫌誘導他人購買股票、黃金期貨,于8月16日立案偵查,8月26日將任某某等人全部緝拿歸案。
案件移送到檢察機關,承辦檢察官仔細審查卷宗后發現:D公司與Y期貨公司確實簽訂了居間合同,依法成為期貨居間人,但D公司在開展居間業務時是否向客戶提供期貨咨詢服務、究竟提供哪些咨詢服務尚未查實,對該公司行為性質也沒有行政認定意見。因此,靜安區人民檢察院于9月29日列出進一步補充偵查提綱,要求補充相關投資者的證言、D公司向客戶提供咨詢服務的內容與方式等詳細證據。
公安機關隨即進行補充偵查,找到了通過D公司居間服務開戶投資的客戶,補充了36份期貨投資者的證言。這36位投資者中,除了少數幾位尚未虧損,其他人虧損金額從幾千元到一百多萬元不等。
D公司及其員工向投資者提供了哪些服務?是否違反了《辦法》規定?根據補偵提綱,公安機關及時補充固定電子證據,結合犯罪嫌疑人和證人證言,檢察官查證任某某等人為牟取更多手續費回扣,或謊稱其為Y期貨公司員工,或混淆客戶對期貨居間人身份的認知,通過微信每天向投資者頻繁推薦期貨產品的買入、賣出點位,促使客戶提高交易量。
根據《辦法》規定,期貨公司應當要求期貨居間人不得有下列行為:以期貨公司員工、代理人的身份對外開展業務,以及向投資者發出容易使其對居間人身份產生誤解的其他信息;以任何形式向投資者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品種、價位、方向、數量等指向明確的交易建議。那么上述期貨居間人是否明知自己的行為已經違反相關禁止性規定?檢察官通過翻閱全案卷宗,確認了該期貨公司曾派駐咨詢顧問為D公司員工進行期貨基礎知識培訓與風險合規培訓;且犯罪嫌疑人培訓后知曉自己的行為違反相關禁止性規定。
對于這些行為究竟該如何定性?是否屬于非法經營的范疇?在夯實證據、查明事實后,檢察機關聯合公安機關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證監會”)上海監管局多次討論,最終確定涉案人員的操作屬于未經許可非法從事期貨投資咨詢業務,證監會上海監管局也出具了相應的行政認定意見。
本案中,D公司以單位名義實施非法經營犯罪行為,違法所得歸單位所有,應當認定為單位犯罪,但在審查起訴之前,D公司總部及第一分公司都已注銷,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涉嫌犯罪單位被撤銷、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或者宣告破產的應如何進行追訴問題的批復》,應該對該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對該單位不再追訴。
經審查,由D公司第一分公司推薦開戶的客戶在Y期貨公司投入資金共計3億余元,客戶交易量200億余元,產生手續費2800萬余元。
檢察官認為,犯罪嫌疑人任某某等人,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非法經營期貨業務,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應當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審查起訴階段,檢察官通過釋法說理,全案28人自愿認罪認罰并主動退出全部違法所得。秉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檢察官區分了主從犯,對被告人任某某等22人提起公訴,并根據其犯罪情節和地位作用,實行了差異化量刑建議,確保罪責刑相適應。對6名參與時間短、犯罪數額低、違法所得少的涉案人員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
案結不等于事了,如何堵漏建制、防患于未然才是最終目標。
根據《辦法》規定,期貨公司承擔居間人管理主體責任,應當加強期貨居間人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期貨居間人管理制度。承辦檢察官發現,Y期貨公司雖然采取了諸如提供法律法規培訓并定期派員檢查等監督措施,但均流于形式,未產生實效;沒有定期回訪客戶,導致無法及時發現期貨居間人違法行為。這些情況暴露出Y期貨公司對期貨居間人的監管有漏洞,存在風險隱患。
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及時與證監會上海監管局溝通,由證監會上海監管局進行行政監管,責令Y期貨公司整改并跟蹤落實。同時,通過調研Y期貨公司,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從建立期貨居間人管理制度、健全內部監管機制、提高合規意識等方面向其制發檢察建議,要求Y期貨公司對期貨居間人準入資質進行盡調、定期或不定期對期貨居間人業務活動開展監測、制定相關罰則、設立合規審查部門或崗位等等,幫助其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切實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Y期貨公司按照檢察建議逐一對照自檢并進行了整改,在原有期貨居間人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嚴格落實回訪制度,設立24小時冷靜期回訪機制,建立健全異常交易和操作監測機制,制定內部稽核制度并設專職稽核員,將合規考核納入績效考核體系,等等。
在此,檢察官提醒:期貨公司應當健全內部監管機制,加強期貨居間人職業道德教育;期貨居間人更要認清法律紅線,恪守行業規定,不可違規進行投資咨詢業務;投資者也應充分認識投資風險,審慎選擇服務機構,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的良性發展。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