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朝陵墓石刻,也稱六朝石刻,主要分布在南京、句容、丹陽等地。南朝陵墓石刻藝術是南朝燦爛文化的歷史遺存,上承春秋戰國與秦漢,下接隋唐,兼具北方石刻的雄渾與南方石刻的精巧。丹陽南朝陵墓石刻藝術的美學價值和歷史積淀更是非同一般,在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地位,代表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其中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前的石麒麟和天祿是南朝雕塑的代表作,象征著丹陽燦爛的歷史文明。文章基于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藝術,從修安陵石刻的裝飾雕刻技法、與同期繪畫理論的聯系、喪葬文化的倫理意蘊、保護現狀和數字化保護策略等多方面展開論述,旨在探究以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為代表的南朝雕刻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杰出成就,以及數字化背景下的保護策略,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保護路徑,幫助人們系統全面地了解南朝石刻,也為后續對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史料。
關鍵詞: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藝術;美學價值;數字化保護策略
中圖分類號:K877.4;K2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03
1 南朝石刻的藝術美學價值
1.1 裝飾雕刻技法
南朝陵墓石刻的造型特點和藝術風格繼承了漢唐兩個時期的風格。其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變化,各具特色。南朝石獸在造型上有了巨大的變化,從一開始的嚴肅凝重變得靈活俊美,其裝飾紋樣也由簡入奢,從簡單樸素發展為富麗繁雜,藝術風格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從平實厚重過渡為豪邁奔放。此外,石獸的雕刻也達到了精美巧妙的地步。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采用了圓雕技法,這種雕法具有明顯的特征。天祿的脖頸兩側有一道云狀花紋,從它的脖頸至胸口處均勻規則地分布著云狀花紋,看起來格外雄偉華貴。麒麟脖頸處的花紋圖案被風雨侵蝕過,所以基本看不清其原來的紋路。其兩只圓形鼻孔下方有幾縷胡須,嘴巴上的紋路也被刻畫得惟妙惟肖。它們的頭部后方、脖頸及腿部,都有許多和胸口一樣的紋路圖案。
在雕刻技術上,多使用圓形的刻刀,注重夸張和細部的刻畫,注重雕刻紋樣與形態的雙重統一,以凸顯石刻自身的美感,充分展示了漢代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石刻的精湛技藝,具有活潑、靈動、飄逸、健美的外形特點,是中國雕塑史上最具地方色彩的一種藝術形式。
1.2 與同期繪畫理論的聯系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極其自由、開放的時期,而繪畫藝術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發展,極負盛名的繪畫大家有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與此同時,各類藝術創作活動逐漸脫離政治目的,轉而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審美自覺。其中,繪畫藝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繪畫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其中以謝赫的《古畫品錄》最具代表性,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關于繪畫的專著,著作中闡述了以“六法”為主要內容的畫論。而在“六法”之中,“氣韻生動”居于首位,其獨特性與重要性顯而易見[1]。它通常用來描述事物內部的靈魂和氣質,強調要把所刻畫物體的精氣神凸顯出來,富有鮮活的生命力,與顧愷之提倡的“以形寫神”繪畫主張有異曲同工之處。
修安陵石刻對“氣韻生動”這一美學主張的表現最為充分?,F代曾有一位學者對南朝陵墓石獸作出了如下評論,“在穩健有力的站立中,有著騰躍威武之勢;在昂首闊步的挺胸中,有著矯健靈動之風;在兩翼振奮的舒緩中,有著嚴峻沉著之感;在拙樸凝重的莊嚴中,有著裊娜清秀之美”[2]。修安陵石獸的頭部小,清秀頎長,肉豐骨健,裝飾繁富,形體呈S形,表現出古人極佳的審美情趣。同時其又受到顧愷之、陸探微等藝術風格的影響,呈現出南朝典型的“秀骨清像”的繪畫審美風格。石獸整體輪廓造型與裝飾線條的運用,生動再現了顧愷之“春蠶吐絲,行云流水般”的線條風格,又如陸探微筆下連綿不斷、飄逸靈動的線條,注重裝飾,氣勢磅礴,極具空靈之感。
1.3 喪葬文化的倫理意蘊
中華民族歷史積淀深厚,擁有燦爛輝煌的五千年歷史文明,有兼容并蓄的豐富文化和傳承千年的優良傳統。從史前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一些葬禮意識形態出現,隨之而來的是與之對應的葬禮文化習俗。秦漢時期厚葬之風盛行,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則與之相反,薄葬之風流行起來,魏武帝曹操是倡導薄葬的開拓者。為禁厚葬,他自己率先身體力行,為自己選定葬所,并下令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保?]魏晉南北朝早期薄葬風氣的流行,與人在來世尋求永久的平靜有一定的關系。然而,因為“靈魂不死”的想法,最終還是再次迎來了厚葬的風潮。
古代的陵園中普遍立有石碑、石柱和石獸,主要原因是古人對葬俗和生死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古人堅信因果輪回,人死后靈魂會往生,進入另一個世界。而“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更是深入人心。特別是一些皇親貴族、高官顯爵,更是希望通過豐厚的陪葬品,獲得死后進入“地下”另一個世界的資格,享受與生前同等的待遇,因此在陵墓的修建上費盡心思,耗資巨大。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墓前有神道,神道兩側設有對立石獸。學界多認為其目的在于“表飾墳壟,如生前之儀衛”,換言之,在墓前布置這些石刻主要是為了復原墓主人在世時的生活狀態,并通過這些石刻表現出對生命的歸宿、價值以及永恒的追求。
2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保護現狀
修安陵位于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曲阿街道胡橋村東約1千米的仙塘灣山崗中部。早期因遭到盜竊和毀壞,墓室中所發現的陶瓷器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但幸運的是,“羽人戲虎”的磚版繪畫仍然完好地保留著,這幅壁畫全長3米,高0.9米。畫中一只老虎站在中間,瞪著眼睛,昂著腦袋,尾巴高高揚起,威風凜凜,體形健碩,翅膀搭在肩膀上,四肢并用,快速奔跑。一名身材曼妙的女子站在猛虎面前,手里拿著一株仙草,引誘猛虎上鉤。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保存較為完好,現存石刻神獸一種兩件,位于神道兩側,坐落在東南方和西南方。東南側為雄性雙角天祿,西北側為雄性獨角麒麟,兩只石獸長頸細腰,胸部高聳,均是仰頭側目昂視,站姿颯爽,呈咆哮狀[4]。天祿和麒麟的臉部特點大同小異,其耳部、口中的牙齒和頭部的毛發都有一定的損傷;天祿左足前邁,麒麟右足前邁,均作邁步行進狀,靈動無比;天祿頭部略向左側偏離,怒目而視,神態淡定,緊盯左前方;麒麟頭部略向右側偏離,瞋目而立,凝神注視著右前方,似乎在對入侵者發出警告。兩獸的尾部均垂直于地面,天祿尾巴內收朝左邊卷,麒麟則反之;天祿的翅膀和麒麟有些相似,前面是一鉤彎月,中間是一片鱗片,后面則呈羽狀。兩只石獸的腿部矯健有力,其小腿下方肌肉線條流暢,四足上尖銳的爪子牢牢地抓著地面,顯示出石獸的靈動俊美。
3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數字化保護策略
3.1 采集可視化信息
有別于以往的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利用數字技術,提出了一種基于數據處理的體形表征方法,將歷史文物信息可視化地展現出來,使其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實現永久性保存。修安陵石刻的可視化信息內容主要分為體型外觀信息和雕刻紋飾信息,其中體型外觀信息的采集過程分為數據獲取、數據處理和模型搭建三個步驟。為了更加真實地展現修安陵石刻,獲取精確的石刻三維信息,必須將各種測試方法有效結合起來。數據資料的收集有兩種方法,一是光學測量法,二是激光雷達測量法。光學測量重點是獲得修安陵石刻的基礎形態特征及詳細的三維資料,而激光雷達測量則側重于獲得更為復雜的三維信息。
關于修安陵石獸雕刻紋飾信息的采集,首先通過3D掃描技術對石獸整體進行等比例掃描,獲取石獸的三維造型、表面顏色、紋理質感及雕刻紋飾等數據并保存,再對數據進行相關處理,即完成了修安陵石獸雕刻紋飾信息的可視化展示。
3.2 創建數字化資料庫
修安陵石刻信息可視化展示有利于石刻數字化資料庫的建立。由于經歷了幾千年的風吹雨打,石獸的保存并不完整,一些圖案、花紋已經無法辨認,因此數據庫的建立主要是對這些信息進行數碼采集和還原。創建資料庫不僅是對石刻文化進行保護的重點工作,也是今后對該地區的石刻藝術進行深入探討和再創造的重要環節。將所采集到的可視化石刻信息數據進行程序編碼,轉碼后錄入資料庫存儲,以便后期實時更新修改和補充。對于已經錄入資料庫的石刻數據,通過查閱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可以將“時”與“空”作為同一級別的兩個分類,其中“時”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空”則指地理上劃分為南京的棲霞和江寧兩個區、鎮江的丹陽以及句容。在第一類中,根據石獸的外形特征、紋樣圖案和歷史淵源,劃分出第二類。其中,外形特征包括天祿、麒麟和辟邪;紋樣圖案可分為梅花紋、卷云紋等;歷史淵源包括石獸的出土時間和出土地點?;谝陨喜襟E,最終建立起層級分明的修安陵石刻數字化資料庫。
3.3 打造虛擬展示平臺
此前,為了響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減少公共聚集性活動的號召,線上展覽已逐步變成觀眾觀看展品的主要途徑,線上展覽的流行加速了數字化博物館的出現。與傳統的有形博物館不同,數字博物館是基于網絡,為迎合后疫情時代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而打造出來的線上虛擬展示平臺[5]。對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可以運用AR/VR、三維建模、多媒體信息等技術,對石雕進行可視化信息的采集,將修安陵石雕的造型特點、裝飾圖案等,以多媒體的方式表現出來,打造一個立體環繞式全景線上的數字化博物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修安陵石刻的歷史文化魅力。這不但擺脫了時空的束縛,還極大地擴展了博物館的功能,讓石獸們“動”起來,提高觀眾對南朝石刻的審美能力,帶來沉浸式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模式。
3.4 拓展文化創意產品
近幾年,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飛速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充斥著數字化技術。同時,數字文化的創作費用顯著減少,優化了用戶的使用感受和要求,從而帶動了以數字文物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借著元宇宙這股熱潮,“數字藏品”作為2022年的熱門話題,成為各大博物館和廣大青年群體青睞的對象。數字藏品作為目前比較受歡迎的一類文化創意產品,不僅打破了時空和展示形式的局限,還將修安陵石刻包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蘊,通過更加創新化和數字化的形式更好地展現給大眾。
在市場上第一批博物館數字藏品中,一部分數字藏品直接利用3D技術掃描其外觀,并備份到“云端”進行區塊鏈技術賦能[6]。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數字藏品的創作應該從石刻本身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增強藏品的審美性和藝術性,不只是簡單的復制品,而是基于修安陵石刻的原始數據進行二次創新設計,從而創作出高質量、有藝術水準、有文化內涵的數字藏品。
4 結語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作為南朝時期輝煌雕刻史上的杰出代表,生動地體現了六朝時期雕刻藝術的精髓和精神氣質。這些氣韻生動、雕刻精美的石獸,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厚重的時代感,是中國雕塑史的瑰寶,在雕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過去單一的文物保護方法已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創新型數字化保護策略的提出刻不容緩。通過石刻可視化信息的采集、數字化資料庫的建立、虛擬展示平臺的打造以及文化創意產品的創作,可以彌補傳統保護方法的缺點,大力創新和發展數字化保護手段,使南朝石刻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讓大眾能夠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地感受南朝燦爛輝煌的石刻藝術,進而促進我國數字化技術產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玲.淺析南朝陵墓石刻與同時期繪畫理論的聯系[J].科技信息,2012(25):169-170.
[2] 張鷹,王沫.從中國的石雕藝術看南朝石刻的藝術特點[J].美與時代,2009(10):82-84.
[3] 樸漢濟,李椿浩.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習俗的變化與墓志銘的流行[J].故宮學刊,2010(1):267-288.
[4] 楊再年.丹陽南朝陵墓及石刻[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4-40.
[5] 王紫薇.數字化時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智慧博物館模式研究[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21,31(2):422-431.
[6] 連品潔,王誼帆.以數字藝術藏品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人民網“靈境·人民藝術館”實踐探索[J].全媒體探索,2023(1):14-16.
作者簡介:張如(1998—),女,江蘇淮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