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
3月份開始,上海、寧波、廣州、深圳等港口被空箱堆港的新聞不絕于耳,引發各界對中國外貿出口的擔憂。但實際情況可能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悲觀。3月7日公布的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前兩個月,中國一般貿易出口總值為3243億美元,同比下降4.8%。從官方數據上看,雖然出口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并不大。
那為何會出現空箱堆滿港口的情況呢?這主要和經濟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牛鞭效應有關。所謂牛鞭效應是指供應鏈上的信息流從最終客戶向原始供應商傳遞時,由于無法有效地實現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被扭曲,導致了需求信息出現越來越大的波動。
全球集裝箱交易平臺Container xChange數據顯示,2023年第2周(1月2日—1月8日),上海港的40英尺集裝箱CAx(集裝箱可用指數)達到0.66,此后幾周均維持在0.64的高位。2020年11月到2021年12月之間,該指數曾多次低于0.1。CAx指數可以量化全球主要港口的集裝箱可用性。當CAx的數值大于0.5時,表示集裝箱設備有剩余,而低于0.5時則表示設備不足。在2020年11月到2021年12月“一箱難求”時期,該指數曾多次低于0.1。
3月20日,我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署長俞建華表示,空箱增多有前一個時期新集裝箱投放量過大、國內堆存成本較低、國外疫情緩解后空箱短期大量回流的原因,也有季節性規律作用。大量空箱在我國港口蓄勢待發,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市場依然看好我們下一階段的出口能力。俞建華稱,從海關最新數據看,2月下旬以來,我國出口用箱量在持續增長。以周度高頻數據觀察,2月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明顯回穩,2月最后一周比前一周環比增長超過15%,海關在密切監測3月以來的外貿發展形勢。
下面,筆者通過集裝箱制造企業和中國最大的出口地義烏的現狀,來一窺中國外貿發展的不同側面。
3月下旬,義烏內陸港入口處,各類貨車絡繹不絕地駛入倉庫區。出口的貨物主要是各類小商品,文具、箱包、衣帽、鐘表、廚房用品等等,應有盡有,貨物出口目的地多為中東、俄羅斯等“一帶一路”國家,多位內陸港倉儲作業人員表示,“出口貨量比2月份好,上午貨車一般需要排隊進港,周一上午排隊等待時間會更長”。
義烏港按口岸功能設計,主要功能有海關監管區及倉庫,能夠提供一站式通關服務,為義烏小商品出口提供便捷的服務。義烏海關日前表示,目前每天出關集卡車約800輛。
義烏有著“世界超市”之稱,憑借貨源組織和產業支撐的競爭優勢,外貿規模在疫情下不斷擴張,2020年至2022年,義烏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3129.5億元、3903.05億元、478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4%、24.7%和22.7%。
因出口規模和對外部市場反應的敏感,義烏的進出口情況被看作中國外貿經濟的晴雨表。雖然歐美需求還沒有完全恢復,但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已經出現大幅增長。
義烏海關數據顯示,1月—2月,義烏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329.6億元,增長8.2%。其中,對印度、沙特阿拉伯和巴西分別出口45.4億元、23.7億元和17.3億元,分別增長0.4%、47.3%和25.8%。
義烏市歐馳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歐馳”)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今年前3個月,歐馳保持30%—40%的同比增長,訂單已經排到今年的6月份,明顯感覺外貿情況好起來了。“今年貨量啟動比較慢,很多貨交期是5月份,以前我們三四月份集裝箱非常多。”龍飛貿易業務人員說,目前線下人流越來越多,外貿總體仍處于詢價階段,外商來了馬上下單也是不現實的,但是多年積累的老客戶仍在繼續下單,目前生產情況比較正常,新訂單來了需要排產。
外貿市場的好轉,已經反映在運價上。阿里巴巴國際站數據顯示,2月初,1公斤貨物空運到美西僅需9元,目前已經上漲到超過20元,貨量增多推漲整個市場的運價。
中集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集裝箱生產企業,擁有華東、華南、華北三大區域二十多個生產基地,自1996年以來,該集團的集裝箱銷量始終保持世界第一,目前擁有全球50%的市場份額。
其在華東的主要造箱工廠——太倉中集從今年年初開始就已減產。在疫情前,太倉中集有兩條生產線,在“一箱難求”的集裝箱訂單高峰期,太倉中集又增加了一條產線,變成3條產線,并施行12小時一班、雙班倒工作制的滿負荷生產。
現在,原本24小時雙班倒的3條產線,只剩下一條產線單班生產,相當于減少了5/6的產能。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稱,隨著整個行業進入調整期,2022年前十一個月,國內干貨箱新箱累計產量為260萬標準箱,新箱產量維持下降趨勢。

中國外貿市場發展可期
中國造箱企業依據訂單生產,生產下滑是因新訂單數量大降。根據中集集團各季度報告,該公司干貨箱銷售量在2021年三季度達到峰值后,2021年四季度滑落到60.28萬標準箱;2022年前三季度,銷售量分別為35.39萬標準箱、32.11萬標準箱、33.66萬標準箱,成交量同比下降超過五成。
經歷數次市場周期沉淀的中集集團,深知需求起伏特征。在中集集團2021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中集集團董事長麥伯良稱,現在(集裝箱制造行業)“吃了”未來兩三年的量,未來肯定會有所回調。
集裝箱制造廠先接訂單、再做生產安排,德魯里預計2023年將是有史以來最差的年份之一,全球新箱訂單約在70萬標準箱。
一名大型集裝箱制造廠工作人員稱,2021年四季度以來,客戶對新箱需求下降、提箱速度逐漸放緩,其所在工廠新箱庫存開始增加,其他造箱廠的庫存也在不斷增加。“沒有停產的箱廠目前主要在生產冷藏箱等特種集裝箱,也在繼續生產普通干貨箱,產量大幅下降。”
目前影響美國進口需求的仍是大量的庫存。自去年5月開始,美國各大零售商公布第一季度季報時,紛紛表示庫存比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30%至40%,由此結束了長達半年多瘋狂的“補庫存”時代,零售商開始考慮“去庫存”。
美國普查局(USCB)數據顯示,2022年12月,美國零售庫額與銷售額(庫銷比)為1.26,比2022年5月份的1.22略有上漲。在美國零售商瘋狂開始“補庫存”的2021年10月,這一比例曾下降到1.09。1.26的庫銷比相較疫情前1.5的水平并非高位,一名上海交通大學航運研究員稱,美國工資與通脹螺旋式上升猶存,失業率降至歷史低點,央行加息未盡,高利率、高通貨膨脹環境會影響企業庫存投資。Alphaliner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開始,亞洲遠東地區發往北美的集裝箱貨量驟減,三季度同比下降10.3%、四季度降幅擴大到23.4%。
相比美國的高庫存,歐洲需求同時受俄烏戰事、能源價格高漲等因素影響而不振。2022年四個季度,遠東發往歐洲地區的貨量降幅持續擴大,分別下降0.8%、8.2%、9.4%和20%。2023年以來,歐洲疲軟的經濟繼續影響進口需求,前兩個月中國對歐盟出口商品總值801億美元,同比下降12.2%,其中,對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出口總值為159.4億美元,同比下降16.7%。
全球貿易前景并非一片悲觀,在經歷連續兩個月環比下跌后,1月份美國零售額強勢反彈,環比增長3%,獲得2021年3月以來最大的單月漲幅。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凱對今年全球貿易需求持積極觀點。據他觀察,國際的動蕩局勢不會再加劇,一切生產活動會加速恢復,因通脹加息抑制的消費需求不可持續,而歐美的高庫存也將逐漸被消耗。
供應鏈上游貿易已經出現好轉跡象。多位貨代人士稱,近期中國北方港口基礎原材料和半成品等供應鏈上游貨量已經開始恢復,貨物主要出口到東南亞、東歐、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地,會逐漸向供應鏈下游傳導。阿里國際站感知供應鏈下游訂單在恢復,該站數據顯示,2月份以來海外訂單需求量持續快速增長,尤其是進入每年3月份的外貿旺季,這一回暖趨勢在延續,3月新貿節首日,阿里國際站的海外訂單需求量同比增長30%。
(本文作者系財新傳媒交通新聞部主任,本文謝絕轉載)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