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日古德 高巧艷
摘要:文章對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的路徑進行探究,以期促進農牧區兒童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提升科研能力,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推動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內蒙古高校;音樂藝術實踐;農牧區兒童;“義教”
中圖分類號:J60;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03
高等學校音樂教育既要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又要承擔服務基礎教育的社會使命擔當,這是高等學校音樂教育服務社會的重心。“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是從學校到社會的角色和環境轉變過程,是通過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自己的社交行為的過程,這個過程對大學生整個人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歷程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1]投身社會基礎教育,是音樂專業大學生社會藝術實踐的重要方面。基于此,幫扶農牧區弱勢學生群體,關注內蒙古偏遠農牧區兒童音樂基礎教育,應成為高等學校音樂專業教育社會藝術實踐的重要內容。通過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活動,有助于創新高校音樂藝術實踐模式,服務全面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并能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本研究以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活動為“小切口”,開啟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大主題”,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本文對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的路徑展開研究。首先,其有利于高校充分了解社會發展需求,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體系,據此調整專業辦學方向,更新教學內容和計劃,調整學科研究方向,使辦學更具社會發展動力。其次,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志愿服務,可以使志愿者獲得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增強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社會使命感,提高其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及學習和科研能力。再次,通過“互聯網+義教”項目的實施,豐富了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實習方式,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助推信息化教學水平提升,形成了“線上+線下”“互動+講授”“課前+課后”“溝通+協商”“總結+分享”的創新實習模式,開拓了音樂藝術實踐新模式。最后,將優質的教育資源輻射到內蒙古偏遠農牧區學校,幫助當地學校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師素養,促進農牧區學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除此之外,通過探究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的路徑,不僅能夠提升音樂專業學生的教學能力,還為今后的教學科研奠定了堅實基礎,履行了當代大學生回報社會的責任,也是對國家科教興國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響應。
1 開展多種途徑與方式的“義教”活動,助推鄉村人才振興和文化振興
文化振興對鄉村振興具有先導性。文化能夠體現國家的文明程度,塑造社會成員的精神風貌和理想價值追求。內蒙古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及設有藝術專業的大學,可通過以學校或院系的名義組建“義教”志愿團隊,為農牧區兒童開設音樂課程;在邊遠農牧區設立定點頂崗實習基地;不定期地為農牧區音樂教師提供在職培訓;開辦青少年音樂培訓班;組織開展音樂藝術進校園活動;捐贈樂器設備;建立長期校際合作;進行“一對一”幫扶;開設線上“義教”公開課;校企合作幫扶;推進城鄉一體化教學等途徑,助推鄉村人才振興和文化振興。
扶貧先扶智,治貧必治愚。經過脫貧攻堅階段的不懈努力,我國的基本教育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各類人才將會發揮重要作用。鼓勵和支持教育,讓更多的學生努力深造,成為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才,是鄉村振興的迫切需求。通過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志愿者們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和優勢,在實踐中增長才干,能夠為實現鄉村振興夯實人才基礎,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2 在“義教”活動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
2022年4月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總目標為“感受和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音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不僅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而且具有提升審美價值的重要作用。“音樂教育應該合理運用地區傳統文化和特色的多元文化進行教學。解放思想,大膽把當地傳統音樂和其他音樂體系有機結合起來。結合教材、利用好課堂,讓多元文化有效促進農村地區音樂教育的發展。”[2]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培養其民族意識及民族精神是重中之重。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文化瑰寶,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學習傳統音樂文化,能夠增強其愛國情懷、民族使命感、歷史責任感,同時,在音樂教育中弘揚傳統音樂文化也是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要通過音樂“義教”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鄉風文明引領力。倡導以鮮活的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融合,鑄牢鄉村文化振興之魂。
3 借助高校音樂藝術實踐“義教”模式,優化農牧區兒童道德情感培育體系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鄉村產業發展、鄉村生態建設、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治理轉型、鄉村社會發展均離不開人才要素支撐。將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活動,對農牧區兒童道德情感培育體系的優化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社會情感能力是兒童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并為經濟繁榮且有凝聚力的社會作出貢獻的基礎,主要包括執行功能、記憶、情緒控制、合作、自信等方面。
情感發展是指個人培養體驗、表達、理解和情緒調節能力的過程。首先,兒童能夠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體驗,可以表達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可以說出快樂、悲傷、憤怒和恐懼等多種感受。其次,積極的自我肯定,也就是積極地肯定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意義。自我肯定感強的孩子能夠積極和他人溝通;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好奇心強,能夠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情;不怕失敗,有挑戰精神;易于接受他人和新環境,從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兒童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具備信心,樂于嘗試新事物,努力追求成功,并為他人提供幫助,對自己的學習和成就感到滿意。最后,還有感恩。感恩意識強的兒童能夠欣賞生活中積極的事物,認可別人為他們所做的事情并表達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可以增進兒童與他人的聯系。
培養社會情感能力是兒童時期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這些基本能力是終身學習、身心健康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校音樂藝術實踐“義教”模式,對優化農牧區兒童道德情感培育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4 通過音樂藝術實踐“義教”模式,實現內蒙古高校音樂實踐創新模式發展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學科,高校音樂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與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事業相適應的音樂藝術工作者。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內蒙古農牧區兒童教育資源缺乏針對性和多樣性、教育環境存在薄弱性。要解決內蒙古農牧區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就必須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通過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模式,將優質音樂教育資源對接到教育欠發達地區,這對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工作做深做實,實現內蒙古高校音樂實踐創新模式的發展,都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生力軍,自覺地投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把自身的理想融入社會的共同理想當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這既是社會的期待,又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3]
“高校音樂學專業的人才培育規格與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人才需求必須相符合,就需要我們著力關注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的全面培養。把單純的實踐性課程提升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高度,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音樂藝術復合型能力的發展為核心,合理優化實踐能力的培養系統,延伸傳統意義上的課程‘空間與時間,科學化地將講臺與舞臺并重,不斷強化提高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4]探究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的路徑,最終目標是促進農牧區兒童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提升科研能力,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推動鄉村振興。
5 通過“互聯網+義教”項目的實施,探索新型“義教”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應逐步縮小區域與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互聯網+義教”的形式,探索一條社會服務需求在微信APP等新媒體載體上的有效對接途徑,搭建起大學生“義教”志愿服務與社會服務需求的全媒體矩陣,對接農牧區兒童音樂藝術教育,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造優秀的“義教”資源平臺,從而實現大學生“義教”與服務對象的有效互動,達到“義教”的最佳效果。
“為不發達地區的公益實踐和教學助學機構構建一個全媒體平臺,也為新時期青少年兒童獲取所缺科學知識提供一個有效的新平臺;打造一個新穎的、免費的、創新的教學資源平臺”[5],從而充實農牧區兒童的音樂教育資源,為農牧區兒童提供免費的遠程互動“義教”,促進教育均等化,如利用城鄉同步課堂、遠程傳遞課堂等形式進行幫扶。這不僅有助于拓寬大學生“義教”志愿服務的實踐途徑,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欠發達地區的音樂教育水平。對內蒙古農牧區學校的孩子來說,不僅要提升其智力水平,還應使其接受音樂美育的熏陶,以此全面發展素質教育。
6 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而鄉村教育是實現鄉村各方面發展的基礎。鄉村發展最終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路徑的項目研究,立足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內蒙古農牧區低收入家庭孩子、農民工家庭孩子、農牧區嘎查孩子等受助學生提供了學業指導、素質拓展、文化體驗、親情陪伴、心理疏導等內容的義務教育幫扶,使更多受助家庭受益。
現階段正在深入推進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的課程改革,內蒙古高校音樂教學理論知識體系得以不斷完善,但藝術實踐教育相對匱乏。通過對內蒙古農牧區兒童開展音樂“義教”活動,能讓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更好地將音樂理論知識與音樂藝術實踐相結合,促進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這也是培養高校音樂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創新途徑。同時,“義教”活動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藝術實踐的機會,還為內蒙古農牧區的學校教育提供了大量支持,能夠促進農牧區學校音樂教育的系統化和專業化,改變農牧區學校音樂教學單一、落后的現狀。總之,探索內蒙古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介入農牧區兒童“義教”的路徑,對構建高校音樂藝術實踐創新模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任晶晶.高校音樂專業開展藝術實踐教育的嘗試[J].戲劇之家,2020(36):105-106.
[2] 陳琳,李瓊.音樂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作用及策略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4):85-87.
[3] 何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實踐研究:以大學生幼兒園義教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2(3):117-119.
[4] 陳捷.地方高校音樂實踐教學的“特色化系統”之探索[J].音樂創作,2012(7):184-185.
[5] 鄭鉆科,蔡志海,黃俊生,等.關于對接大學生義教志愿服務與社會服務需求的全媒體平臺:“微益教”的研究與構建[J].新聞研究導刊,2016(22):282-284.
作者簡介:布日古德(1980—),男,內蒙古通遼人,碩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音樂表演。
高巧艷(1981—),女,河南安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