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存和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對培育學生健全人格尤為重要,因而,寫作教學歷來備受重視。但誠如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所言:“語文教學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個‘老大難’,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這個‘老大難’中的‘老大難’?!?/p>
真實的表達或者說表達要真實是最基本的寫作倫理。然而,部分教師以“應試思維”“成人思維”主導教學,易忽視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作文教學僅追求重結果的靜態呈現,而在寫作指導過程中忽視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與素養的要義,大多數學生只能人云亦云,說些空話套話,作為寫作最基本要求的“我手寫我心”成為一種奢望。
盡管作文教學必須擺脫“亂打乒乓”的局面,形成進階提升的良性發展系統的理念已經越來越成為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的共識,但實際狀況是,初中寫作教學依然呈現出無序、低效特征,序列化探索舉步維艱,只看到初中作文總要求,缺少分階段實施和進階發展的寫作支撐,學生思維和表達只能在碎片化的表層緩慢徘徊。
在寫作評價時,學生的主體意識大多處于缺失狀態,單一的“學生寫、教師評”的作文評價模式,讓學生迷茫,讓教師心累。
“育人視角下初中‘進階寫作教學’的實踐探索”是我們針砭作文教學育人功能缺失、無序低效、評價方式單一等弊端所作的教改嘗試,旨在通過科學的進階式寫作指導,達成學生寫作素養和人格修養的共同提升。經過近20 年的探索,實驗區域內的初中作文教學生態得以改善,學生對寫作、對人生的態度更加積極,精神得以滋養,情感得以張揚,創新能力得以激發。
我們針對七年級學生依賴性強、思維直觀,八年級學生心理敏感、形象思維活躍,九年級學生自我意識初步形成、易產生焦慮情緒、思維開始向抽象演進的特點,編制了教學目標分階段落實、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漸進式發展的“進階式”作文訓練譜系。以下為經過近20 年探索和完善,最終以專著形式確定的3個寫作層級、14個寫作模塊和56個訓練微點:

七年級基礎層級作文教學進階寫作微點設置簡表
我們關注學生發展的層級性、差異性和需求性,這里的56 個微點是按照讀寫融通的統編教材編排原則和拾級而上、螺旋上升的學生作文能力發展規律設置的,在本校和浙江、山東、河南、云南、新疆等地的20 多所學校進行實驗,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為提升語文成績的一個重要抓手。學校學生在“讀走天下”公眾號發表了500多篇原創作文,其中50 多篇被《初中生世界》和《語文報》等報刊采用。不少地方的教師還將層級、微點作為研究課題,進行應用性深化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我們注重培養學生寫作責任意識,拓寬學生寫作眼界,通過大量案例的積累與研討,逐步形成了優化的“進階式”寫作教學路徑,即“情境沉浸—目標展示—素手初寫—支架搭建—微點升格—全篇寫作”,并在反復推敲中形成了初中“進階寫作教學”范式,現以課例來做范式的直觀呈現。
九年級微點18:“選材力量與美感;結構勻稱與波瀾”
【情境沉浸】
央視主持人大賽新聞類總決賽中有一道考核題特別精彩,它要求選手根據提供的兩幅說話。第一幅只是整張圖片的一部分,第二幅圖才是完整的圖片,而且內容基本上是對第一幅內容的反轉(呈現視頻和圖片)。
【目標展示】
上面的視頻及圖片對寫作有哪些啟發?(投影)
第一,選材要能圍繞文章中心,選出有力量與美感的材料。
第二,注意謀篇布局,使文章結構勻稱,波瀾起伏有吸引力。
【素手初寫】
現在我們就以“傾聽____的聲音”為例,看看同學們在考場有限的時間中是如何進行材料選擇和結構安排的。
學生自主選擇材料,安排文章結構,形成文字提綱或者思維導圖。小組交流,評議。
【支架搭建】
(1)關于選材——材料新奇有意味
中考作文題雖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即都圍繞“成長”這一核心詞,從四個范圍斟酌命題:人與自己,人與別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在考前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可圍繞這四個母題搜集整理真實、新穎、有力量的素材。
(2)關于結構——骨格清奇非俗流
有了好的素材,文章就可能成功了一半;如果能把文章的結構安排好,那文章就有了可讀性。寫人敘事類散文結構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開頭能開門見山;結尾呼應開頭,用簡潔有力的語言畫龍點睛;段落清晰,使用適當的銜接語;巧妙使用插敘、補敘、懸念等手法,使文章情節有起伏;在寫人敘事中,可適當穿插景物描寫,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微點升格】
學生根據寫作支架,嘗試對“傾聽____的聲音”的選材、結構提綱與導圖進行一次升格完善。教師選擇不同層面的學生展示升格成果,鼓勵質疑與詰難。
【全篇寫作】
根據升格完善的提綱或者導圖,將“傾聽____的聲音”寫成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教學過程中,由基本寫作微點——“選材與結構”切入,全部的思維與表達活動緊扣初中作文母題——“成長”加以展開,通過提供寫作支架,幫助學生升格完善,再由微點訓練,撬動全篇的寫作,順應了由淺入深、由點及面、由認識到運用的邏輯,在積累作文素養的同時厚植了人文情懷。
構建學習共同體,靈活運用現場反饋、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對學生寫作素養進行評價。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互動,將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專業人員評價等相結合,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和寫作素養提升。制訂評價量表,借助審題、立意、選材、結構、語言、手法等系列評價指標,優化、整理和聯結學習內容,反哺寫作教學,提高寫作目標的達成度,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和寫作素養的提升,并以此來實現“人的發展”。以下為九年級感悟性訓練的第20個微點——“語言準確與靈動;呈現規范與美好”的自我評價量表。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學科育人成為大勢所趨。我們要讓“育人”回歸寫作教學實踐,更具時代意義?!斑M階”一詞由美國學者于2004年在科學教育領域提出,我們把它引進初中寫作教學,搭建起拾級而上、寫作素養漸進提升的學科育人體系。可以說“育人”是根本指歸,而“進階”是有效創新策略,二者相得益彰。
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我們最終形成了3 個層級56 個微點的漸進式寫作系統。它吸納了國內外寫作教學的最新成果,如過程化寫作、微寫作、創意寫作、情境寫作、任務驅動、思維導圖、讀寫融通等,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情境創設、任務驅動、支架設定、資源整合、自主實踐、成果呈現”的寫作范式,助力學生寫作素養的提升。
過去的作文評價主要由教師完成,方式單一,效果不佳?,F在我們參照學生寫作起點,設置不同的評判標準,形成包括多種文體在內的審題、立意、語言等系列評價量表,培養指向學生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實施時著眼學生個體發展,對起點超前的學生提出思維與表達的優質化要求;對發展水平滯后的學生,采用“寬松評價法”和“亮點尋找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能力。我們還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及相互評價結合起來,鼓勵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與評價,使得學生寫作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大大增強。
從2003 年開始,我們就致力于初中作文教學研究,希望能改善作文教學中寫作目的功利、育人功能淡化,寫作教學無序、科學路徑匱乏和寫作主體缺失、評價方式單一的問題。經過20 年研究和實踐,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科育人的理念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有待自然地融入,初中階段長期流行的“小文人語篇”的影響有待努力革除,這些都是我們今后進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