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隨著電子設備和無線通信技術的日益普及,沉溺手機者呈現低齡化的趨勢。
根據法國國家信息自由委員會(CNIL)公布的數據,法國兒童在社交網絡上第一次注冊平均發生在8歲半左右,超過50%的10歲~14歲的孩子開設了社交賬號,86%的12歲~17歲的青少年擁有手機。研究顯示,對網絡和手機上癮的青少年腦內神經遞質水平較高,會導致控制力和注意力下降。
法國《南方自由報》披露,網絡欺凌已經成為青少年中的普遍現象,在18歲~24歲的年輕人中,有22%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特別是在疫情封控的日子里,他們只能和父母待在一起,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社交網絡上,互聯網的使用率增加了50%~70%,從某種程度上助長網絡暴力的肆虐。數據顯示,在被網絡欺凌的年輕人中,患有失眠、食欲不振等癥狀或經常陷入絕望的人超過三分之一,有成癮行為(酒精或藥物)或承認曾想過自殺的幾乎占了一半。
3月2日,法國國民議會幾乎以全票通過了一項法案,規定社交網絡有義務為15歲以下的兒童“建立一個技術解決方案,以驗證最終用戶的年齡并征得監護人的同意”。這個解決方案必須得到當局的認證,否則社交平臺可能會被處以高達其全球營業額1%的罰款。該法案在辯論期間增加了一項限制,規定父母不得讓13歲以下的兒童注冊社交平臺。
提出該法案的“地平線黨”議員勞倫特·馬康利表示,面對網絡欺凌和色情等風險,年輕人應該受到保護。支持該法案的數字化轉型部長代表讓-諾埃爾·巴羅指出:“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不受限制地使用社交網絡與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他指出,法案中提到的以15歲為“數字法定年齡”的說法并不新鮮,根據歐洲立法,法國2018年引入了“數字法定年齡”,并將其固定在13至16歲之間。
早在2018年7月,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通過了一項關于禁止3歲~15歲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法案。按照規定,在校小學生和初中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活動時,均不得使用手機,除非出于教學目的,或是殘疾兒童的特別需要。高中學生可自愿執行全部或部分禁令。除手機外,新法案還規定禁止使用包括平板電腦和手表在內的所有可聯網的通信設備。
另外,法國使用PEGI(泛歐洲游戲信息組織)的分類標準,對各種游戲軟件按3歲、7歲、12歲、16歲或18歲年齡段分級,并用圖片和文字對游戲內容進行解釋說明,確保游戲類型適合該年齡段的用戶。政府支持網絡運營商建立多重防火墻機制,加強對未成年人上網環境的監督和管理。法國電信運營商Orange推出了“家長控制端”,既能屏蔽不良頁面,還能限定孩子上網時間。
去年12月,英國發布針對《在線安全法案》(以下簡稱《法案》)的最新修正案,宣布增加更有效的兒童保護措施,以強化對互聯網未成年用戶的保護。據悉,此次修改主要涵蓋兩個方面:一是要求社交媒體公司對平臺內容進行風險評估,并將結果公布,以便公眾了解使用服務可能對兒童構成的風險。與此同時,對年齡限制措施進行細化,公開其用戶年齡審查的方法,比如年齡驗證技術。英國社會普遍認為,提供社交媒體服務的科技巨頭對未成年用戶尤其是兒童負有保護義務。
二是賦予英國通信管理局對互聯網平臺進行監管和處理的新權力,要求該機構公布采取執法行動的細節。社交媒體公司雖然會提供詳細的使用條款,并在其中全面地列明有害內容以及采取的相關措施,但是落實的結果難以被驗證,需要政府或監管部門的監督。如果社交媒體公司違反服務條款中的相關規定,英國通信管理局有權力對其征收總額高達年營業額10%的罰款。
《法案》最新修正案要求英國通信管理局將“受害人專員”“家庭虐待專員”和“兒童事務專員”設立為法定咨詢人,在制定社交媒體公司相關的工作準則時,需要和對應專員協商。英格蘭“兒童事務專員”雷切爾·德·索薩爵士指出:“將‘兒童事務專員設定為法定咨詢人的舉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可以保證兒童的經歷、意見和權利得到充分的表達和理解。”
除了《法案》,英國還發布了《適齡設計規范》,制定了社交媒體公司在線服務(包括應用軟件、游戲、聯網玩具和設備等)需要遵循的 15 條標準。列首位的是“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它源自《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第3條:“在所有涉及兒童的行動中,無論該行動是由公共還是私人福利機構,或是法院、行政當局、立法機構執行,兒童的利益都應優先被考慮。”在闡釋該原則的立法來源與重要性時,英國信息專員辦公室表示,“兒童利益最大化”為在線服務商提供一個了解兒童需求與權利的基本框架。
不同年齡階層的兒童認知與行為能力存在差異,為保證其知情權和社交、 玩耍、獲取信息和發表觀點的權利,《適齡設計規范》將未成年互聯網用戶劃分為0歲~5歲、6歲~9歲、10歲~12 歲、13歲~15歲、16歲~17歲5個年齡層,并就社交媒體公司依照怎樣的標準分別賦予兒童和家長何種權利進行了規定,對不同年齡層兒童所需的特殊保護類型進行了區分,這在未成年隱私保護細分領域的規定中是一項較為前沿的突破。

保護兒童網絡安全迫在眉睫
《適齡設計規范》 提出的另一項重要守則在于對“輕推技巧”的限制,即指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刻意引導或鼓勵用戶(包括兒童)在決策時遵循設計者首選路徑而采用的策略。這種基于利用人類心理偏見的技術違反了《適齡設計規范》第 5 條關于“公平”和“透明度”的規定。
德國主管互聯網的最高部門是內政部,由下屬的聯邦刑警局具體管轄。為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德國對利用互聯網和手機傳播青少年(14歲~18歲)色情內容和兒童(14歲以下)色情內容均已立法追究,特別是對后者打擊力度更大。目前德國運用最多的法律依據是《德國刑法典》第184b條:擁有兒童色情內容者,可處最高2年有期徒刑,或處罰金;傳播上述內容者,可處3個月至5年有期徒刑,并且不得以罰代刑;如果是商業目的或者團伙犯罪,可加重判處6個月至10年有期徒刑。
在德國,遏制網絡犯罪的重點之一是打擊“傳播和擁有兒童色情信息”。根據政府的《阻礙網頁登錄法》,德國聯邦刑警局建立封鎖網站列表并每日更新。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根據這一列表,封鎖相關的兒童色情網頁。與此同時聯邦刑警局調集打擊色情犯罪專家和技術力量,成立“網上巡警”調查機構,24小時跟蹤分析網絡信息。德國政府正在制定新的打擊互聯網兒童色情犯罪法案,把原來對兒童色情網頁的“封鎖”改為“刪除”,在所有法律草案基礎上致力于“刪除”網上兒童色情網頁,最終出臺一部以“刪除”為重點的反兒童色情法。
在德國,任何電子游戲都需要經過德國娛樂軟件檢驗局評級后才能在境內出售。德國娛樂軟件檢驗局官網宣布,從今年1月1日起,使用新規則審核新提交的游戲分級申請,除了與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內容外,在對游戲進行適齡評估的過程中增加了游戲內購及社交聊天功能這兩項評級維度,評判游戲中的聊天功能或可能造成額外消費的內購功能,是否會對未成年人構成任何不良影響。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