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茂浩 馬超 石振國
摘 要:鞏固脫貧成果,實現更高質量的鄉村振興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命題。探尋多元化動力支撐,摸索多維度發展路徑,實現鄉村發展過程中的體育價值,為鄉村振興踵事增華。運用文獻研究法和邏輯分析法,從挖掘鄉村振興內涵出發,構建了鄉村發展尺度單元、城鄉融合趨勢、人的全面發展的鄉村振興“三維內涵體系”;追尋了鄉村發展過程中體育事業助推區域發展、實現重點突破、助力產業升級、推進城鄉融合、塑造“完整的人”的“五階價值回應”;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案例探索了以內源動力為主,外源動力為輔,內外力協同配合的體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多元動力供給”。
關鍵詞:體育賦能;鄉村振興;體育價值;動力供給
中圖分類號:G81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23)02-0015-08
Sports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Value Explanation and Power Supply
ZHAN Maohao1, MA Chao2, SHI Zhenguo2
(1.Qingdao Financial Vocational School,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2. School of P.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 Shandong, China)
[WT5HZ]Abstract: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alizing higher qual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era proposi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study explores diversified power support, explores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paths, realizes the value of sport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study has constructed a "three-dimension connotation syste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erms of the scale unit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 tre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five-stage value response" of sports to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chieve key breakthroughs, contribute to industrial upgrading,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shape a "complete human being" has been explor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case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multiple power supply" of spor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endogenous power, supplemented by external power and coordinated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wer.
Key words:sports empower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ports value; power supply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國家經濟實力的雄厚和國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們的需求開始不斷升級,運動休閑、養生保健等新興生活方式成為時尚,單純的物質文化需求逐漸向精神文化搭配物質文化的復雜需求升級,多元化的需求不斷豐富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從而引發了我國社會矛盾的劇變。同時,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信息化時代成就了信息傳遞的廉價與高速,地處社會和經濟發展“角落”的偏遠農村,同樣感受到了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新興思想的劇變,對“美好生活”的苛求甚至絲毫不亞于發達地區。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成現實。但是,在偏遠農村仍存在公共基礎設施及服務欠完善,追求“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欠發達,經濟和物質等“硬實力”的發展速度遠遠滯后于持續擴張的“軟需求”等問題,這里成為新型社會矛盾激化的“主陣地”[1]。“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村發展的不充分”問題仍是新時代的發展的主要瓶頸。攻堅脫貧的全面勝利只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小步”,更高層次的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奮斗的目標,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新的時代命題。
近年來,隨著體育產業的不斷升溫,社會各界對體育發展模式不斷摸索,“體育+”和“+體育”兩種新思維模式誕生,并受到廣泛推崇。相關研究發現,體育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功能,在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中利用多元化的扶貧模式提高了扶貧效率、鞏固脫貧成果[2]。“體育+”扶貧是促進體育貧困的主要手段,“+體育”是推進精準扶貧實踐進程的重要手段,體育在脫貧攻堅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想必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和發展鄉村振興過程中體育的價值同樣不容小覷。
本研究在探討鄉村振興時代內涵的基礎上,明確體育回應鄉村振興的價值基礎,繼而探討體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為鄉村發展找尋多維動力,為鄉村全面振興踵事增華。
1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三維內涵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旨在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試圖用“鄉村振興”解決農業農村發展問題。
1.1 鄉村——新時代發展的重要尺度單元
“鄉”與“農”雖只一字之差,但無論歷史還是現實,其概念之差略有懸殊。從歷史來看,《說文》中“農,耕也”,晁錯的《論貴粟疏》中“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農”作為“耕種”的經營方式和“農業”的產業結構出現;《說文》中“鄉,國離邑民所封鄉也”,王安石的《傷仲永》中“傳一鄉秀才”,“鄉”更多作為行政區劃和“城市外的區域”為主。從現實來看,部分研究中將“農村”等同于“鄉村”來用,但是仍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概念有明顯區別。王潔鋼認為,“農村”概念呈現出地域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社區特征的不明顯性等特征,而“鄉村”概念更多在具體的、綜合的、動態的方面體現其特征[3];秦志華認為,農村指以農業為基本產業的地區,是一個產業區域概念,而鄉村是指鄉政權管理的地區,是一個管理區域概念[4]。肖唐鏢認為,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產業結構的變化使“農村”概念帶有較重的產業特色,“鄉村”概念則具有更寬的兼容性[5]。
綜上,“鄉村”代替“農村”隨之而來的是區域的兼容性和產業的多樣性,用“鄉村振興”解決“農村”發展問題,其內在邏輯在于打破了傳統“農村”空間上和聚居主體上的束縛,突破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瓶頸,使得“鄉村”成為新時代發展的重要尺度單元。
1.2 城鄉融合——城鄉發展新趨勢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同頻共振、互促共進,社會文明形態有了長足的進步,在“需求”“資本”“思潮”等多種因素影響下,現代文明迅速發展,人類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這種社會形態的劇變來源于“科技”“思想”等因素助力下的生產力的大變革,生產力的發展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后的鄉村,正面臨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困局。加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相處兩極分化和實現共同富裕。在此背景下,鄉村的現代化建設成為人心所向。
城鄉發展的對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關注的重要問題,“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6]”,這種人類社會的分工造成了城鄉發展的對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致使了這種人類社會分工,并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愈演愈烈,最終形成了城鄉“兩極分化”。而遵照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發展理論,消除兩極分化,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鄉村的現代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其目的在于用“融合發展”解決城鄉“矛盾對立問題。”
1.3 人的全面發展——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
馬克思主義始終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前有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地“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者所向往的,是個人的獨創和自由的發展[7]。”;后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歸宿[8]”。這些思想詮釋了共產主義發展最終的價值旨歸在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作為發展不充分的“鄉村”在其特定環境下的目的也是如此。
在鄉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于實現農民的解放,鄉村振興為農民的解放奠定基礎。一方面,通過科技手段賦能農業生產,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農民在繁重勞動和惡劣環境中得以解脫,解放了空間和時間;另一方面,加強文化教育,使得農民摒棄傳統小農理念,解放了思想;鄉村振興將農民在自然資源和社會關系這兩股“盲目力量”中解脫,為農民自身的解放奠定了基礎[9]。
鄉村振興為農民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加之落后的交通條件、基礎設施和精神文化條件是制約農民發展片面、不充分的主要原因。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有關舉措,諸如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等為農民的全面發展打通壁壘。
鄉村振興的落腳點在于“個體人”的突破和“完整的人”的塑造,以此實現“人”與“鄉村”的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2 體育賦能鄉村振興的“五階價值回應”
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體育強國、體育產業、體教融合等話題不斷涌現,體育已然成為“熱詞”,“體育”憑借其強大的兼容性與發展性滲透于眾多領域,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2020年底,我國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再進一步。在此期間,體育發揮了巨大潛力,為脫貧攻堅注入內生動力,貢獻多樣的體育路徑[10]。
2.1 突破地域空間限制,助推區域發展
上文中提到,用“鄉村”解決“農村”問題,打破的是傳統“農村”空間上和聚居主體上的束縛。體育路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突破空間限制,推動了區域發展。
在政策和資本等環境推動下,投資主體不一、風格迥異的各類體育小鎮在全國“生根發芽”,并逐步“開花結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11]。這類小鎮空間上突破原有建制,實現范圍內文旅、體育等資源的整合,以體育產業為依托,搭配文旅、養生、休閑等特色產業,形成了具備一定空間范圍的產業綜合體。建設成功的體育小鎮逐漸成為該區域內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體育小鎮的建設有效的打破了空間限制,為鄉村資源整合和區域規模生產提供了抓手。
鄉村大部分地區未被開發,其擁有的自然人文生態是“稀缺”資源,為盤活鄉村地區旅游資源,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國家旅游局和體育總局于2016年提出大力發展體育旅游。體育旅游涉及的區域較廣泛,以自行車賽和馬拉松賽為例,長達上百公里的賽道往往需穿越多個鄉鎮,賽事保障、交通管制、運動員和觀眾的管理需要多地區政府、社會組織、市場主體等多部門協作,無形中挖掘出鄉村跨域治理模式,這種解決區域問題和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治理模式[12]。治理能力的提升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體育旅游的發展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間接推動鄉村發展。
2.2 推動核心項目扶持,實現重點突破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鄉村地區取得長足的發展,但是受限于農村基礎薄弱,發展過程中資金、人才、項目等要素短缺,鄉村振興面臨困境。基于體育扶貧經驗和地方實踐探索,發現體育路徑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突破和扶持打開局面[13]。競技體育賽事作為體育產業的核心圈層,是區域發展的新動能,對完善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產業發展展現出積極作用。鄉村發展過程中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引入競技體育賽事,短期來看,可直接推動當地建設,增加居民經濟收入,實現短平快的幫扶效果;長期來看,經過賽事發展運作,可形成無形資產和資源稟賦,繼而通過贊助、運營等形式,吸引大量資金投入,形成可持續發展局面,同時成為區域發展樣板,起示范帶頭作用。競技體育賽事成為鄉村項目扶持,實現重點突破的重要路徑。
2.3 構建融合發展格局,助力產業升級
鄉村振興發展在于突破鄉村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從而實現新時代鄉村多業態融合的產業振興。鄉村地區憑借自身的自然環境、人文生態等資源開始了區域產業化的探索,多元化的業態在區域內不斷集聚。隨著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的同頻共振,以健康產業、運動休閑產業為代表的新興業態逐漸興起,并逐步向鄉村空間轉移。鄉村地區具備的資源稟賦為體育產業發展奠定基礎,體育產業的發展又對鄉村資源繼續開發挖掘形成新的資源稟賦,鄉村資源和體育產業成為耦合互促關系,從而體育產業在鄉村地區“落地生根”。進而,體育產業依賴其強大的包容性,不斷填補區域產業鏈,擴大區域產業規模。在多元化產業模式的配合下,以特色資源搭配體育產業形成的“資源稟賦+體育IP”的發展局面形成,區域內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就此產生。體育路徑構建融合發展格局的同時,推動了區域產業的升級,具體表現在:其一,以休閑游憩、體育旅游、醫療養生等體育要素為核心的新興產業興起,逐步實現了鄉村地區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升級發展的態勢;其二,因體育產業與資源的耦合關系,為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提供內生動力,從而促進區域產業的綠色發展和生態發展;其三,體育產業發展填補區域產業鏈,擴大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促進了區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4 增強要素雙向流動,推進城鄉融合
城鄉對立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鄉資源要素的單向流動,而鄉村振興戰略中增加政策和資本供給,支持并促進鄉村建設,其出發點在于打破城鄉間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城鄉間資源要素從單向流動向雙向流通轉變。目前,受限于傳統城鄉二元結構以及農村的特質性的影響,政策、人才和資本等資源流向城市,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鄉村“空心化”問題,這種人口的單向流動限制了鄉村發展。隨著鄉村不斷發展,以體育旅游、體育養生為代表的生態體育的發展,依靠鄉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生態為稟賦,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口來此休閑、旅游、消費,更有甚者,部分地區出現城市紳士化現象,進而實現了人口由單向流動向雙向流通的轉變。人口的雙向流動隨之而來的是資源的雙向流動,資源的雙向流動驅動了人口的雙向流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14]。生態體育的發展是實現城鄉資源雙向流動的“敲門磚”,為城鄉融合發展貢獻力量。
2.5 促進身心全面發展,塑造“完整的人”
鄉村振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一步,其最終目的在于借鄉村建設發展之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邁向社會主義所追求的人人平等,此時體育路徑的價值呈現于多方面。隨著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和體育強國“三大戰略”的持續推動,居民的休閑和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體育的需求可為“水漲船高”,當然這種趨勢逐步向鄉村地區蔓延、擴張。體育的出現逐漸讓鄉村居民意識到自己應當擁有的健康權與休閑權,并逐步在個體發展中找尋自我。體育意識的提高,潛移默化地推動全民健身進程,賦予人“完整性”的同時,提升了健康素養,體育人的全面發展“打開了一扇窗”。“十二五”期間,國家體育總局大力實施了“雪碳工程”,公共體育場、社區健身路徑等體育建設工程遍布全國各地鄉鎮和村落,搭配公益性體育指導與體育民間組織,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為鄉村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提供基礎。增強體育意識,配齊體育需求,為鄉村振興過程中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志”和“器”。
3 體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多元動力供給”
唯物辯證主義提出,事物總是處于發展和運動之中,這些不斷變化的過程集合構成事物的存在形態。當然,這些變化背后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鄉村振興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到各個層面、各個領域人、財、物等多種要素的集中調配和協同發展。鄉村振興是內部和外部各種要素、資源共同發展的結果,涉及到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和條件的共同發力。以外部環境和政策等因素驅動形成的外源動力和以內部資源和要素等因素發展形成的內生動力組成了鄉村振興發展的動力機制。體育事業作為公共事業的重要補充,為公共事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體育路徑發揮自身政策、資金等優勢,為鄉村振興提供外源動力的同時,刺激鄉村資源開發、繁榮產業和現代化治理,促進鄉村振興生成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3.1 體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外源動力
鄉村振興發展實質在于實現鄉村的繁榮發展,著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然而,在廣大鄉村地區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發展能力欠佳、“空心化”等現實和潛在問題交織,大部分地區仍然處于“貧血”狀態,僅僅依靠自身基礎和發展,短時間內實現全面振興幾乎不可能,需要持續不斷的外源動力供給“輸血”已改善“貧血”狀態。重點在于“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15]。”體育提供的外源動力對鄉村振興具有以下幾重作用:其一是疊加刺激,新時代鄉村發展的短板問題凸顯,國家對農業農村問題的重視和大力振興鄉村的決心促使鄉村成為近年來發展的主陣地,同時,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的號角已然奏響,鄉村“主陣地”在體育附加的刺激下產生無限活力;其二是資本和人才下鄉,在相關政策傾斜背景下,“體育”成為新時代發展主旋律,受到各色資本的青睞,鄉村發展過程中發展體育勢必會吸引城市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同時吸引各類人才,形成資本和人才下鄉的局面,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力量;其三是解放生產方式,傳統的生產方式是制約鄉村生產力發展的主要瓶頸,鄉村振興旨在解放鄉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體育產業和以休閑健身生活方式為主的體育理念為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提供理念和“靈感”; 其四是路徑支持,發展能力不足和發展方式單一是鄉村地區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來自體育的外源動力依靠發展性兼具包容性的時尚體育IP為鄉村發展提供了理論引導和可供落地實踐的路徑支持;其五是補齊短板,鄉村地區的長期滯后發展造成其經濟實力的不足,隨之而來的是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的短板,此時體育路徑的選擇在于在發展體育產業的同時補齊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短板以提高產業發展的競爭力,體育路徑潛移默化補齊了鄉村基礎短板。
3.1.1 政策疊加:多維政治力量刺激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突出特征,各級政府依托資源配置這一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政治權威,通過政治、行政等政治力量,借助社會、經濟等治理手段,旨在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目標。21世紀以來,為解決城鄉二元對立的突出問題,國家和各級政府推動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這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水平的綜合體現,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16],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社會平等問題。2020年底,我國實現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農民收入增速連續11年快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這體現的是國家集中力量發展鄉村的政治決心。“十四五”時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弱項,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仍是現階段迫切解決的重點問題[17]。新時代,為了滿足人民更高層次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整體健康水平,國家推動了全民健身、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等戰略,隨之推動體育旅游、刺激體育消費、推動體育小鎮建設等國家部委政策和地方性文件相繼頻出,“十三五”期間,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穩步提升,由2015年1.71億元增長至2.74億元,占GDP比重超過1%;期間共建成國家體育產業基地298個,新增體育消費試點城市40個,培育國家級運動休閑特色小鎮96個,推出108條體育旅游精品路線和30個國家旅游精品賽事,“站在發展中心”的體育正以蓬勃之勢進入快車道。體育政策的出臺落地為鄉村建設過程中體育路徑的發展提供政治推手,“攜帶政治力量”的體育配合鄉村振興戰略,引領鄉村由“一產”向“三產”跨越式發展的方向,補齊鄉村政策短板,為鄉村振興提供多維政治保障。
3.1.2 項目扶持:豐富區域幫扶路徑
對于鄉村振興這種涵蓋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戰略謀劃,不單要靠國家政策的頂層設計,同樣需要有效的、具體的措施來保證戰略規劃的“落地生根”。通過何種舉措可實現對鄉村地區形成有效的、可持續的幫扶成為相關研究和地方實踐探索的時代命題。此時通過競技體育賽事引入和項目建設為代表的扶持方式成為區域幫扶的特色形式,體育路徑成為可供選擇的幫扶載體。金華市磐安縣小章村2015年通過舉辦全國“老年快樂氣排球賽”一炮而紅,隨后3年來承辦了近300場體育賽事,直接增收700余萬元;婺城區的莘畈鄉和瑯琊鎮承辦浙江毅行系列活動和中國山水四項賽事,帶動當地餐飲住宿業的發展;2019年,孟州市舉辦鄉村振興馬拉松賽,比賽線路連接文化廣場、黃河明珠雕塑、黃河濕地文化園、黃河景觀帶等景觀,實現了旅游資源的整合。鄉村發展中競技體育賽事的引入實現了發展的持續性,并實現示范帶動效應。2018年,南昌縣投資60萬元在武陽鎮創辦鄉村青少年體育訓練基地,基地的建成帶動區域發展的同時豐富了當地體育文化建設,構建當地青少年發展的體育路徑。競技體育與鄉村發展的有效“聯姻”豐富了區域幫扶項目載體,推動了區域發展的持續性。
3.1.3 教育引領:健康生活方式引導
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戰,中國以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脫貧。相關研究發現,源屬于“造血式”扶貧的教育扶貧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增強貧困人口發展能力和提升扶貧成效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18]。以青藏地區為例,“十三五”期間青藏地區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以上,且率先實現了從學前覆蓋至高中的15年公費教育,中青年教師逐漸成為教師隊伍主體,且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均達98%以上,教育投資連續5年穩中有增,青藏地區各類各級學校基礎設施、師資配備等均以達到基本辦學標準和脫貧標準,最終在教育扶貧參與以及多方力量協同下,青藏地區實現全面脫貧[19]。未來,教育的持續“造血”能力與“三觀”引領價值將在鄉村振興中繼續發力。鄉村地區從全面脫貧到全面振興,宏觀上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發展的一大步;微觀上是鄉村居民生活方式改革和發展能力提升的跨越式發展。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此時體育將接過“接力棒”,為鄉村地區生活方式的升級和精準“扶志”貢獻力量。一方面,從健康生活普及到運動養生知識和技能,體育提供了居民行為全過程的教育支持,為鄉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升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以知名運動員、奧運冠軍“送教下鄉”等活動為載體,在科普運動技能的同時,宣傳奧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等體育精神,旨在培養鄉村居民努力拼搏、積極奮斗的精神,為鄉村“扶志”提供路徑。體育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3.1.4 氛圍營造:全民健身思潮催化
上文中說到,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全面發展的人,這就決定了鄉村居民不單要有健康的身體,還要具備完善的人格,此時,體育的功能得以顯現。以“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為例,依托陳家溝太極小鎮,不斷完善鄉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一方面提高了當地居民健康水平和平均壽命,70歲以上的老人占比13%;另一方面通過健身活動和文體賽事等團體性活動形式,增加居民凝聚力,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20]。而今,作為國家戰略的全民健身在全國各地廣泛推行,農村已經成為主陣地。從健身理念的引導到個體健身行為的實現中間仍有不小的路途,此時,健身氛圍的營造可有效提高居民健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1]。鄉村地區全民健身工作的推進,其一,提高鄉村居民健身熱情,推動鄉村地區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奠定鄉村健康的健身基礎;其二,通過“雪碳工程”等形式,補鄉村地區體育設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短板,為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助力;其三,通過補鄉村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全民健身技術崗位的短板,為鄉村全民健身提供技術支持,加強技術人員的流動和融合,推動鄉村紳士化進展。全民健身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多維支撐。
3.1.5 產業載承:經濟發展創新載體
鄉村發展問題是社會全面發展的總體布局,是通過解決鄉村建設和發展的“短板”問題,從而旨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面人的發展”。發展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生活水平提高,到生態建設,再到鄉風治理,雖然涉及到各層面,各主體的共同發力,但任何層面都需要產業的支撐。所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是鄉村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隨著體育產業的高速發展和高質量發展,體育產業的結構布局顯著優化,2020年我國體育服務業增加值為7 374億元,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8.7%,超過傳統體育用品制造業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主引擎。相關研究顯示,體育產業作為朝陽綠色產業,為鄉村提供體育有效供給,鄉村振興促進體育消費,體育產業和鄉村振興存在互促共進關系[22]。廣東南粵古驛道通過體育賽事、體育旅游等形式帶動鄉村服務產業鏈條,為所在區域創造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23]。如今,體育產業接過鄉村地區第三產業發展的“接力棒”,一方面,為鄉村健康“新生活方式”奠定產業基礎,滿足鄉村居民精神和物質等多維需求;另一方面,依靠“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體育旅游”等形式,為鄉村發展提供了新型產業路徑。體育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重要引擎。
3.2 鄉村振興進程中內生體育動力
新時代,我國社會矛盾已然發生變化,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和“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是今后城鄉發展的主要戰略任務。如今,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效的改善了鄉村地區“失血”“貧血”狀態,取得了鄉村振興的階段性勝利。但是,部分鄉村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即“造血”能力較弱,面臨“返貧”風險。鄉村振興2.0時代是由“輸血”為主體轉向“造血”為主體的階段,是鞏固扶貧成果,深化鄉村振興的階段,是由外源動力主導轉為內生動力主導,內、外部協同發力的階段。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指鄉村內部的各種發展或“準”發展要素及條件融合形成的發展推動力,其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依托自身資源稟賦的“自主”發展能力;二是“短板”補齊后形成的完善、健康的自然及社會生態系統。此時,探尋鄉村內部“隱藏”發展要素,使推動鄉村振興的相關要素充分融合,協同發力,激活、培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內生動力,通過“造血”改善鄉村地區“貧血”狀態,是現階段鄉村振興的根本舉措。鄉村發展過程中激活、培育的體育動力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其一是提升鄉村地區“造血”能力,鄉村地區在依托體育外源動力“輸血”,補齊發展短板的基礎上,有效地烘托了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逐步實現了產業發展的提質增效,形成鄉村基礎補齊、治理有序、產業復蘇等局面,奠定“自我”發展基礎,提升“造血”能力;其二是厚植鄉村本土特色,鄉村發展過程中體育項目的規劃與建設依托于本土資源稟賦,并在不斷摸索與發展過程中挖掘文化資源,整合區域資源形成“特色”稟賦,以應對市場化沖擊,從而為鄉村特色的打造提供源動力;其三是提升鄉村綜合發展能力,鄉村地區體育發展路徑的選擇和實施,推動了鄉村在人才培養、社會治理和資源稟賦發掘等多方面發展潛力,整體上提升鄉村振興的綜合能力。
3.2.1 文化承繼:文化的挖掘與再造
費孝通先生曾經指出,鄉土性是中國社會的根本,對鄉土文化的理解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但隨著中國社會轉型,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沖擊下,鄉村文化建設滯后、公共文化生活衰微、文化資源匱乏、公共文化組織不健全等疲態盡顯[24]。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內核。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存,其對鄉村發展具有根源性及長效性的影響。鄉村文化建設具體價值呈現為多層次:其一,以文化為核心競爭力的文旅項目產生的直接經濟價值;其二,文化理念疏導、生活方式引領隨之形成鄉風文明的治理價值;其三,價值觀厘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普及喚醒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形成的深層價值。體育路徑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在于:其一,體育文旅綜合體與體育小鎮建設倒逼鄉村文化挖掘與再造,以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屈子祠鎮為例,對當地的龍舟文化和屈子文化深度挖掘,堅持民間龍舟競渡賽事的開展,以龍舟文化為精神內核引領文化建設,使其成為集歷史文化與體育文化于一體的名鎮[25]。其二,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戰略推進,促進居民健康理念與生活方式升級,形成的各色群眾體育文化樣貌;以太谷縣乒乓球協會為例,協會以承辦賽事為抓手,以基層乒乓球俱樂部為載體,大力發展全縣乒乓球事業,并推動乒乓球活動向廣大農村普及,截止2021年底,太谷縣共有農村乒乓球俱樂部16個,吸納參與乒乓球運動的農民600余人,通過交流切磋,樹立了太谷縣乒乓球運動的良好形象。其三,奧林匹克精神、冠軍精神的弘揚以及相關扶貧項目的開展“扶志”的同時,樹立拼搏、進取、奮斗等積極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廣西柳州市體育局組織世界冠軍及優秀運動員前往三江縣古宜鎮中學、三江縣八江鄉平善村平善小學授課,分享體育故事,弘揚體育精神,宣傳民族體育,弘揚拼搏戰勝困苦、奮斗走向成功的勵志價值觀。
3.2.2 要素協同:資源的運用與整合
實現鄉村振興需要有效整合鄉村內部的各種資源[26]。大部分鄉村地區之所以發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資源和生產要素未得到合理及充分利用,呈現出“資源匱乏、缺少發展要素”的局面。實則不然,大部分鄉村地區開發較少,“逃過”工業化侵蝕,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如何將有效資源合理利用、分散資源整合聚力,是鄉村發展的突破點。以“體育+文旅”為主體的體育發展路徑其核心競爭力在于資源稟賦,有效資源的整合和運用為鄉村資源的開發和建設提供內生動力。隨著相關項目的發展延伸,有效資源逐漸顯露并成“散點狀”分布于區域范圍內,成為“發展點”。此時,借助全域體育旅游或體育賽事等相關形式將各“資源點”連接為“資源線”,形成特色“發展線”。各色“資源線”交相輝映在區域范圍內,形成“資源帶”。以體育旅游和體育賽事為載體,孕育了鄉村資源運用和整合的內生動力,形成了由“點”到“線”再到“帶”的有效資源匯集,實現了區域內資源聚合,要素協同,合力助發展的局面。體育旅游和體育賽事等形式已運用于鄉村振興實踐中,廣東肇慶市廣寧縣古水河郊野徑開辟的100多公里徒步路線,貴州省銅川市建成的43公里馬拉松智慧賽道,杭州淳安縣左口鄉戶外運動項目,等等各色體育項目正在鄉村振興建設中熠熠生輝。
3.2.3 治理有序:區域間治理與互動
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現代化以及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是鄉村振興的組織基礎。打贏脫貧攻堅戰基本顯示了國家治理能力,但是在鄉村基層治理方面仍存在些許問題。面對黨的領導和政府工作深入鄉村、鄉村的人口構成和人際關系不斷變化、鄉村之間不斷分化且差異逐漸擴大等現實背景,我國鄉村治理已進入歷史新方位,未來需重點解決人的精神思想問題、人的社會管理問題和人的公共服務問題等三大問題[27]。體育參與鄉村治理過程中展現了多元化的社會功能及文化價值,為上述三大問題的解決提供內生動力。其一,通過健康生活理念引導、全民健身氛圍營造,旨在培養積極的文化習慣、價值觀念和精神面貌,拔除思想理念“頑疾”,解決鄉村治理中的個體問題;其二,借助相關體育組織及部門配合參與鄉村治理,增強其鄉村治理主體責任意識,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體系,通過相應的全民健身活動或民間節慶賽事,創新治理模式,為解決人的社會管理增添新動力;其三,通過“雪碳工程”等形式的公益“下鄉”和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運作,為鄉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配置和配齊提供動力,扮演治理主體角色,為政府“分憂”;其四,通過區域范圍內體育旅游路線等產品的開發或體育賽事的開展,將涉及不同行政區劃內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建立多主體互動關系,為區域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內生動力,為鄉村治理的升級發展奠定基礎。以廣西萬人農民籃球賽為例,以籃球賽事為載體,構建價值認同和秩序重構的平臺,創新了基層農村社區管理模式,吸引了民間資本參與社會管理,為當地社會結構改善和鄉村治理貢獻了力量。
3.2.4 產業復蘇:產業的萌生與阜盛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產業興旺并不是狹隘的單一農業發展,也不是用片面的經濟和市場價值來衡量,而是鄉村的整體進步,是鄉村多元經濟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一種狀態,具備了產業內容綜合性、產業構成多樣性、產業要素整體性三大特征。產業鏈延伸、產業融合和產業功能擴展共同構筑了鄉村發展的產業興旺[28]。鄉村地區體育產業發展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形成了“特色產品—多元產品組合—多層次產品體系—產業‘生態化發展”的體育產業支撐體系,為區域產業從萌生到阜盛提供全過程內生動力,為產業興旺提供支撐。其一,在鄉村地區區位、文化等資源稟賦的基礎上構建區域的特色體育主導產品,避免了同質化競爭,以體育產業為代表的鄉村產業初生;其二,伴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以時尚體育為主的多元產品涌現,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豐富鄉村地區產品供給,為產業功能擴展奠定產品基礎;其三,為應對消費者體驗升級,構建多層次產品體系,時尚體育項目的精耕細作和精準化服務延長產業鏈的基礎上擴展產業功能,完善的產業體系形成。最終,在體育產業的參與下,鄉村區域內資源整合、產業融合、空間合理、生態完善,形成產業融合、產業功能多樣的產業興旺新樣貌。以浙江省平湖市為例,其以體育產業作為自身發展的突破口,建設徐家埭棒球基地,舉辦國家級、省級賽事,奠定了該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而后又成立了嘉興市郊野鄉園田園綜合體,實現體育產業與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4 結 語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背景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的新征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承擔民生、維穩等重大責任的基礎保障。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再度明確發展重心、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為鄉村振興發展,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路向。結合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等多元戰略,體育事業應發揮自身價值,助推區域發展、助力產業升級、推進城鄉融合、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在體育外源動力的基礎上,激活鄉村發展內生體育動力,形成內外力協同配合的可持續發展局面,為鄉村地區“五大振興”賦能聚力,為鄉村地區全面發展踵事增華。
參考文獻:
[1]張向榮.鄉村振興戰略下鄉鎮體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動邏輯、困境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22(2):35-41.
[2]朱鵬,陳林華.體育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與價值及路徑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21(2):28-35.
[3]王潔鋼.農村、鄉村概念比較的社會學意義[J].學術論壇,2001(2):126-129.
[4]秦志華.中國鄉村社區組織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肖唐鏢.鄉村建設:概念分析與新近研究[J].求實,2004(1):88-91.
[6]卡爾[DK]·馬克思,弗雷德里希[DK]·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7]卡爾[DK]·馬克思,弗雷德里希[DK]·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330,510.
[8]習近平.之江新語[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9]黃鑫權.新時代鄉村振興問題研究—基于馬克思主義鄉村發展思想的視域[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0.
[10]黃河,程傳銀,劉東升,等.我國體育扶貧經驗與成果鞏固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0(12):32- 37,63.
[11]展茂浩,石振國.我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發展的破局之路—基于GEM模型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0,36(4):25-31.
[12]張成福,李昊城,邊曉慧.跨域治理:模式、機制與困境[J].中國行政管理,2012(3):102-109.
[13]傅鋼強,耿文光,夏成前,等.我國農村體育助力農村社會發展的歷程回顧、使命延續和未來展望—基于浙江省鄉村振興的典型樣本分析[J]. 體育科學,2020,40(8):27-34.
[14]任海.鄉村振興戰略與中國特色城鄉體育融合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1):1-8.
[1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38.
[16]洪銀興,劉偉,高培勇,等.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筆談[J].中國社會科學,2018(9):4-73, 204-205.
[1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EB/OL].(2021-02-21)[2022-06-24].http://www.moa.gov.cn/xw/zwdt/202102/t20210221_6361863.htm.
[18]余應鴻.鄉村振興背景下教育精準扶貧面臨的問題及其治理[J].探索,2018(3):170-177.
[19]李曉華,黃如艷,張瓊.從教育扶貧到教育促進鄉村振興—青藏地區教育脫貧的新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5):92-99.
[20]楊青,劉靜.鄉村振興視域下“以拳塑鄉”的新型鄉村共同體建構及治理—基于“武術之鄉”陳家溝的田野調查[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1):87-95.
[21]張鵬,楊濤,劉艷娜.新時代全民健身促進鄉風文明建設的發展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5):76-81,89.
[22]司景梅.鄉村振興視域下我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體育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6):713-718.
[23]夏明海,曹燁程,周少臣.精準扶貧視域下貧困農村地區體育資源開發的機制與發展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2):8-15.
[24]戚曉明.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再造與文化自覺[J].藝術百家,2018,34(5):94-98,116.
[25]劉如,方倩倩.體育助推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地方實踐與推進思路[J].浙江體育科學,2022,44(1):68-76.
[26]郭珍,劉法威.內部資源整合、外部注意力競爭與鄉村振興[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5):102-108.
[27]秦中春.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治理的目標與實現途徑[J].管理世界,2020,36(2): 1-6,16,213.
[28]朱啟臻.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產業—產業興旺的一種社會學解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3):89-95.
收稿日期:2022-07-10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編號:20CTYJ09)。
作者簡介:展茂浩(1995- ),男,山東濟南人,碩士,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休閑體育理論與實踐。
通訊作者:石振國(1971- ),男,山東泰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休閑體育、學校體育、體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