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葉
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近年來,訂單農業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越來越受歡迎。在我國,訂單農業多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并被視為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的重要措施。根據訂單農業協議,農民按照企業確定的數量和質量標準生產特定商品,企業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培訓和必要的材料,以支持農民生產。在農業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部分龍頭企業作為訂單農業供應鏈的領導者,試圖通過綠色實踐引導農民進行綠色生產,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例如:沃爾瑪與商務社會責任國際協會在2012年共同發起了“沃爾瑪綠色惠農”項目,幫助農民采取綠色農業生產措施,推動沃爾瑪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星巴克與保護國際基金會合作開展“咖啡與種植者公平認證”,全方位探索可循環的綠色發展新模式。
然而,生產綠色農產品意味著成本和需求風險較高,可能會阻礙企業和農民進行綠色生產。政府補貼被認為是降低風險、促進綠色農業生產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綠色農業生產項目的投入補貼力度,激發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2023年,中央財政對綠色循環高效特色農業促進項目的補貼額度為1 800萬元[1],用于鼓勵企業增加綠色農業生產的研發投入或鼓勵農民擴大綠色農產品生產規模。然而,政府的綠色補貼政策能否有效促進訂單農業供應鏈的優化運行及政府補貼對綠色農業發展的具體影響,是值得探討的。
隨著政府綠色補貼等扶持政策的實施,農業供應鏈的優化運作成為學者關注的熱點。例如,周永務等[2]從公司參與扶貧的角度出發,研究訂單農業模式下政府補貼對供應鏈決策的影響;彭紅軍等[3]基于農業補貼政策,研究訂單農業模式下農業補貼額度和農產品產出隨機性對供應鏈決策的影響;李琳等[4]從政府視角出發,在“公司+農戶”型訂單農業模式下,著力研究政府如何通過補貼政策實現該供應鏈和社會福利優化;Peng等[5]研究了針對具有風險厭惡的農民提供的補貼策略,分析了政府補貼對訂單農業供應鏈的作用,研究政府補貼因素及風險規避因素對訂單農業生產農戶的決策影響。
為減少環境壓力,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綠色產業的補貼扶持。部分學者探討了政府補貼對綠色供應鏈決策的影響。例如,馮穎等[6]在政府補貼情形下,考慮制造商承擔社會責任,探究綠色度補貼和綠色研發創新成本補貼對綠色供應鏈運作的影響;曹裕等[7]研究同時考慮制造商和零售商綠色努力的情況下,政府分別對生產端和消費端進行補貼對綠色生產決策的影響。
結合已有研究,筆者以由龍頭企業和農民組成的訂單農業供應鏈為研究對象,在政府有無補貼政策的情況下探討訂單農業供應鏈成員的綠色農業生產行為及供應鏈績效,并分析綠色度補貼政策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消費者剩余、消費者綠色偏好對訂單農業供應鏈綠色發展的影響。
以由龍頭企業和農戶組成的“公司+農戶”型二級訂單農業供應鏈為研究對象;龍頭企業和農戶進行Stackelberg博弈,龍頭企業為主導者,農戶為參與者。首先,政府公布其補貼政策;其次,龍頭企業根據政府補貼政策向農戶承諾農產品單位批發價格w,并且向農戶提供種植技術和生產資料扶持,同時決定農產品綠色度等級g;再次,農戶根據批發價格w決定農產品產量q;最后,綠色農產品生產完成后按照單位市場價格p銷售給具有綠色偏好意識的消費者。參考Kang、Meng等[8-9]的研究,該研究假設綠色農產品的逆需求函數為
式(1)中:a表示初始市場需求;μ表示消費者綠色偏好系數,0<μ<1;g表示農產品的綠色度。
該研究假設農民的綠色生產成本為
式(2)中:c表示農民的單位生產成本。
參考曹裕等[7]的研究,假設龍頭企業綠色創新的成本為
式(3)中:k表示龍頭企業的綠色創新成本系數。
對于該供應鏈,假設單位綠色農產品批發價格為w,其銷售給消費者的綠色農產品市場價格為p,w=αp,α是價格系數,且0<α<1。
定義EI為環境效益、CS為消費者剩余,根據Sheu等[10]的研究,假設
該研究將代表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總環境效益和消費者剩余的EI和CS納入社會福利SW中,得出
式(6)中:πf表示合作社利潤函數,πc表示龍頭企業利潤函數,GS表示政府總支出。在無政府補貼的情況下,GS為0。
在政府不提供任何綠色補貼政策的情況下,用πf、πc分別表示農戶和公司的利潤函數,計算公式為
在上述函數中,龍頭企業為領導者,農戶為參與者,其中龍頭企業決定綠色努力水平g,農戶決定綠色農產品產量q。根據逆向求解法,計算可得命題1:在政府不提供綠色補貼政策時,供應鏈的最優決策為
根據命題1,計算可得農戶和龍頭企業的利潤分別為
式(16)中:A表示2k-(1-α)μ2,B表示(1-α)aμ,C表 示(1+2α)k,D表示4c2k[C-1+α-μ2-(1-2α)αμ2]。
為了鼓勵企業向農戶提供技術支持,提升農產品的綠色度水平,政府按照農產品綠色度g向龍頭企業提供補貼,假設綠色度補貼政策的補貼系數為s(s>0),則政府補貼總金額為
在政府為龍頭企業提供綠色度補貼策略時,用πSGf、πSGc分別表示農戶和公司的利潤函數,計算公式為
根據逆向求解法,計算可得命題2:在政府提供綠色度補貼政策時,供應鏈的最優決策為
根據命題2,可進一步得到農戶和龍頭企業的最優利潤,分別為
消費者剩余、環境效益和社會福利分別為
式(27)中:A表示2k-(1-α)μ2,B表示(1-α)aμ,E為[2α(ak+sμ)-cA]。
從命題2可以看出,當政府按照綠色度為龍頭企業提供補貼時,對龍頭企業的綠色度決策、農戶的生產量決策和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產生影響。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供應鏈決策還受龍頭企業的綠色創新成本系數(k)、消費者綠色偏好系數(μ)、價格系數(α)的影響。進一步分析,可得推論1:在綠色度補貼政策下,比較政府補貼系數對最優決策的影響可得
從推論1可以看出,龍頭企業的綠色努力、農戶的種植量、綠色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潤水平、消費者剩余和環境效益都受到政府補貼系數的正向影響。這說明政府補貼金額越大,訂單農業供應鏈成員越愿意提高綠色努力水平。可見,政府提供綠色補貼政策對訂單供應鏈綠色發展具有激勵作用。
由推論2可知,綠色度補貼策略下,龍頭企業的綠色努力水平、農戶的產量、公司和農戶的利潤相比無補貼策略下都得到增加。此外,與無補貼模式相比,消費者剩余和環境效益也有所提高,說明政府補貼有利于整個供應鏈的利潤增長和環境保護。由于社會福利函數過于復雜,下面將在數值算例中給予討論。
此部分主要討論不同補貼機制下消費者綠色偏好及綠色度補貼系數對訂單農業供應鏈運行的影響。依據以往文獻和數據調研,假設a=20、c=3、μ=0.5、k=0.2、α=0.6、s=1。
消費者的綠色偏好是影響綠色供應鏈決策的重要因素。消費者綠色偏好對供應鏈決策影響的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消費者綠色偏好對供應鏈的影響
由圖1可知,消費者購買綠色農產品的意愿隨著消費者綠色偏好系數(μ)的提高而提高。為滿足消費者綠色消費需求,農戶和龍頭企業隨之提升農產品綠色度(g*)和產量(q*)。農產品綠色度的提升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因此綠色農產品的市場價格(p*)增加。另外,隨著消費者綠色偏好系數(μ)的提高,訂單農業供應鏈的供應鏈主體利潤(πf*、πc*)、環境效益(EI*)、消費者剩余(GS*)和社會福利(SW*)也都隨之提高,可見消費者綠色偏好的提升有利于推動訂單農業供應鏈優化運行。因此,政府可以通過適當的宣傳來提高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認知,進一步提高訂單農業供應鏈運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圖2為補貼系數對訂單農業供應鏈決策的影響,可以看到隨著政府補貼系數的增大,訂單農業中的農產品綠色度(g*)隨之增加;隨著農產品綠色度(g*)的增加,農產品產量(q*)和市場價格(p*)也隨之增加。另外,隨著政府補貼力度的增大,農戶和龍頭企業的經濟利潤(πf*、πc*)得到提升,說明政府補貼力度的加大可以有效推動供應鏈優化運行。同時,環境效益(EI*)、消費者剩余(GS*)和社會福利(SW*)都隨著補貼系數的提高而提高。其中,環境效益(EI*)、社會福利(SW*)增長較快,可見政府為訂單農業供應鏈提供綠色度補貼政策可以有效促進環境優化和改善社會福利。
圖2 綠色補貼系數對供應鏈的影響
筆者基于由龍頭企業和農戶組成的“公司+農戶”型訂單農業供應鏈,在考慮消費者綠色偏好的情況下,比較無政府補貼政策與綠色度補貼政策下的供應鏈最優決策,研究結論如下。
①消費者綠色偏好系數能夠有效推動訂單農業供應鏈綠色發展,即消費者綠色偏好意識越高,龍頭企業越會增加對農戶的綠色扶持力度,從而提升農產品的綠色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綠色偏好意識的提升可以激勵訂單農業供應鏈主體的綠色生產行為,提高產品產量,增加價格,提升農戶和龍頭企業的利潤;綠色偏好增加會使環境效益和社會福利增加,進而提升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②與無補貼策略相比,政府提供綠色度補貼策略能夠提高供應鏈成員的綠色生產積極性、提高產品綠色度及擴大種植規模;隨著政府補貼系數的增加,農戶和龍頭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且消費者剩余、環境效益和社會福利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即政府提供綠色補貼政策有利于訂單農業供應鏈優化運行。
從上述結論可以得到以下管理啟示:消費者綠色偏好意識的提高有利于推動訂單農業供應鏈綠色發展和優化運行,同時隨著補貼力度的加大,供應鏈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消費者剩余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政府可以加強宣傳,提升消費者綠色偏好意識,同時加大綠色補貼力度,以此提高訂單農業供應鏈的經濟利潤、環境效益和社會福利等,更好地推動綠色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